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认真未必就能进行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关注的是沟通的质量与深度,好的态度只是达成有效沟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很多人都喜欢说,90%的沟通问题都是态度问题。于是,有人就以积极良好的态度与对方交谈,结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谈话的内容依然浮于表面,虽然说了一大堆,但是有用的信息没多少。
一般来说,沟通的时间越长,谈论的话题越多,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会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沟通的深度就一定会加深。
这就像在做一道数学题。有的人虽然态度很好,用了很长的时间仔细地分析、计算,但是很可能计算出来的答案是错误的;而掌握了解题技巧的人,虽然用时短,但往往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有效沟通与长时间沟通画上等号。
除此之外,对于以下几点沟通中的陷阱,我们也需要有所了解,从而规避。
1.话说得越多,越擅长沟通
人们常说,量变会引起质变,在一些事情上也的确如此。但是在沟通中,话说得越多,越不着边际,反而越引起对方的反感,这便是不擅长沟通的表现。
相信很多人在童年时代都曾经听过父母的唠叨、老师的反复叮嘱,他们出于好心的表达却总是得不到相应的回馈,还会因此而被自己的孩子、学生讨厌,这种说话说得多的情况难道也算擅长沟通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不擅长沟通,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里去,才反复用唠叨、叮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会议上,领导围绕两点内容展开谈话,刚开始,谈话还有些价值,但是到了后边,就开始一句话百样说,滔滔不绝。领导依然讲得慷慨激昂,但是员工早就没有了听下去的意愿。这样的沟通难道算得上是有效沟通吗?当然不算。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打个比方,有一个人考试考了6门,门门功课都是50分,还有一个人只考了一门,得了100分,如果让你来选,你会觉得谁学习好呢?答案不言而喻。同理,不要觉得话说得越多,就代表越擅长沟通。其实,有效沟通的核心关注点是“质”,即谈话的质量、深度,而非话说得多与少。
2.冲突就意味着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冲突就意味着问题,在沟通中发生冲突时,这场谈话就开始走下坡路,必然会走向失败。于是,为了不让冲突愈演愈烈,很多理性的人便会主动终止谈话,让这场谈话无疾而终。
其实,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都有区别,因而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在一些观点上面有冲突也是很正常的。发生冲突时,如果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便开展冲突对话,也同样有助于进行深入的沟通,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不必畏惧冲突,试着在冲突中继续开展对话,将你的观点表达出来,吸收对方的想法,对话同样会走向成功。
3.即使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
大多数人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现象:我们对越亲密的人,态度越不好。因为关系越亲密,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也越高,觉得对方为我们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
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的想法,很多情侣都期待对方可以读懂自己的内心想法,了解自己的需求,而当对方无法做到时,一场争吵便不可避免。其实,正是这样的错误观点给沟通带来了障碍。
要知道,对方并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知道我们的想法,就像你无法看透对方的想法一样。因此,我们不应该苛求对方,更不应该有“即使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的想法,别让你们的沟通止步于无意义的争吵。
4.沟通能力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很多人都觉得沟通能力是天生的,自己天生内向,所以沟通能力也比较差,而天生外向的人就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其实,性格不仅会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在后天的环境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不要再用“天生内向”作为自己的借口,因为沟通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逐渐提升的。
敲黑板划重点
仅仅具备良好的态度,未必能进行成功的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重在“质”,而非“量”。
有效管理冲突,同样能达到深度沟通的目的。
沟通的原则,就好比做事的准则,会指导你说有用的话,提高沟通的效率。
一场没有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沟通是无意义、无价值的。沟通并不是简单的我说你听,或者你说我听,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这些沟通原则的指导下,交谈会朝着更高效、更有深度的方向发展。
沟通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沟通要有目的性
沟通虽然未必能达成某种协议,达成某个目标,但是每一次的沟通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可能是为了学习,通过与他人的交谈获得知识;可能是为了交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能是为了玩乐,享受当前的体验;还可能是为了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服从自己的决策等。
