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孙中山与革命党

◎ 孙中山谋划推翻清朝革命

◎ 日本人对孙中山的支持和帮助

◎ 同盟会成立

◎ 孙中山创建三民主义

◎ 徐锡麟、秋瑾光复会起义

◎ 秋瑾就义

◎ 章太炎痛骂吴稚晖

◎ 同盟会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

20世纪初的日本,是反清爱国人士的集聚之地,也是革命的大本营。孙中山就是以这里为基地,开始他的革命运动。

孙中山(1866—1925),原名孙文,号逸仙,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1879年随母赴檀香山,由哥哥孙眉资助接受西方教育。1883年自檀香山归国。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朝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思想。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李大人高高在上,根本没理会这个年轻人。孙中山受了刺激,不再幻想改良,决心建立反清组织。

这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会在卑涉银行华人经理何宽的宅邸举行,列席者有何宽、李昌、刘祥等20余名华侨。凡入会者须高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

孙中山的第一次革命行动是在1895年3月,他与杨衢云、谢缵泰等在香港秘密策划发动广州起义。谢缵泰记:“3月13日,杨衢云、孙逸仙博士、黄咏商和谢缵泰共同商量重新组织攻取广州的行动。”第一次见面,并未构成良好的印象。谢缵泰日后写道:“孙逸仙看来是一个轻率的莽汉。”谢送给孙一个外号:“大炮”。

想革命,第一得有钱,第二得有枪。孙中山找到日本驻香港领事中川恒次郎,请其援助起义。中川答复:“本人职务只注意通商贸易之事,与政治之事完全无关,故甚困难。”中川认为此人完全不靠谱:“总之,称为某会的秘密结社之事,皆恰有阅读《水浒传》时的感觉。总之,孙文等所说的要在两广独立成立共和国,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1895年孙中山谋划的第一次广州起义,他的哥哥倾其家产资助,又从香港筹了8000元,购置枪械。找的是当地帮会、社党中人,组织松散,行动是锣齐鼓不齐,事先就走漏了消息。广州官方调来援军,加强戒备,杨衢云买枪又没按时送到。广州都督派兵查抄了革命党的两处秘密据点,孙中山化装逃跑。第一次革命流产,孙中山也成了清廷通缉的要犯。

1896年孙中山到了英国伦敦,他跑到清朝驻英公使馆去宣传革命,被公使馆扣留,准备引渡回国。孙中山在囚禁中设法把消息传递给他的老师康德黎,康德黎立即展开营救,一方面向英国外交部交涉,一方面把事情捅给新闻界。报纸上谴责清政府违反人权的行为,英国外交部照会清政府使馆,要求放人。康德黎带着苏格兰场的探长去使馆接孙中山,清使馆在压力之下被迫将其释放。

1897年8月,孙中山来到日本,得到一批日本人的大力协助。

第一个重要人物是宫崎滔天(1871—1922)。他出生于熊本的武士家庭,自幼喜好行侠仗义。宫崎滔天是日本政界名人犬养毅门下助手。犬养毅在明治时代就对中国革命极表关切,他从外务省获得秘密经费,派手下的浪人平山周、宫崎滔天等赴华调查秘密组织。孙中山到日本,首先会见的是宫崎滔天和平山周。孙中山与宫崎滔天畅谈革命理想,宫崎滔天大为感动,他将孙中山英文著作《伦敦蒙难记》译成日文,从此成为孙的忠实战友,为中国的反清革命运动提供帮助。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宫崎滔天成为第一批外籍会员。他的家成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最早发行所。

帮助孙中山的还有内田良平。内田属于头山满的黑龙会。日本黑龙会于1901年2月成立,其宗旨是“实行兴隆东亚,挫折西力东渐之势,建设经营大陆”。内田良平通过宫崎与孙中山相识,1900年到新加坡帮助孙中山组织广东惠州起义。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再到日本,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同盟会成立筹备会就是于7月30日在东京内田良平家中召开的,内田良平也正式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日本的政客和浪人为什么支持孙中山革命?这可以从宫崎滔天当年向日本国内报告的两封信中看出:“今后日本对中国的方策不外乎下列三案:第一,援助现今的爱新觉罗政权,以改善中国。第二,拥护皇上,号令天下,以组织新政府。第三,团结民间的革命党,推行大革命,以一新中国大陆。”“究竟应以什么来挽救中国的时局?舍革命莫属。目前,南方革命党的领袖孙逸仙正在隐身日本,用不用他是日本的自由。”

