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玺印的变迁

春秋以前,都用符节作为信物,玺印的应用,大概到战国时代才盛行。古时的书函的封法,每多用绳来捆着,用泥来填上,再把印盖上,如同今日的火漆印一样,所以古印每多一寸见方,隋唐以后才渐次广大。到后世便就印的大小来辨别官的尊卑了。

我们现在根据实物的形制来研究,玺印的沿革,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是战国时代,二是两汉魏晋南北朝,三是隋唐以后。

战国时代的官印,多数一寸见方,多白文(即阴文),少朱文(即阳文)。白文的每多有边缘,中间有或横、或竖、或作十字形的界线,也有仅作十字形界线而没有边缘的。文字自成一体,今日可识的不过十分之四五,其文多著,“□”字,没有作“印”字的,官名可识的有“司马”“司成”“司禄”等。私印多朱的,少白文,大的同于官印,小的只及官印的一半,这类印刀笔很圆劲,形式不很一律,有圆的,有长方的,也有上方下圆的。这时的印纽,大多是坛式、覆斗式,穿孔有横有竖,也不一律。

两汉魏晋的官印,体制较为一律,多作方寸,也有形作长方,适当方印一半的,就是所谓“半通印”“半章印”(见《扬子法言》卷十三、仲长统《昌言·损益篇》及李贤《后汉书》注、明《十三州志》),原是小官用的。这时官印,有铸印也有凿印,铸法有翻沙和拨蜡两种,凿印也叫急就章,铸印大多用于官,凿印大多用于武官,因为军中急于封拜,一时不及铸印,便草草凿了。这时的印纽,除了坛式、覆斗式以外,还有鼻式、龟式、驼式及虎豹群邪之属的。御史、将军、太守等印,其文多叫“章”,也有“印章”二字联文的,五字印往往就这样。这时期,私印流传很多,形式非常繁复,有单面印,只刻姓名;又有两面印,一面名,一面字。往往有自称“臣”的,也有一面姓名,一面是吉利语的,如“日利”“当富”“日入千石”之类。有中穿革带的,有穿革印的,有大小□套的,或称“子周印”,或称“套印”。这时的印,刀笔比较中直。南北朝的官印,大多方寸或寸二分,也有更较大的,刀笔比较柔巧,字体随意屈曲,也或笔头不完全,正如南北朝的碑额。

从隋唐到宋,官印每多一寸八分。金元以后又较大,明清时有方三四寸的,隋唐以后的印已不作封泥之用,都印于纸。印既较大,不可穿带而佩,所以多无纽而有柄的了。印柄长约一寸,居印背之中。明代以来柄又渐长,约当一握,其印每多背刻年月及当时之官,也有刻于侧面的。这时的文字,每多□屈奇诡,甚至有□书曲错的了。图书赏鉴印和斋馆别号印,唐代已有,到宋代别号印更是盛行,花押印也很普遍地应用。

古印大多是铜的,玉的也有,用花乳石来刻印,似乎是元末才开始的,因为石质容易雕刻,摹印的风气极盛,到明清两代,摹印的名家更多了。

(原刊上海《新夜报·夜明珠》1946年5月13日第3版) 2j2S29qEQL3OoK8p0wxOmrRtRcnatG9dM2fBr05IAYjBwPBHa4Fmy6J1etSCFK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