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流俗多误

古风五十九首 (其五十)

李白

宋国梧台东,野人得燕石。

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

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古籍《阚子》(现已佚失)记载,宋国有个愚人,在梧台(位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梧台镇)东面得到一块有彩纹的燕石,便视为稀世珍宝,急忙拿回家里,用红黄色的丝绢包起来,足足裹了十层。这样,他还不放心,又用十个华美的匣子一个套一个装起来。从周王朝来的客人听说了,登门拜访,想看一看这件“宝物”,主人为了表示虔诚和郑重,斋戒七日,熏香沐浴之后,戴上大礼帽,穿上玄黑色的长袍,最后才一个个掀开匣子,一层层揭去丝绢,亮出“宝物”。客人一看,忍不住从喉咙间发出笑声,说:“这是一块燕地的石头,和碎瓦片一样,不值一文钱。”主人顿时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商贾之言”,蓄意贬低,别有用心。从此以后,他对这件“宝贝”视之愈珍,藏之愈固。

李白在这首古风中,专门嘲咏了这件事。诗的前四句是叙事,后四句为议论,主旨是讥笑世人有眼无珠,不识贤俊,而庸才反得用世、并且非笑贤才的不合理现象。他在另一首诗中也讲:“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珉齐。”玉珉不分,流俗多误,可谓切中时弊。清人方东树评此诗时,直接指出:“言世俗不知美恶。”

诗中“赵王璧”,即和氏璧。“无缁磷”,引自《论语》:“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为白玉染而不黑,磨而不损,保持坚贞不移的本色。“珉”,似玉而非,《说文》解为石之美者。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看重流品、资格的门阀制度,卖官鬻爵的赀纳制度,以及世袭制、封荫制的推行,由于封建统治者多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去任用人才,再加上负责铨选人才的人,或识宝无才,缺乏鉴赏能力,或忮忌刻削,吹毛索瘢,致使庸才用世,奸佞当道,而杰出人才却备受冷落,遭到压制、排斥。这样一来,屈原所愤慨抨击的“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的可悲局面,便不可避免地反复出现了。

正是针对这种极端不合理的现象,杜甫写了一首形象鲜明、爱憎分明的《恶树》诗,抒发他对恶木(象征奸人与庸才)深恶痛绝的心情:“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枸杞固吾有,鸡栖奈汝何。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这里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表明除恶务尽、害马必除的决心。手持斧柯,遍绕丛林,见着恶木就加以剪伐。二是深深慨叹恶木伙聚,庸劣成群,剪不胜剪,无法实现其扶正祛邪的愿望。三是从枸杞、鸡栖(皂荚树)蔓延成长的现象,悟出了贤才很难成长而恶木易于滋生的道理。同本诗的主旨相同,杜甫还曾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借以抒写他对贤才之孤标特立难以扶植,而奸佞之聚夥成群难于驱除的愤慨心情。 vraP2x5j3sfTi7pLqxV9I1uM9bzGri+5EEcm2MSQNyA4fnUHqT/kIhifu1cc0n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