由此可见,无论是日本政客还是浪人,他们的行为都是在为国家利益服务。从许多在华日本人提供的情报中,日本政府十分清楚地看到一个大趋势: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垮台是迟早的事情,支持中国的反清力量,符合日本的利益。当保皇党不再符合日本的需要时,日本政府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如果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将来能够掌握中国的权力,现在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革命党人必然感恩,将来与新政权结盟和获取特权就很便利了,这种策略对于日本的长远利益是有益的。所以日本人为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提供了庇护和经费,在酝酿和发动推翻清朝的革命期间,日本成为反清志士的避风港和反清活动策源地。

1899年2月,孙中山通过犬养毅搭线,与康有为、梁启超会面。梁启超会见孙中山,两人谈得很融洽。第二天康有为会见孙中山,还搭着架子,声称:“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脱其禁锢瀛台之厄,其他非余所知。”但是当时在座的王照突然揭发康有为欺名盗世的老底,令康恼羞成怒。犬养毅看透康有为的虚伪,日本政府给了康一笔钱,令其离境。革命党与保皇党的合作,以失败告终。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秘密创办一所军事学校,请了一个日军上尉当教官,训练在日本的中国学生。这个学校虽然仅仅开办了四个月,却起到了为革命党培养军事人才的作用。为了筹集经费,9月孙中山前往檀香山。此行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会党中发展革命力量。海外最大的帮会是洪门,它是在海外华侨中有广泛影响的反清复明组织。1904年1月,孙加入了洪门致公堂,3月底,孙前往美国进行革命活动。抵达波士顿时,致公堂的元老司徒美堂和当地洪门人士热情接待了孙中山。孙中山在洪门的大力支持下,提议设洪门筹饷局,第一期筹款得美金2000余元,开启了海外华侨支援革命的运动。

1905年孙中山回到日本,积极组织革命力量。这时,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汇集到他的身边,成为日后革命的核心力量。

孙中山最忠实的战友是廖仲恺。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去世后和母亲回到广州,投奔时任清朝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1897年,他与香港地产商何炳恒的九女儿何香凝在广州结婚。戊戌变法失败后,很多青年出国留学,廖仲恺也有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为了支持丈夫实现自己的理想,何香凝毅然把陪嫁的珠宝首饰卖掉,总共凑得3000余元,资助廖仲恺赴日留学。1903年4月,夫妇二人开始了留学生活。

同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在日本东京神保町的留学生集会上结识了孙中山,被他坚定的革命信念深深打动,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二人遵照孙中山指示,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此后,夫妇二人便追随孙中山,踏上了艰辛的革命之路。

胡汉民是1905年加入同盟会的。他回忆与孙中山的第一次会见:“先生与余等言中国革命之必要与三民主义之大略,余等皆俯首称善。先生曰:‘皆已决心无疑义耶?’余对曰:‘革命本素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俱丝毫无疑义矣;惟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犹有未达之点。’先生乃更详析,辩正余等之见解,余曰:‘至此,则无复疑问矣。’于是余与仲恺、淑子、宁媛皆受盟。”

湖南人程潜是军人出身,保送到日本留学,也受到孙中山的接见。程潜参加同盟会后,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日后成为民国将领。

1905年7月,孙中山在宫崎滔天的介绍下认识了湖南华兴会的首领黄兴、陈天华、宋教仁,他们首次在东京风乐园会面。大家畅谈革命理想,一致拥护孙中山为领袖,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以后黄兴成为孙中山革命的重要执行者,宋教仁则在国民党的组织和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30日,在日本东京赤坂区十三番地黑龙会总部(内田良平宅),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在这里召开。共有70人出席会议,推举孙中山为领袖,新组织名为“中国同盟会”。其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8月20日,在黑龙会首领内田良平牵线下,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章炳麟与吴稚晖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组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在场的300人聆听孙中山宣读新组织章程。大会后孙中山在密室单独会见每个会员,授予同志接头握手暗号及接头暗语,一问:“何人?”答:“汉人。”二问:“何物?”答:“中国物。”三问:“何事?”答:“天下事。”

在宋教仁、章太炎等人共同努力下,同盟会于1906年发表“军政府宣言”,将誓词列为革命建国的四纲。孙中山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名称,让会员各回本省,宣传组织革命。孙被推选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地位形同副总理。

同盟会宣言明确由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推翻清王朝,第二个阶段是恢复中国主权。同盟会成立时的宣言是三民主义的雏形,之后经过黄兴、章太炎的帮助,孙中山在1906年秋天进一步完善,编订同盟会革命方略,制定了“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道程序,国民革命有了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

