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络小说:让人上瘾的三大公式

想想也是,这可不仅仅是网络小说的秘密。你想给别人带来精神愉悦和快感,这是一个通用的共识。如果一件事有这么三个特征,想让人不上瘾也难。

从人的大脑机制来看,阅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人类世界出现文字的时间太短了,才几千年,我们还没有进化出适应阅读的大脑硬件。所以想要获得阅读能力,是要靠大剂量高强度的后天训练才可以的。

但是有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网络小说。你可别小看网络小说,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独创的文化现象。

网络小说的篇幅一般都特别长,几百万字是一般水平。极端点的,比如雷云风暴的《从零开始》,连续写了11年,总字数2000万字,足够一位读者从初中一直追到大学毕业。仅仅这个字数,就超过很多人一生的阅读量了。

你不觉得奇怪吗?我们都说,娱乐正在把我们这代人的时间碎片化,可是网络小说怎么越来越长,一点也不碎片呢?

如果说提供快感,游戏也提供快感,绝对不输网络小说。但是游戏在时间属性上有个趋势,就是越来越短,打一局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十年前火起来的DOTA游戏,一局游戏怎么也要玩1个小时。后来的英雄联盟,节奏就加快了,只需要40分钟。到现在,王者荣耀一局也就是20分钟左右。

不止游戏,同样占了互联网流量大头的视频也是这个趋势。最开始的时候,一个视频节目怎么也要40分钟、1个小时,后来出现了1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到了现在,几分钟都嫌长了,抖音上一个短视频只有十几秒。

在游戏和视频的逻辑里,时间长短和吸引力大小似乎是相互矛盾的,需要一个就得放弃另一个。这也很好理解,想给用户提供最大的快感,就一定要压缩时间才能提高快感的浓度,浓度越高越吸引人。

可是再看看网络小说,完全没有变短的趋势。如果一个作者写几个月不写了,读者会认为你是烂尾了,还专门给这类小说起了个不好听的名字,叫“太监小说”,专门嘲讽作者,说下面没有了。

反而有一些小说已经写得很长,读者不但不觉得反感,还会要求作者继续写下去。就比如《凡人修仙传》更新了五年,本来已经完更了,结果在读者的呼吁下,作者在2017年又开始写起了续篇。读者不嫌烦,这很奇怪。

还有一点,网络小说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明的,从中国兴起的,但是别以为它只适合中国人。

有一个叫作wuxiaworld(武侠世界)的网站,上面全部都是国内网络小说的外语版。这个网站的读者遍及全世界,它的访问量现在仅次于国内最大的网络小说网站起点中文网。

如果去看一下这个网站下国外读者的评论,你会发现即便是翻译过去的内容,也丝毫没有减少它们的魅力。

有人在网站的留言区讲了自己的经历。本来自己因为失恋,居然吸了毒,可是后来看到网络小说,竟然靠着它的强大吸引力戒掉了毒瘾。还有人说,因为总是等不到自己喜欢的小说更新,嫌网站翻译得太慢,所以自己去学习了中文,这下就能到中文网站直接看了。中文这么难学,可见网络小说的魅力有多大。

为什么在别的地方,时长和吸引力是一对矛盾,但是对网络小说来说这个逻辑就失效了呢?

在网络小说里有一个“黄金三章”的说法,一部网络小说是不是能长期吸引人,只需要看开篇的三章就可以做出判断,因为这些小说的开篇都有着非常类似的套路。于是很多网络小说的编辑判断某个作品是不是值得签约,就是要看你的开篇是不是在遵循这个套路。甚至有过这样的情况,有作者把前面开篇写好了,后来自己都不写了,而是交给其他写手继续写,读者照样非常买账。

黄金三章是什么套路呢?我简单总结了一下,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开篇一定要先交代小说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再长,哪怕几千万字,必须要交代这个终极目标。比如网络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废材退婚流、洪荒流、无限流等等,但是几乎所有流派的共同点都是一样的,除了介绍一些背景信息外,一开始就把小说的终极目标说清楚。

比如特别火的小说《斗破苍穹》,它就是废材退婚流小说。开篇就说主角因为实力很弱,被原来有婚约的大家族退婚了。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那么这部小说的终极目标就是主角快速成长,最后成功,给对方一记响亮的耳光。当年你对我爱搭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读者从一开始就是知道这个情节终点的,这和传统小说技法隐藏情节终点,是不是正好相反?

