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镜子上面有文章

昏镜词

刘禹锡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锦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这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诗的前面,作者原有一个小引,说磨镜工人摆出十面镜子来,放在妆奁里出售。打开一看,只有一枚明澈,其余九面都是漠漠然、雾蒙蒙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镜工解释说,并非他的制镜手艺低劣,乃是为了适应世人的心理需要而有意这样做的。——凡是来买镜子的,必定要仔细观照一番,面容姣好的人自然喜欢明镜了,但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仅占十分之一吧?而丑陋、衰老的人,却不愿在镜中看到自己的陋容与衰颜,因而他们都喜欢“漠然丧其晶”的昏镜。

本诗直接对准人性的弱点,意在讽刺那些护短自欺、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人。他们以昏镜为宝,看不清真实容貌以后,就可以把自己随意想象成百般妍美,一天照上四五次,自诩有倾城之貌。结果,对昏镜饰以绮绣,宝若琼瑛,什袭珍藏起来。传说中的可以照见人的肝胆的秦宫明镜,并不是不贵重,只是因为不适合陋貌衰容者的心意,便被看得一钱不值了。

晚唐诗人郑谷有一首七绝:“举世何人肯自知?须逢精鉴定妍媸。若教嫫母临明镜,也道不劳红粉施。”诗中说,举世有自知之明的人很少,而更多的人是自我感觉良好,即便有明显的缺陷,也视而不见。为此,必须依赖客观评断,等待那种精于鉴别的人,来判断是非、善恶、贤愚、美丑。反之,如果只靠自我感觉,那么,即使是位居古代“四大丑女”之首的黄帝的妃子嫫母,她在明镜前面照上一照,也会说,我是很漂亮的,根本用不着涂施粉黛,梳妆打扮。

镜子是客观的。它的功能,就是忠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以人的好恶、喜怒而有所曲顺或更改。所以,古人用镜子来比喻直谏的忠臣、谔谔的诤友,把它看作是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有益工具。但是,大前提是必须具有自知之明。镜子是由人来使用的,如果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再明亮的镜子也难以发挥作用。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汉代刘向在《新序》一书中,讲了一个赵鞅悲叹无人指斥过失的故事:春秋末年,赵鞅官居卿相要职,执掌赵国的权柄。有个叫周舍的人,在府门前伫立了三个昼夜。赵鞅诚挚地询问他:“先生有何见教?”周舍说:“人贵自知。如今你位高权重,听到的都是一些奉承的话,这对你的执政是很不利的。我愿做一个谔谔之臣,随时记下你的过失,及时给你指摘出来。”赵鞅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把他留在身旁,从而得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的阙失,受益良多。可惜没过多久,周舍去世了。赵鞅放声大哭,深情地说:“从前,殷纣王拒谏饰非,昏昏而亡;周武王从善如流,谔谔而昌。自从周舍死了之后,我再也听不到对我的过错的指摘了。一个执政者不能随时听到对他的过失的批评,或者虽然能够听到却不加以改正,最后必然要遭致灭亡的下场。我很担心,这样下去,我非要垮台不可。”

无独有偶,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对大臣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后,我丢失了一面镜子。

镜子上面有文章。这篇文章做得怎样,直接关乎事业的成败、人生的得失、品位的高下,绝对不是一件可以轻忽的细枝末节。 FhzxjjTDN8M4sNYsRlj7HuSEozVIjcgDSYNCcJTN7ofjSBSH2a9K6GXRE98cnO1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