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45年,到现在已经整整50年,不仅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于战后世局也产生莫大的冲击。基于鉴往知来的观点,可以确信这次大战的历史即令到今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50年来,有关第二次大战的历史著作真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但其中具有永恒价值者则屈指可数,而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又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李德·哈特著作等身,万人景仰,其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毋庸介绍。诚如何华德教授(Prof.Michael Howard)所云:李德·哈特不仅为战略家和史学家,他是一位通儒,也是一位哲学家。这本当是其最后传世之作,不仅叙述翔实,判断严谨,更能对后世提供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训。实际上,那也无异于其临别赠言。

李德·哈特本人曾指出:写历史的目的是要想发现事实真相,解释其原因,并确定事相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又引述罗马史学家波里比阿(Polybius)的话说:“最具有教训意义的事情莫过于回忆他人的灾难。要学会如何庄严地忍受命运的变化,这是惟一的方法。”简言之,历史意识能帮助人类保持冷静,渡过难关。历史显示最长的隧道还是有其终点,于是也就能增强苦撑待变的信心和勇气。 (引自《为何不向历史学习?》)

李德·哈特写这本书一共花了23年的时间(1947—1969年),足以证明其治学态度的认真,写作过程的艰辛。令人伤感的是他在1970年1月逝世,未能亲见其巨著出版,但不可思议的是天下事往往物必有偶,李德·哈特像克劳塞维茨一样,其最后传世之作都是由夫人代为出版。李德·哈特素有“20世纪克劳塞维茨”之称,难道这也是天意安排?

李德·哈特未能目睹冷战结束,但诚如他所预言,隧道的确有其终点,不过又应记着他在本书结论中所云:“欧洲文明列车虽已从黑暗的隧道中冲出,眼前的光明却只是一片幻影。”但愿后冷战世界所看见的是真正的阳光而不再是幻影。

钮先钟
写于台北
1995年1月 fIKmREwU3O31Qiy8ojJt1MfkOCzP+m+4aw4cF2W+waisAEUIpDvcWZRWWF05pS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