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晋—齐万年传

元康四年(公元294年甲寅)五月,西晋历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造反起义拉开了序幕。

故事的第一个主角叫郝散,他是一个地道的匈奴人。

造反的原因和前朝所有的造反一样,都是为了混口饭吃。

当时郝散从谷远起兵反晋,一路带兵进攻上党,杀掉了当地的长吏,然后开始壮大了自己的起义部队声势。

本以为郝散将会是历史上又一个留下大名的起义领袖。

却不料他的起义,就跟走形式一样。

五月开始起兵造反,到了八月份的时候,郝散就商量着准备投降朝廷。

可能是因为郝散觉得造反前途不大,也可能是不想把造反这事儿闹大,所以权衡再三之后,郝散决定带着部队向就近的冯翊(位于今陕西大荔县)都尉投降。

这个冯翊都尉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

他并不待见郝散这群乌合之众。

所以郝散投降之后,他果断选择杀掉,以绝后患。

在他看来,宁可错杀,也不能接受造反部队的投降,这就好比宁可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能相信男人的破嘴这个道理一样,因为没人能打包票肯定这帮造反部队不会复叛。

就这样,郝散在满心欢喜投奔,结果却遭到了冯翊都尉毫不留情的将他们斩杀。

历史就是这样,从不给你按着套路出牌。

郝散,这个名字虽然起得好,但却没有做到好聚好散。

郝散虽然死了,但是起义的大潮可并没有被终结。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丙辰)夏天,一场规模更大的起义,在第二个主角郝度元的带领下上演了。

作为郝散的弟弟,郝度元在造反方面的能力,简直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他和他的兄长,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如果说郝散只是混口饭吃才造反,那郝度元就是纯粹为了造反而造反了。

当时郝度元在听闻自己的哥哥郝散被杀之后,联合冯翊郡、北地郡(治所位于今陕西富平县)的马兰羌、卢水胡等少数民族开始造反。

卢水胡之前已经做过相关的介绍,这是一个拥有多民族混居习俗的少数民族,长着一张又像亚洲人又像欧洲人的脸庞,历史那是相当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而他们也一直在中原王朝的眼中充当的是雇佣军和打手的角色,虽然在三国时期也曾涌现出了像治元多那样的奇葩人物,但是这个少数民族的整体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卢水胡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一直都是活跃在西北的重要造反势力,而且这支少数民族的造反势力一直持续到南北朝之后才彻底消停下来。

马兰羌是一支居住在马莲河附近的羌族部落,也是西北地区势力比较庞大的一支羌族部落。东汉的时候就和中原王朝闹别扭,到了西晋的时候,由于地盘不断被压缩,马兰羌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

当然,地盘被侵占这个锅还不能只让汉人来背,因为在西北地区,还有很多胡族也占过他们的便宜。比如说:匈奴和鲜卑。

比起匈奴和鲜卑残暴的做事风格来说,卢水胡和马兰羌他们这两个半农耕半游牧的少数民族实在是不敢和中原王朝把关系闹得太僵,所以他们只能是充当跑龙套的角色。

郝度元联合西北各部落胡族造反,首先是为了给自己的哥哥报仇,再者也确实是想趁着西晋现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去捞点好处,但光自己召集起来的匈奴部队去的话,又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多拉拢点其他势力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可是郝度元的想法虽然很好,这卢水胡和马兰羌这两个少数民族也是看情况造反的,他们也不太想和中原王朝撕破脸。

可现在的问题是,不撕破脸皮,晋朝的官吏照样不给他们好脸色,撕破脸皮,又肯定会招来疯狂的镇压。

看来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啊。

当时马兰羌的首领和卢水胡的首领一咬牙一跺脚,当即拍板决定。

为了马兰羌和卢水胡的未来,造他娘的反!

当然在造反方面,这两位仁兄绝对不是当带头大哥的料,他们是看到匈奴人、氐族等少数民族造反之后,才决定造反的。

这两个胡族,他们既想恢复祖上的荣光,又不想听命中原王朝,更不想造反之后捡不到便宜,还不想造反的时候多出力···

反正他们两个就属于是那种占便宜没够,还蹬鼻子上脸的典型。

当时郝度元联合马兰羌和卢水胡的部族人马,开始进攻北地,并且仗着他们人多和鼓动宣传各胡族和汉族仇恨的优势,杀掉了北地的太守张损,然后进犯冯翊。

郝度元攻打冯翊的目的很简单,因为他哥是被当地的都尉杀掉的,于情于理,都必须要打下这座城池来为他哥哥报仇。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

冯翊当时驻守的太守叫欧阳建,这哥儿可是一个牛人。

牛就牛在,他什么事儿都不管。

欧阳建是一个典型的油瓶倒了都不想去扶的人,虽然他的舅舅是大名鼎鼎的富豪石崇,但是由于朝政腐败黑暗,欧阳建也是对官场仕途心灰意冷,很多事情他是有心想管,但是又觉得自己改变不了,所以索性采取了混日子的态度来对待。