同盟会机关报为《民报》,初为月刊,由汪精卫、宋教仁、章太炎编辑主笔。第1期于1905年11月26日出版,孙中山写了“发刊词”,第一次阐述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同盟会会员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联合的反清革命组织,汇集了各地的革命者,本该同心协力,共举革命大业。但是由于成员思想政见不一,地方主义和文人相轻的习气,使这个组织并没有严格的纪律和团结一致的作风,更像一个松散的联盟,经常发生龃龉和内斗。不久,以浙江人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就自己干起来了。

光复会又名复古会。1903年冬,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酝酿协商,次年初陶、魏回上海又与蔡元培商议,同年11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光复会积极联络会党、策动新军,主要活动范围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革命手段。

光复中的主要人物中,蔡元培长于教育,章太炎长于国学研究,他们都不善于组织政党。陶成章(1878—1912),浙江绍兴人,是个激进的革命党人。他崇尚暗杀,积极奔走革命,于浙、闽、皖各地联络革命志士。1905年初,他在绍兴与徐锡麟合作创办大通学堂,发展会党成员,具备了反清起义的实力。

《民报》发刊词

光复会成立在同盟会之前,宗旨与同盟会十分相近。同盟会成立时,陶成章等光复会员加入了同盟会。当时这些组织并不严密,有的人是几重身份。例如秋瑾,她先参加洪门,当了“白扇子”(军师),然后入了光复会,1905年经冯自由介绍,又加入了同盟会。

同盟会的政纲中有“平均地权,创立民国”的内容,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陶成章说:“革命就是造反,改朝换代。”由于与同盟会“缝隙难弥”,不久光复会就退出了同盟会,独自进行活动。

光复会在革命方面比同盟会更激进,但是内部意见也不一致。徐锡麟主张打入清朝内部,一是“捐官”,二是“办学”。当了官就有合法身份,办了学就招来了革命成员。陶成章怀疑徐锡麟有野心,不信任徐,但是徐锡麟与秋瑾合作,开始谋划革命行动。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绍兴人,出身望族,少年中科举,1903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时结识陶成章。在陶成章等人影响下,徐锡麟思想发生转变,弃改良而从革命。1904年在上海遇蔡元培,加入光复会。1905年徐锡麟创办绍兴大通学堂,任监督,招收来自金华、绍兴各府的会党成员,对他们进行短期的革命教育和军事训练。为了达到反清目的,徐锡麟打算以捐官之法,打入清廷内部,掌握军权。他出钱捐了个道员头衔,赴安徽候补。在表叔、湖南巡抚俞廉三推荐下,徐锡麟与马宗汉、陈伯平捐得官职,并被送往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学成回安徽,得到安徽巡抚恩铭重用,升为安徽巡警尹,兼任巡警学堂会办。徐锡麟当上安徽巡警头目和警察学校校长,把绍兴大通学堂转交给秋瑾负责。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喜欢骑马刀剑,自号“鉴湖女侠”。1894年,其父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双峰县荷叶镇人王廷钧为妻。1900年,王廷钧捐官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进了北京。秋瑾接触到新文化,与丈夫的关系越来越差。1904年7月,秋瑾不顾丈夫的反对,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广交留学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

秋瑾是一个女权运动者,在日本主编《白话》月刊时,她以“鉴湖女侠”笔名,在杂志上发表《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宣传女权,号召救国。她写道:“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总要求己为是。当初那些腐儒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说,我们女子要是有志气的,就应当号召同志与它反对。”“我们自己要不振作,到国亡的时候,那就迟了。” 秋瑾豪侠仗义,在中国留学生中威信日增。

1905年日本政府发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限制和监视留学生的活动,这激起中国学生的强烈反对。怎么办?秋瑾和陈天华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但是多数人主张忍辱负重,继续学业。留学生中分成两派,激烈争论。周作人回忆:“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字的意义并不怎么不好,因此这些人被秋瑾在留学生会馆宣告了死刑,有鲁迅、许寿裳在内。鲁迅还看见她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

当时多数留学生的想法是:官费留学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放弃。干革命是掉脑袋的事,没有把握不能乱来的。所以多数人都取观望和中立态度,虽然心里支持革命,但是不敢跟着秋瑾干。

秋瑾愤而回国,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回到绍兴,正逢大通学堂没人主持,于是秋瑾以校董名义主持学堂事务。秋瑾是留学归国人才,又是女性,回来后风光一时,经常着军服,骑大马,出入绍兴城内。知府贵福也来巴结,为学堂题词“竞争世界,雄冠全球”。

