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晋—杜弢传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辛未)巴蜀氐族人李骧纠集当地百姓占据乐乡造反,一时之间,流民群起响应。

李骧,字元龙,五胡十六国时候成汉开国皇帝李特的兄弟。

要说起巴蜀的氐族李氏家族,那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身份。

造反者!!

他们一家人都是造反的材料,先是李特的三弟李庠造反,后来又是李流和四弟李特造反,然后是二弟李骧造反。

他们一门四兄弟简直就是为造反而生的。

当时李骧造反的原因是因为巴蜀的流民逃难到荆州和湘西一带谋生,遭到了当地土著居民的抵抗。

对于李骧的造反,当时南平(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南坪镇)的太守应詹给出的态度是,必须铲除,以绝后患。

而当时跟着应詹一起参加讨伐的还有醴陵(位于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县令—杜弢(晋书中记载名为杜弢,资治通鉴中记载名为杜苾)。

杜弢,字景文,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的爷爷是符节令(秦汉时期官职,六百石,主要负责掌管玉玺,虎符,竹符等重要的官职凭证,同时也担任受封印信的工作)杜植,他的伯公是灭东吴的西晋大将杜预,他的父亲是略阳将军杜眕。

放在当时,完全就是典型的豪门望族。

不仅如此,杜弢还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州里推举当了秀才(隋唐之前,没有科考制度出现,所以人才的选拔一般都以身份出身和孝廉察举两种方式为主)。

当时属地爆发了李庠的动乱,杜弢为了避难,只好选择来到南平。

南平太守应詹很欣赏杜弢的才华,于是果断任命他担任了醴陵县令。

其实在西晋那个年代里,看重才华而得到任用的毕竟是少数,应詹之所以如此抬举杜弢,那还是因为杜弢的出身好。

杜弢当时跟着应詹打败了造反的李骧流民暴动,让南平这个地界暂时安宁了一会儿。

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更大的暴风雨还在后面!

当时李骧的造反部队被应詹和杜弢击败之后,这股造反势力开始往荆州和湘州一带逃窜,当时坐镇荆州的刺史是王澄(之前在《王如传》中提到)。

王澄自然不允许如此隐患留在自己的地界,所以果断派出自己的内史王机去讨伐李骧这帮流民。

李骧造反的规模毕竟是小打小闹,面对荆州刺史王澄这样的镇压,肯定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当然,李骧也很识趣,果断选择了向王澄投降。

而王澄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只是假意接受李骧的投降,然后等到李骧放松了警惕之后,便趁机杀掉了他。

王澄算是灭掉了李骧这个潜在隐患。

王澄这个不按套路和正常人思维出牌的家伙,在杀了李骧的造反部队之后,开始公开把李骧的老婆当做奖赏分给手下人,并且他为了彻底解决这帮在荆州的蜀地流民,采用了极其残忍的处理手段。

投江!!

王澄一方面为了泄愤,一方面为了消除隐患,在李骧投降之后,公然诛杀了八千多蜀地流民,并且还将这些人的尸首扔到江里,企图以此来威慑这些流民部队。

王澄天真的认为这样的办法,肯定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可王澄实在太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了。

这帮蜀地的百姓本来就是为了生活才成了亡命之徒,他们连命都豁出去了,还在乎什么杀鸡儆猴的效果?

所以说,王澄这种偏激的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反而还让已经投降的流民,再度聚集起来,继续造反。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有时候你都不知道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当时蜀地的流民杜畴听闻了王澄这骇人的举动之后,果断纠集旧部,在荆州起兵造反。

这下好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王澄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

本来荆州就已经够乱了,结果湘州也不安宁!

当时湘州(晋朝时设立,治所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也有大批量来自蜀地的流民,当时湘州的参军冯素因为和一个叫汝班的蜀地流民有过节(具体什么过节,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便暗中跟湘州刺史荀眺反应这个情况。

冯素是个不嫌事儿的人,就因为他和汝班有点矛盾,便告诉了荀眺说,巴蜀地区来的流民全部要造反,赶紧先把他们办了。

典型的一棍子打死一船人。

而荀眺也不含糊,居然还真听信了冯素的鬼话,带兵开始诛杀巴蜀的流民。结果这下好了,本来不打算造反的流民,在官府的逼迫之下,又造反了。

当时湘州城有四五万户的流民,就在一夜之间,全都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可俗话说的好,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这帮流民倒是再度造反了,可是却没有一个能给他们指条活路的人来带领他们走下去。所以当时的流民起义看似势不可挡,实际上却很容易被击溃。