郝度元带领的少数民族部队浩浩荡荡杀到冯翊城下,欧阳建象征性的组织当地守军抵抗了一阵,然后就被打败了。

欧阳建失败之后,朝廷又新派了另外一位大将来征讨郝度元的部队。

这个人叫解系,为人相当正派。

当时朝廷听闻匈奴郝度元联合西北各部落胡族叛乱,于是决定派征西将军赵王司马伦前去平定和解系一起去平定叛乱,结果司马伦的心腹孙秀一直和解系争夺军事指挥权,经常互相上奏疏打对方的小报告。

朝廷自然知道解系的为人品格,所以当即绝对召回司马伦和他的部队,改由解系全权讨伐郝度元叛乱。

结果···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丙辰)八月,解系的部队被郝度元击溃。

解系的失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人不一定就是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好人。

郝度元在击溃解系的部队之后,起义部队得到极大的鼓舞,秦雍(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境内)一带的氐族起义部队和其他羌族部队也纷纷响应和加入郝度元的起义部队。

虽然人多了,但都是各自为营,根本不能拧成一股绳去作战。

郝度元意识到,此时他们的部队需要一个统领。

可纵观当时郝度元的少数民族部队之中,大部分领袖都是跟着凑热闹加进来的,根本难堪大任,而现在他们的部队最需要的是一个有绝对实力的统领,而郝度元转了一圈之后发现,只有一个人符合这个条件。

齐万年,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当然也是北地郡氐族首领,不光部族实力强劲,而且为人也很果决和毒辣。

就这样,郝度元联合诸胡族部落奉齐万年当皇帝,带兵进攻泾阳(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面对已经称帝的齐万年部队,西晋朝廷派梁王司马肜、安西将军夏侯骏,前去征讨齐万年。

夏侯骏是魏国夏侯渊的孙子,和汝南王司马亮有姻亲关系,属于是典型的朝廷贵戚。

除了夏侯骏被任命之外,朝廷还任命御史中丞周处担任建威将军,卢播担任振威将军,随军一同征讨。

卢播是司马肜的亲信,此次征讨,派他去司马肜自然很乐意,但是朝廷派周处来,却是司马肜背后出的主意。

一个是自己的亲信,一个是自己的政敌。

周处是吴国鄱阳太守周舫的儿子,年轻的时候属于是典型的社会问题青年,经常在乡里闹事,惹得乡里百姓对他是深恶痛绝,当时乡里的百姓把南山的猛虎(应该是华南虎),长桥的蛟龙(应该是长江流域的扬子鳄)和周处并成为三害。

后来周处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也觉得自己之前做过的事情太过于可恨,于是决定痛改前非。他先是上南山射死了猛虎,然后又到长桥下与恶蛟搏斗了三天三夜,平定了这两个让百姓忌惮的恶兽。

这个故事后来也慢慢流传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周处除三害。

史书中的周处不仅敢上山搏虎,下海擒蛟,而且还敢向黑恶势力挑战。

周处在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就曾经弹劾过梁王司马肜的违法行为。可能也正是因为周处不畏惧权贵的正派作风,导致他后来被司马肜算计。

当时的中书令陈淮看到朝廷派梁王司马肜和夏侯骏担任部队统帅前去征讨齐万年之后,积极上表发言,向朝廷陈述了派夏侯骏带兵的危害。

陈淮虽然和夏侯骏虽然没有仇恨,但是他明白一个道理。

夏侯骏这种拥有贵戚身份的人去带兵,打赢了也得不到太大的功名,失败了也不用担心杀头的罪过,让这种人带兵,不添乱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果不其然,梁王司马肜和夏侯骏带了部队之后,立马在暗地里摆了周处一道。

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丁巳)正月,齐万年带兵七万人屯扎梁山(位于今陕西乾县城北),与司马肜和夏侯骏的朝廷部队形成了对峙局面。

司马肜和夏侯骏也知道周处年轻时候的威名,于是只给他了五千兵士,让他去挑战齐万年的七万人部队。

五千人对七万人!除非周处是神仙,不然怎么也不可能打赢齐万年的部队。

周处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火速跑到司马肜和夏侯骏的营帐中去诉苦。

司马肜和夏侯骏本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再加上之前周处难为过司马肜,所以在看到前来诉苦的周处之后,司马肜和夏侯骏果断拒绝了周处的所有请求,并且还逼着周处出战。