徐锡麟与秋瑾性格完全不同,徐锡麟低调谨慎,秋瑾高调张扬。在绍兴他们办了大通体育学堂,积蓄革命力量。周作人说:“大通体育会即是大通体育学堂,是徐伯荪(锡麟)等人所设,用以收罗绿林好汉的机关。造反的计划始于东湖,而终于大通。这是绍兴闹革命的一幕。”

光复会起义原计划是金华首发,然后秋瑾从绍兴攻杭州,如不成功,即转向处州,然后与安徽安庆徐锡麟部会合。但是形势突变,义乌、金华党人有的计划暴露,有一会员在上海被捕,招供出部分革命党人的别名暗号,两江总督端方电令恩铭查办。恩铭召徐锡麟计议,徐锡麟见自己别号在列,知道情况紧急,决定于7月8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举义。谁知恩铭要求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无奈起义只得于6日举行。外援不至,准备未周,徐锡麟只能铤而走险。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抚恩铭及文武官员来到巡警学堂,参加毕业典礼。徐锡麟呈上毕业生名册,随后说:“报告大帅,今天有革命党人起事!”恩铭惊愕问:“你从哪里知道此信?”这时,在旁边的党人陈伯平向恩铭投炸弹,但是没爆炸。徐锡麟趁恩铭惊慌失措,从皮靴筒里拔出两把手枪,朝恩铭射击。徐高度近视,看不清目标,把子弹都射到恩铭身上。徐锡麟回大厅装子弹,在场的官员纷纷夺门逃跑。恩铭也被卫兵用轿子抬走,回府邸后伤重身亡,藩台冯煦组织兵力围攻警校。

徐锡麟带着30名学生转移到军械库拒守,清军将该地包围。从中午相持到下午四点,部下马宗汉知道难以逃脱,建议炸毁军械库。徐说:“我欲杀满人,如果炸了军械库,就是不辨黑白,全城俱烬了。”清军攻入,徐锡麟和马宗汉被捕,学生死伤十余人。

公堂之上,清官质问徐锡麟:“恩铭待你不薄,为何你这么没心肝?”徐锡麟厉声说:“恩抚待我,私惠也;我杀恩抚,天下之公也。”清官又问:“汝常见恩铭,为何不于署中杀之?”徐锡麟答:“署中,私室也;学堂,公地也。大丈夫做事,须令众目昭彰。”供词表示一人承担责任,不牵连学生。

7月7日,徐锡麟英勇就义。时年34岁。

几天后,秋瑾在报纸上看到徐锡麟刺杀恩铭并被处死的消息,异常悲愤。大家劝秋瑾尽快起义,先杀绍兴知府贵福,占据绍兴,再图后事。秋瑾认为自己力量不够,需要等嵊州王金发部来接应。城里乡绅向贵福告密,7月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学生劝秋瑾赶紧躲避,被拒绝。秋瑾让大家从后门乘船走,自己端坐大堂之中,从容被捕。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徐锡麟和秋瑾起义失败被杀,社会影响极大。民众纷纷对二人表示哀悼之情,特别是上海租界报刊,发表上百篇关于秋瑾的报道,颂扬秋瑾,谴责清官员的残暴。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革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章太炎虽然参加了同盟会,但对于孙中山的武装革命并不太热心。他是属于那种“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革命派。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中,真正干革命的也是少数,多数虽然同情革命,但还是以读书为第一要务。章太炎在日本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留学生开国学讲习班。

章太炎干革命的时候,经常因为书呆子的天真和迂阔惹出祸来。1907年6月,孙中山到河内筹划广西起义,菅野长知奉孙中山之命由香港赴日本租船购械。正在紧张忙碌时,章太炎在《民报》社听到日本人平山周、和田三郎、北一辉等人说,这些武器过时,“陈旧不堪作战”。章太炎急得大声说:“这种式子在日本老早不用了,用到中国去不是使同志白白地丢了性命吗?”章太炎立即以《民报》社名义,用明码电报发给香港的冯自由,转告孙中山“枪劣难用,请停止另购”。孙中山认为属军事秘密,竟用明码电报,“泄漏秘密,破坏戎机”。孙中山愤怒之下对章太炎准备采取党内纪律处分,派林文返回日本禁止章太炎、宋教仁等人干涉军事问题。

