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其作品是公认的世界文学瑰宝,与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称“俄国19世纪文学三巨头”。

不认识托尔斯泰的人,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

托尔斯泰与高尔基

托尔斯泰与契诃夫

学生时代的托尔斯泰

摄于1849年

出身贵族世家,一岁半丧母,九岁时父亲和祖母去世,由姑妈抚养成人。十六岁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准备当外交官,但是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兴趣。

两年后退学回乡,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进行农奴制改革。同年4月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因为贵族的原因,国家按规定在成年后,予以安排其在国家机关任虚职,不用实职到岗,即可领取薪俸。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升为十四品文官。他经常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

后排左起:托尔斯泰、格里戈罗维奇。前排左起:冈察洛夫、屠格涅夫、德鲁日宁、奥斯特洛夫斯基。1856年2月摄于彼得堡。

1851年,二十三岁的托尔斯泰自愿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参军,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期间开始写作。次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在《现代人》杂志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该小说在第一次出版时叫《我童年的经历》。其后又陆续发表了《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落后的俄国社会的清晰认识。

托尔斯泰在书房

对于19世纪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他非常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其悲观情绪。

1862年,三十四岁的托尔斯泰和沙皇御医的女儿索菲娅结婚。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二人总共生育了十三个孩子,其中五个夭折。

1869年,历时六年完成《战争与和平》,被誉为“天才的史诗巨作”。同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在这前后,他在致友人书信里谈到自己近来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

1877年,历经十二次修改完成《安娜·卡列尼娜》,被誉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此后举家迁往莫斯科,调查贫民,探访监狱,研习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因对自己的富裕生活产生怀疑,常自己动手收拾屋子、打水、劈柴。

托尔斯泰与妻子

托尔斯泰前往雅斯纳亚·波良纳村参加乡村图书馆的开幕式。1910年

此后的托尔斯泰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1898年,七十岁的托尔斯泰耗费十年心血,完成巨著《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沙皇政府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有颇多反映。在离世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深感不安。

1910年10月,八十二岁的托尔斯泰再次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死于阿斯塔波沃车站。依照他的遗嘱,遗体葬在故乡波良纳庄园,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

托尔斯泰墓地

托尔斯泰用50天就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却在之后的四年里前后修改了12次才问世。

《安娜•卡列尼娜》手稿

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此书:“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一百多年来,各国剧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卡列尼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屏。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海报1948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海报1967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海报2012 S0BJWSwboYdiVK5mfMcvO4Sk1rXqX/XDqZolegXBlW0+zh8g5MOwUDL8+iNyLrZ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