当时流民汝班和蹇抚听闻杜弢是有名的名士,便决定拉杜弢下水。

按照常理来说,一般生活无忧的人,是不太可能去选择干铤而走险的事情的。

可杜弢却不是一般人。

当时汝班和蹇抚派人去游说杜弢,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的,结果没想到杜弢居然爽快的答应了。

这让汝班和蹇抚又震惊,又高兴。

至于杜弢为什么选择造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在乱世造反,比在乱世当官要强过百倍。

杜弢被流民推举担任盟主,而杜弢也自封自己为梁州牧和益州牧,同时代领湘州刺史。

一般像这种自封的官职,也就能骗骗自己,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但实际山这些地区并不在自己手上,更不归自己管。

杜弢在接手这支流民部队之后,开始了详尽的谋划。相比那些毫无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流民领袖来说,杜弢还是比较有想法的。

好歹也是读过圣贤书的人。

再说荀眺,当时他逃奔广州之后,投靠在广州刺史郭讷麾下。

郭讷是听了荀眺诉说的流民起义规模之后,立马打出命令给始兴县(位于今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的太守严佐,并责令他击溃杜弢的起义部队。

可严佐要让郭讷失望了。他不仅没有战胜杜弢的部队,反而被杜弢部队杀的大败。

一个区区的太守,手下也没多少兵马,就想把一支上万人的起义部队镇压,郭讷要么是疯了,要么就是傻。

和郭讷这种看似愚蠢的举动比起来,王澄的行为更加的让人无语。

可能是因为先有王如入寇荆州,后又有杜弢起义,搞得王澄有点心力交瘁,他开始通过一些其他的手段来麻痹自己。

喝酒!!

酒精有时候确实能够短暂麻痹意识,让人可以忘却片刻的烦恼。

而王澄当时还有一个酒友,这个人叫王机。

王澄之所以信任王机,愿意把他当个酒友看待,那绝对是因为王机有一个很多普通男性没有的优点。

长得帅!!

王机是个大帅哥,而王澄又是个看脸的人,所以当时在见到王机之后,果断相中了这位面容俊美的男子,任命他做了成都内史。

王澄当时因为和杜弢起义部队交锋,屡屡受挫,于是为了逃避现实的烦恼,选择整天整宿和王机酗酒,整个荆州城的事务也是不管不问,搞得荆州城内离心离德。

可王澄都知道王澄的性格,既胆小,又傲气,如果劝谏的话说的重了,很可能小命就不报了,所以没人敢去劝他。

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不敢劝的,就有敢劝的。

南平太守应詹就是敢劝的人。

应詹经常去劝王澄,但王澄是油盐不进,搞得应詹很是着急。

可烂船还有三斤钉,虽然王澄已经成了扶不上墙的烂泥,但王机却依旧很厉害。

虽然王机喜好喝酒,但关键时候可不含糊。

当时王澄派王机讨伐杜弢的部队,王机便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一次给王澄看。

我王机不是一个靠脸吃饭的人。

他率兵在巴陵(位于今湖南岳阳市)击溃了杜弢的部队,逼的杜弢只好投奔征南将军山简。

杜弢可能也没想到这个小白脸这么厉害。

但败在小白脸的手下,真的是有点可耻,所以杜弢当时投奔山简,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但山简却真的以为杜弢真心前来归降,不仅好吃好喝招待着,而且还让杜弢当了广汉太守(位于今四川德阳市广汉市)。

山简还是太天真。

他就像东郭先生一样,天真的以为救了这条穷途的狼之后,他会感恩戴德。

可没过多久杜弢就用行动打了山简的脸。

湘州刺史荀眺在投奔广州之后,当地的百姓推举了一个替死鬼来担任刺史的职位。

这个替死鬼叫做郭察,当时担任的是安成太守(三国时期设立,治所位于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东南)。

郭察当时被推举带领湘州刺史职位之后,开始要大展拳脚,并且还积极组织当地兵力,誓要与杜弢决战到底。

有勇气当然是好事儿,但如果是不自量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郭察当时兴师动众的主动迎战杜弢的部队,结果却反被杜弢部队全歼,郭察还把命搭了进去。

这下可让杜弢的部队提起了战斗的兴致,他们开始带兵进攻零陵(位于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武昌(位于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等重要的城市,并一路将兵力推进到长沙城下。