此时,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对孙中山不满,联合章太炎发起倒孙风潮。陶、章等指责孙中山将海外筹款中饱私囊,而不肯接济失败的同志,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之职。

事情的起因是1907年同盟会在国内发动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和日本政府交涉要求引渡孙中山。日本政府一面向清政府表示同意驱逐孙中山,一面通过宫崎滔天和内田良平同孙中山商量,让他自动离开。日本政府给孙中山送去5000元路费,东京的铃木久五郎也送给孙中山10000元当路费。孙中山带着这笔钱转往南洋,同盟会交给黄兴主持。

因为《民报》的经费困难,孙中山在离开日本前,从铃木久五郎赠与的10000元中,拿出来2000元留在了《民报》社。章太炎嫌少,认为这10000元都应该留下来。当孙中山离日后,其接受日本政府赠款的事情传了出来。章太炎非常愤怒,把孙中山的照片撕下来。刘师培还说孙中山受贿了,一时间满城风雨。

孙中山也不肯罢休,还击章太炎。1907年12月16日,他致函吴稚晖,希望吴能公布章太炎与清廷“同谋通好之笔记照片”。不久,吴稚晖主持的巴黎《新世纪》断言章太炎已被端方收买:“万金出卖革命,至为便宜。”

章太炎愤怒反击,1908年1月31日借《民报》致信吴稚晖,把当年《苏报》案的历史老账翻出来,痛骂吴出卖了他和邹容,自己贪生怕死,逃之夭夭。吴稚晖也回信反驳,双方展开了笔战。7月10日,章太炎在《民报》第22号发表《再复吴敬恒书》,斥责吴稚晖是“康有为门下之小吏,盛宣怀校内之洋奴”,将吴稚晖投机取巧的恶劣品质一一披露。信的结尾,章太炎写了那句最经典的痛骂:“善钳而口,勿令舐痈;善补而袴,勿令后穿。”

1936年鲁迅回忆道:“这笔战愈来愈凶,终至夹着毒詈。今年吴先生讥刺太炎先生受国民政府优遇时,还提起这件事,这是三十余年前的旧账,至今不忘,可见怨毒之深了。”

虽然内部纷争不断,但是孙中山的革命一天也没停止。他革命的模式:宣传革命发展党员,海外筹款购买枪械,在国内靠近边境某地发动武装起义,攻击清朝地方政府。从1906年到1911年,同盟会大大小小策划和发动了不下十次起义。

1906年底爆发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的首次武装斗争。1906年春,同盟会派刘道一、蔡绍南等到当地联络会党,在洪江会聚众数万人。12月起义爆发,义军一度多达3万人,在湖南浏阳、江西萍乡一带活动。孙中山又派谭人凤前往湘鄂赣、苏、皖发动起义,以为策应。清政府调集了5万军队进行镇压。起义很快失败,刘道一等牺牲。此后同盟会又在广东、广西等地发动多次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革命,为什么屡战屡败?首先,同盟会虽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但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参加者内部争斗不断,思想一直不统一,自然在革命时不能团结一致。孙中山的组织形式还有浓厚的会党习气,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相差甚远。这样的松散政治同盟,难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其次,孙中山的革命立足于海外,主要靠华侨和日本人资助捐款、购买武器,然后组织党人从香港进入内地发动起义。资金有限,购买的枪支弹药都不够作战之用,起义的队伍也人数有限。这样想占领一个城市和地区,与本土驻军的清政府作战,胜算很小。加上组织不周、叛徒泄密等原因,计划常常改变,连自己人都准备不及,导致起义很快失败。

再次,孙中山的革命多是小众行为,一小批革命党人突然发动起义,广大民众莫名其妙,只能当看客。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革命既不能持久,更不可能取得胜利。

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同盟会革命党人的历史功绩。他们怀着爱国的热情,抱着为救国牺牲的决心,前赴后继地冲上前去,与腐朽的清王朝决一死战。明知势单力薄,却硬要在清王朝的大厦上撞出一个洞来。革命不会一蹴而就,经验也是用失败和鲜血积累起来的。虽然革命党人一个一个的战死或被杀头,后面却有更多人投入新的战斗,这就是革命的魅力。

多次的失败终于使革命党人意识到,以他们的力量,要想从海外发动革命,基本上是不会胜利的。只有从清朝内部发起革命,特别是要新军起来推翻清朝,才可能摧垮清朝的统治。后来的武昌起义,证明了这一点。 +uIjM/kM6LfzIcmh3fpyrzsJ1ee69iiox14doop+knCqkL3P7g+oDV8VQjx0tb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