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文修订版前言

1991年底苏联解体,我便开始写作本书,一写便写了十年。十年间很多美国人包括美国学者对国际政治的未来都十分乐观。因为既然冷战确实已经结束,未来便似乎不会再有大国战争,均势一类概念也就完全可以进博物馆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可以期待今后世界各国间将会出现更多的合作。而我等现实主义者失去了栖息地,必将为时代淘汰,步恐龙的后尘。

但我不服,便写书来打破天下太平的迷梦。依笔者所见,世界仍然危机四伏,现实主义也仍然是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本书大部是笔者原创的国际政治理论,虽然同是现实主义,但与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和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的理论都大不相同。创制理论还要以理服人,所以书中也用不少篇幅解释进攻性现实主义为什么适用于21世纪的世界。

本书2001年一经面世,并未大受欢迎,因为21世纪头几年众人仍然往往认为未来世界必定河清海晏、歌舞升平。但2004年伊拉克战争扩大,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线作战,进退维谷。公众又逐渐醒悟,发现反恐战争结束其实遥遥无期。20世纪90年代弥漫全社会的喜悦便烟消云散,人们开始既思考国际政治的惨淡现实,更思考美国向何处去。于是时至今日,美国人大都已经明白当代世界暗流涌动,而长治久安的办法不是子虚乌有,就是远在天边。

人们是该醒悟了,冷战结束25年来,美国已打了六仗。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1995年和1999年又在波斯尼亚和科索沃打了两仗。2001年打阿富汗至今未完,伊拉克战争从2003年打到2011年倒是已经结束,但美国刚离开伊拉克,同年却又出兵利比亚。所以1989年以来美国每三年里就有两年要用兵。但这六场战争对手都是小国。美国不用担心大国强力干预。

但现在中国崛起,事情正在起变化。中国经济如果再迅速增长几十年,就要变成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对手。而且中国崛起也确实震动了世界,最近皮尤公司全球态度调查研究了39个国家,其中23国受访者要么大多认为中国能取代或者已经取代美国的地位成为超级大国中的超级大国,要么虽意见纷纭,但持上述观点的人数最多。 美国人也意识到了中国崛起,调查中美国受访者有47%认为将来中国是世界第一,而不这么想的人也正好是47%。

中国崛起是事实,问题在于能不能和平崛起。20世纪90年代末我就注意到中国可能成为超级强国,所以本书第一版曾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继续崛起,就要走强军路学美国统治西半球来称霸东亚。因为国家要生存,最好、最保险的办法无非是做地区霸主。但中国的邻国和美国一定会设法遏制中国,阻止其称霸。这就会引起安全竞争,最终威胁亚洲安全。

本书2001年出版之后,我在各种场合一直反复强调中国不能和平崛起。在别国这样讲,在中国也照样讲,2004年还曾与前总统卡特(Jimmy Carter)的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辩论过这一问题。 [1] 头几年不管我费多大口舌,听众不是无人相信,就是半信半疑。但是2008年以后便不然,因为其时中国一方面继续崛起,一方面挟积累下来的实力开始活动筋骨,结果既吓坏了邻国,又惊动了美国。如今我再讲中国不能和平崛起,未来中美关系险恶,大家已经很能听进去了。

既然中国崛起大概算21世纪最大的大事,而这件大事又很可能是战事,那重写本书最后一章详谈这件大事便是题中之义。初版最后一章虽然涉及中国能否和平崛起,但也只是涉及,与诸多内容并列,并不突出。笔者其他著作和文章又都未详谈此事。所以新版最后一章专谈中国崛起,要原原本本、扎扎实实,论述为什么中国实力大增,亚洲就有危机。

本书修订版重写了前言和第十章,其他内容大体不变。而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更不变。有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惊诧,因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在学界早已为人熟知,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甚至是严厉批评。各界学人关注该理论,我感念在心,对于批评乃至批判,也事无巨细,悉心听取。毕竟,自己的理论有人研究正是学者最大的光荣。但我相信自己的理论经得起批评。世界上固然没有终极真理,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有朝一日也要功成身退。但本书第一版建立的理论框架历经十余年风雨仍然坚固。

修订版最后一章便用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回答中国能不能和平崛起这个广大学者、决策者及各国大众都十分关心并且要一直关心下去的问题。我也希望中国和平崛起,所以答案终究是:不能。

修订版最后一章的写成,并非我一人之功,首先有赖各位友人群策群力,各抒己见。他们是杰西卡·阿尔姆斯(Jessica Alms)、查尔斯·格拉泽(Charles Glaser)、迈克尔.J.里斯(Michael J.Reese)、玛丽亚—依芙·芮妮(Marie-Eve Reny)、迈克尔·罗利(Michael Rowley)、卢克·舒马赫(Luke Schumacher)和王元纲(Yuan-Kang Wang)。而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更对我帮助良多。芝加哥大学国际政治经济与安全(PIPES)项目举办研讨会,也曾讨论本书初稿。与会诸学者惠赐意见,更教益无穷。我对所有这些帮助深表感谢。若尚有不周之处,我当负全责。

最后还要感谢诺顿出版社编辑罗比·哈灵顿(Roby Harrington),出版修订版本书原本是他的建议。本来预定2011年初版十周年时付梓,但几经雕琢,最终还是好事多磨。正如本书初版十年磨一剑,所费的工夫也是大大超过笔者预期。我们相识已有25年,友情甚笃,我久蒙关照,受之颇为有愧。而除罗比之外,另有一位编辑丽莎·卡姆纳·麦凯(Lisa Camner McKay)具体负责本书修订版,此书能与读者见面,全赖她兢兢业业。

注 释

[1] 辩论详情请见:Zbigniew Brzezinski and John J.Mearsheimer, "Clash of the Titans," Foreign Policy, No.146(January-February 2005), pp.46—49。 gi0ofpMUNP4Spsn5Zto2RDZnUwargQaBUYEbUjkZzPgiYQQdmfDFz+PgbyUo1j3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