当时长沙的太守崔敷也是率众抵抗,但都因实力相差太远,最终兵败被杀。

接着杜弢开始带兵进犯宜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邵陵(位于今湖南邵阳市)等地,并先后斩杀了宜阳太守杜鉴,邵陵太守郑融等。

俨然成了一个太守克星。

其实当时杜弢的造反起义规模并不算大,比起早先的齐万年和王弥起义来说,杜弢的起义对晋朝来说,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但朝廷当时却把杜弢起义划为了重点照顾的对象,并派出征南将军王敦和大将陶侃前去征讨。

之所以晋朝如此看中这个造反的秀才,那是因为当时杜弢造反的地方在南方。

而晋朝的政权在当时也已经过渡到了南方。

其实杜弢的起义并不算是特别的严重,但点背就点背在当时即位的皇帝是琅琊王司马睿。

司马睿因为北方动乱,五马南渡(著名历史事件,五马指的是司马氏的五位王爷,分别是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汝南王司马佑,南顿王司马宗,彭城王司马紘)到建邺,成立了东晋政权。

司马睿有称帝想法,那还是因为晋愍帝司马邺(西晋最后一位皇帝)被汉赵俘虏之后,在以王敦,王导为首的一大帮门阀贵族的支持下,这才开始登上帝位。

司马睿作为晋朝香火的延续者,当时被觊觎了很高的期望。太安年间的时候,民间还流传有“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的童谣,这也为司马睿合法即位奠定了重要的帮助。

作为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司马睿自然是寸土必保,所以对于杜弢在南方地区的动乱,司马睿自然不会放过。

对于司马睿来说,王敦和陶侃就是自己的杀手锏武器。

不出则已,一出惊人。

尤其是陶侃,简直就是反贼的克星。

陶侃,字士行,鄱阳枭阳人(位于今江西九江市都昌县)。

陶侃可以说是晋朝的另类。

他另类就另类在他的出身很贫寒,比起当时门阀家族的考量标准来说,陶侃能混出点成绩,确实很不简单。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乙亥)王敦带着大将陶侃和甘卓第二次去讨伐杜弢的部队。前前后后和杜弢的部队打了十几场硬仗,打的杜弢是丢盔弃甲,伤亡惨重。

之所以说是第二次,是因为之前杜弢就已经和王敦陶侃的部队交过手了,甚至还一度让杜弢见识了陶侃的实力。

当时朝廷封周顗担任荆州刺史,接替二百五王澄,结果周顗刚到荆州就碰上了建平地区的流民傅密起义,并且还投奔了杜弢,一时之间壮大了势力,打的周顗是狼狈逃窜。

不仅如此,杜弢还派大将王真偷袭了沔阳(位于今湖北仙桃市沔阳市),又打了周顗一个措手不及。

不得不说,周顗是一个十足的倒霉蛋,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还没有点起来,就先被流民狠揍了一顿。

太郁闷了。

当时征南将军王敦得知周顗被揍之后,果断派出当时担任武昌太守的陶侃、寻阳太守(位于今江西九江市)周访,历阳内史甘卓一起攻打杜弢。而他自己则把部队屯扎在豫章(江西南昌的旧称),为这三股势力做后备支援。

陶侃,周访,甘卓都不是等闲之辈,一个赛一个的厉害。

周顗在浔水城北杜弢的部队围困,陶侃得知之后,便派自己的大将朱伺前去解围,并成功逼的杜弢退到泠口(位于湖南永州市蓝山县境内)。

对于失败的杜弢,陶侃做出的自己大胆的假设。他认为杜弢下一步的计划是进攻武昌,如果自己让朱伺从小路出发提前到武昌设伏,必定能够重创杜弢。

不亏是名将,果然算无遗策!

当时杜弢退保泠口之后,果然打算进攻武昌,结果正中陶侃下怀,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逼的杜弢只能是选择逃奔长沙。

当然,杜弢也不是个吃素的家伙,在被陶侃教训之后,秘密派大将王真偷袭了驻扎在休障(地名不详)的陶侃部队,并逼的陶侃逃奔滠中(位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去找周访求救。

杜弢算是亏大了,他没想到周访居然和陶侃一样生猛。

第二次的讨伐,不仅让杜弢记住了周访这个名字,更让他萌生了投降的念头。

杜弢当时写好了降表,派人送给了当时担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马睿(此时的司马睿虽然没有称帝,但实际上以及有了政权性质)。

但司马睿却从杜弢的降表中看不出任何诚意,所以并没有接受杜弢的投降。

这下杜弢可急了,连投降都不让,还让不让人活了?