因此,在与人沟通时,请你想一想沟通的目的,不要漫无边际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表达观点。
2.沟通要有选择性
在沟通过程中,其实你一直都在做选择,选择自己的沟通对象、讲话方式、表达内容等。
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我们要选择相应的话题与交流方式。比如,对于内向、好面子的人,我们在讲话时就要委婉一点,以免不经意间伤了对方的自尊心;对于某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话题,我们就应该多与专业人员讨论,如果你与对专业内容完全无知的人交流,那么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深层次的沟通关键在于沟通的质量,而精准高效也是沟通质量高的一个判断标准。所以,有选择地进行沟通有利于促成高质量的沟通。
3.沟通要具有间断性
所谓沟通的间断性,指的是将连续的沟通过程分成一个个的小片段,将其中的一些片段定为原因,其余的片段定为结果。
沟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没有清晰的开头与结尾,沟通的间断性也是我们根据沟通的原因和结果人为划分的。
当沟通陷入瓶颈时,将沟通的进程进行间断性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症结,从而便于解决问题,使沟通继续正常进行。
4.沟通应降低噪声干扰
沟通中的噪声,指的是妨碍信息接收的干扰,并非仅仅指物理上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沟通中的噪声主要包括四种:
(1)物理噪声
即影响沟通当事人信息传输的外部声音,比如汽车的引擎声、建筑工地的施工声、电风扇的声音等。
(2)生理噪声
即由沟通当事人自身的生理问题而产生的阻碍,比如听力、视力障碍,发音不准,记忆缺失等。
(3)心理噪声
即对沟通当事人产生的精神上的干扰,比如固执的想法、对对方的偏见、注意力不集中等。尤其当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怀有抵触、轻视等心理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噪声,沟通便很难进行下去。
(4)语义噪声
即沟通当事人对沟通内容有不同的理解而导致沟通不畅,比如语言不通,使用术语或方言,使用模糊的说法,等等。
语言学家们认为,所有沟通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模糊性。比如“马上”“很快”“稍等”“立刻”等词语,我们无法确定其代表的具体时间。再比如,“他是个大嘴巴”这句话,不同的人可能就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会理解为“他的嘴巴长得比较大”,也可能会理解为“他不会保密,总是说漏嘴”。
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噪声,但是可以减弱噪声对谈话的影响。比如,选择合适的交谈场所,提升非语言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能力,增强自己的心理能力训练,尽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从而提高发出信息和接收信息的准确性,尽可能地减少噪声干扰,让双方的交流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敲黑板划重点
遵循沟通原则,可以让沟通在深度层面上再跨进一步。
沟通也要注重宁缺毋滥。
降低沟通噪声,才能让谈话更有质量。
深层次沟通力,是帮助对方了解自己,增进双方感情的黏合剂,也是获得对方的信任与好感,展现自己沟通水平的一种能力。
一提起沟通,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进行无数次的沟通,可能是与同事、家人当面交谈,也可能是与朋友通过网络交流。但是在很多时候,这些沟通交流都停留在表层,没有太多的心灵碰撞,也产生不了什么价值。
从事业拓展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去跟更多的人交流,但这种交流不应局限在加个微信好友、留个号码,而是真正进行深度的交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想要认识更多的人、拓展社交广度并不难,但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怀有戒心,使深层次的沟通逐渐变得奢侈。
周先生将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他每周都会和同事们一起去聚餐,和老朋友们一起去爬山。平时,他还要与客户保持联系,出席客户举办的宴会,等等。
在别人看来,周先生在社交中是十分活跃的,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很积极的,这些一定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好处。
但实际上,这些社交活动并没有给周先生带来什么帮助,他的薪水只比最初上涨了30%,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显而易见,周先生与别人的交流都停留在表层,即使他看起来很忙,参加社交活动很频繁,但大多数的交流都没有深入内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赞之交”“点头之交”,因而每一次的社交与沟通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一次沟通结果的优劣,并不取决于沟通中的人是多还是少,说的话是多还是少,而取决于人们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在深层次的沟通中,人们往往能获得更优质的内容,思想层次也会逐渐提升。因此,人们应该注重自己的深层次沟通能力。
不论是与客户沟通,还是与同事、朋友交流,我们都不应浮于表面,只有将谈论的话题深入下去,使双方的心都受到触动,谈话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显示出它的价值。
敲黑板划重点
深层次沟通会帮你赢得他人的好感与信任。
进行深层次沟通是一个人有思想的外在表现。
当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深度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