很显然,司马肜和夏侯骏就是为了挟私报复自己。

周处虽然对这支部队的统帅很失望,但还是硬着头皮出去挑战齐万年的部队。

当时周处、卢播,解系等人一起和齐万年的部队相持于六陌,周处的部队还没来得及吃饭,司马肜就迫不及待催促周处出战,周处没办法,只能带着五千士卒出战齐万年部队。

结果这支五千人的部队一直从早上打到晚上,他们身上带的箭全都射完了,也没有等来司马肜的救兵,于是军士劝周处退兵自保。

但是周处就是不退兵,在他看来,退兵和迎战都是死。

退兵后,司马肜必定会降罪自己,到时候死也死不安稳,倒不如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来的光彩。

就这样,一带名臣周处于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丁巳)六月,战死于沙场,终年六十一岁。

在齐万年看来,周处固然厉害,但只要朝廷多派一些像司马肜这样的庸才和夏侯骏这样的蠢材来带兵,哪怕就是有十个周处,自己也不足为虑。

周处折戟沙场,司马肜算是报了他的私仇,朝廷虽然知道司马肜是故意害死周处,但碍于皇族身份,还是没有好意思降罪于他。

在司马肜看来,周处比齐万年更可恨。

因为周处惹过自己,而齐万年没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司马肜要不惜一切代价害死周处的原因所在。

国家有这样想法的人存在,何愁不亡。

司马肜在害死周处之后,一直屯兵关中一带,和同样也在关中地区的赵王司马伦遥相呼应,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在关中前线多待一天,朝廷就得多拨一天的军饷过来,只要能耗得起,齐万年的部队必然不战自溃。

可是这些没有当家做过主的皇亲贵族,实在是不知道当家作主的难处,个个都跟大爷一样,雄踞关中,整天也不知道是在干点什么,反正就是不对叛军进行决战。

在司马伦和司马肜这两位皇族子弟看来,自己操这个心完全没必要,朝廷自然会派人来帮自己料理这摊子烂事的。

果不其然,中书令陈淮和司空张华这两位操碎心的大臣向皇帝进奏,希望朝廷派孟观前去讨伐齐万年的部队。

陈淮和张华推荐孟观去前线讨伐,绝对不是看得起孟观才这样做的,而是不想让司马肜和司马伦这两个王八蛋继续在关中消耗军资,才推荐的孟观。

当然,孟观也不是一个吃素的家伙,在得到朝廷的任命之后,火速赶往关中前线,讨伐齐万年的部队。

当时的齐万年已经连续挫败了朝廷派来的好几路人马,俨然一副要拿下晋朝取而代之的节奏。

可朝廷也为消灭齐万年准备了一份大礼。

当时孟观被任命为积弩将军,朝廷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孟观身上,并且还把当时皇帝身边的亲信—宿卫兵调集给了孟观前去讨敌。

孟观赶到关中前线之后,二话不说就投入了战斗,几乎每一战他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就这样,前前后后打了将近二十多仗,孟观把齐万年的部队消耗的无法再度大规模进兵。

孟观不想再继续耽搁下去,决定带兵将齐万年的部队全部击杀。

可作为狠人的齐万年,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被孟观干掉,于是他集结部队,开赴中亭,决定和孟观的部队来一次决战。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己未)春季,一场决定双反生死的战役在中亭(位于今陕西宝鸡麟游县境内)打响。

这是一场看似胶着,但实际上结局已经注定的战役。

经历了败仗的齐万年部队,内部已经出现分裂和不团结,许多部族已经纷纷产生厌战情绪。

更让齐万年担忧的事情还在后头,由于他的部队大都是其他胡族组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怒了关中地区的汉民族居民的厌恶和抵抗,当时,很多关中的老百姓得知孟观重创齐万年部队后,纷纷选择加入孟观部队,共同抵抗齐万年的叛乱。

一溃百溃的道理,齐万年算是明白了。

可是,明白了又有什么用呢?

中亭战役开始之后,齐万年的氐族部队败局已定,被孟观的部队杀的大败,齐万年也在这场战役之中被孟观擒获。

被抓的下场只有一个,没有别的选择。

杀!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西晋齐万年起义在齐万年被杀后落下了帷幕,那些跟着齐万年造反的匈奴、氐、马兰羌、卢水胡等部落族群,纷纷选择偃旗息鼓,归于平静。

胡族虽然消停了,但并不代表他们以后不会再卷土重来。

当时担任太子洗马的江统写了一篇《徙戎论》,希望可以让胡族迁出中原,最好让他们搬得越远越好,虽然这篇文章写得是慷慨激昂,但可惜在当时,没人关注这篇文章。

因为当时掌握实权的是丑皇后贾南风,贾南风根本不在乎国家命运的前途,所以果断忽视了江统的《徙戎论》。

就这样,在不到十年之后,江统的担忧变成了现实,而齐万年的胡族叛乱只是西晋动荡国运一个开始,更大的浩劫还在等着摇摇欲坠的腐朽王朝··· v4z6YnoNcw6aqh43Vmrh5Zrk3DCDOTpfsPR8xnFH3uqZ0SX4+9NpCYh5C4S+a0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