这时候杜弢想起了曾经的好朋友应詹,希望通过他的保举,能够让丞相司马睿接受自己的投降。

杜弢和应詹算是老交情了,而应詹也曾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当时杜弢给应詹的降表写的特别的真挚和诚恳。

就像一篇满分作文一样。

杜弢在降表中阐明了自己当初造反是被逼的,并非自己真心想要造反,希望应詹能够相信。

应詹当然是选择相信这位昔日老友的话语,并成功让丞相司马睿接受了杜弢的投降。

杜弢投降之后,被司马睿封为了巴东监军,开始了自己短暂的仕途生涯。

当时司马睿派南海(位于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太守王运去为杜弢宣读封官诏书,但是杜弢麾下很多将领却不接受杜弢投降朝廷的做法,纷纷开始把矛头针对杜弢。

杜弢算是看明白了,这帮人就是打算把自己一直绑在造反这架车上,不允许自己中途下车。

因为中途下车的结果只能是摔死。

在朝廷和起义部队方面,杜弢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他杀掉了前来宣读诏书的王运,并派大将杜弘和张彦进攻临川(位于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杀掉了当地的内史谢擒,攻克了豫章。

当时杜弘和张彦碰上了周访带领的水师部队,而杜弘为了能打败周访的水师部队,便制作了很多桔槔(一种汲水工具,当时杜弢用他来充当投石工具)来攻击周访的战船,企图破坏周访的水师战船。

但周访毕竟是周访,他当即想出了破敌的妙计,便是利用分叉的木棒来破坏杜弢部队的桔槔,并成功击退杜弢的部队,率领水师挺进湘州城,并在富口(位于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水田乡富口村)屯扎下大营。

对于这一次的失败,杜弢捶胸顿足,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便派出了自己麾下大将杜弘从海昏出兵,然后去进攻周访大本营。

周访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率步兵渡过柴桑(位于今江西九江市柴桑区),绕道到杜弘后背,打了杜弘一个措手不及,逼的杜弘只能是败走庐陵(江西吉安的旧称)。

都说穷寇莫追,但周访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在他看来,穷寇必须要追,不仅要追,还要赶紧追!

周访带着部队一路逼近庐陵城下,把庐陵围了个水泄不通,吓得杜弘只好扔出城内的财物,然后引诱周访部队去捡,然后他好趁乱逃跑。

周访二话没说,调转兵锋,继续追击杜弘,逼的杜弘逃到了南康(位于今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南康镇)。

对于抱头鼠窜的杜弘,周访格外开恩,暂时绕过,而是先干掉了杜弢的另一个大将张彦。

至此,杜弢的部队开始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趋势。

杜弘,张彦死了,而杜弢手里就只剩下一张牌了。

他就是王贡。

说来也搞笑,王贡本来是陶侃手下的人,就因为当年为了除掉贼寇王冲,假传过陶侃的命令,任命杜曾担任前锋大都督,后来因为害怕陶侃归罪,便和杜曾合伙造反,结果还成功把陶侃揍了一顿,揍完之后就去投奔杜弢了。

其实王贡并不想造反,只是内心实在过意不去,结果就将错就错了。

而陶侃也能够理解王贡当时的做法,所以在看到杜弢大势已去之后,开始派人游说王贡。

“杜弢为益州小吏,盗用库钱,父死不奔丧。卿本佳人,何为随之!天下宁有白头贼邪?”

好一句“天下宁有白头贼耶?”。

这天底下确实是没有能造一辈子反的人,如果有,那肯定不是人。

王贡被陶侃的这番话语打动,转而又回到了陶侃的怀抱。

终于,杜弢手里一牌也没有了,而此时的赢面却掌握在陶侃手里。

但杜弢还是做了最后一搏,这一搏,直接让杜弢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关于杜弢的去向,晋书中记载为不知所踪,而资治通鉴则记载为死于溃败途中。

但不管怎么样的说法,杜弢最后肯定都是败了。

也许他隐入民间,转为流民,也许死于乱军。

所有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而杜弢能做的,就只有按照命运的剧本来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 lDF2pXIjscS2OXdJM5ZMF8dwpYuMCSX/q4h5HDblqs2m1YLogQhI0Hclz9KAaY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