只有一个大目标还不行,第二个套路,还需要清晰的成长路径,所以还需要交待出这个小说世界里的能力进阶体系。比如,修仙小说的成长路径至少就分成四层境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四个阶段。然后每个阶段再细分,每部小说不一样,通常很繁复。主人公沿着这个漫长的台阶,一级一级地往上走,这也是网络小说一开篇往往就要交代的。

黄金三章真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第三点,那就是一定要有“金手指”。金手指这个词,最开始是来自于游戏圈的,是游戏作弊器的意思。在小说里的金手指当然也是用来作弊的,要么是主角无意中找到了什么宝物,要么是有什么奇遇,每当主角遇到困难时金手指都会帮主角解决问题。说白了,也就是人物成长的一个作弊工具。

比如《斗破苍穹》里面的金手指,就是在开篇主角捡了个戒指,里面有一个高人的灵魂,每当主角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出面指导主角,帮助主角渡过难关。

还有常见的穿越小说,主角通常是从现代穿越回古代的,所以他们脑子里有现代人的知识,知道历史走向。对很多大事可以提前准备,让自己能称王称帝,这就是自带金手指。

发现没有,这和传统的英雄小说、武侠小说不太一样。传统的武侠小说,不会一开篇就让主角获得金手指,给他一把宝剑或是一本经书。要等到主角受尽磨难之后,主角在最低谷时才会得到金手指。

可是网络小说不一样,往往一开篇就给了主角金手指。而且每一次主角利用金手指修改了历史的进展,都是对读者的想法和期待的印证,从而让读者产生巨大快感。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带来那么巨大的阅读快感,最核心的三个武器:第一,明确的目的;第二,清晰的台阶;第三,作弊的工具。

想想也是,这可不仅仅是网络小说的秘密。你想给别人带来精神愉悦和快感,这是一个通用的共识。如果一件事有这么三个特征,想让人不上瘾也难。就比如说学习,按说很艰苦,但是为什么还有学霸呢?他一定是因为有以下三个东西: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升级路径、某种被激发出来的可以碾压他人的天赋。一旦有人具备这三个条件,他想不成为学霸也难。

网络小说是这一代中国人的重大文化成就之一。我们中国人很可能已经找到了给读者制造爽感的终极公式。 milbkcrpLZejV/+eU/9YgphhVlAKuLE/pD6v2C9nGfHRB+DK4nSQxIFVan0bGMhy



才编辑与海明威

总之,看珀金斯和海明威打交道,感觉海明威就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炸弹,酗酒、打架、骂脏话,假如没有珀金斯像一堵墙一样挡在他面前,控制他的公众形象,世界著名作家的名单里,可能就没有海明威这个人了。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天才的编辑》。这是一本传记,讲的是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编辑,麦克斯·珀金斯。听名字你可能有点陌生,但说起他在美国出版界的地位,我列举几件事,你感受一下。

1952年,海明威出版小说《老人与海》,在扉页里,他写道,“将此书献给珀金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给海明威的一封信里,把珀金斯称为“我们共同的父亲”。还有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在代表作《时间与河流》的献词中说,“假如没有珀金斯,也就没有这本书”。

可以说,在20世纪前半段,一战到二战之间的这段时间里,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三位作家,都是珀金斯一手挖掘出来的。

那么,这个珀金斯到底牛在哪儿?按照我们通常的印象,编辑和作者的关系,说到头,也就是个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作者负责出才华,把书写好,编辑负责出资源,把书卖好。但是,我们都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好作者现在没被好编辑发现,将来总有人发现,这个关系中,最重要的仍然是作家。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假如没有珀金斯,很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这三位文学大师。

比如说我们中国读者都知道的海明威。

海明威有一句座右铭,叫“一个人能被摧毁,但不会被打败”。你看,多么典型的一个硬汉。但是,这个硬汉很多时候有点硬过头了。按今天的说法,就是重度的直男癌。重到什么程度呢?海明威的作品脏话特别多,“屎尿屁”这样的字眼在他早年的小说里基本贯穿全篇。而且他还有强烈的男权倾向,比如在《太阳照常升起》这本书里,他直接管一个女性角色叫“母狗”。这就导致没有一个编辑敢碰他的作品,怕犯众怒。

但是珀金斯不怕,他接手了海明威。除了苦口婆心地劝说之外,还得自己上手改。为了提醒自己,他还把海明威常用的脏话列了个清单,写在办公桌的日历上,同事看见的时候,都侧目而视,以为这家伙哪里出了问题,干吗在日历上写那么多脏话。所以,我们最终看到的海明威的作品才是今天这个样子。

尽管如此,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出版之后,还是让公众觉得很不舒服,遭到了很多谴责和抵制,大家觉得太低俗了。这本书在波士顿还被列为禁书。

那个时候可没有互联网,发个微博就能澄清了,珀金斯要一封信一封信,用各种话术回复读者和媒体的抗议,这个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总之,看珀金斯和海明威打交道,感觉海明威就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炸弹,酗酒、打架、骂脏话,所以,假如没有珀金斯像一堵墙一样挡在他面前,控制他的公众形象,我们今天的世界著名作家的名单里,可能就没有海明威这个人了。

另外一个著名的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有才,这毋庸置疑。但是,他也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特别能花钱,每天都过着挥金如土的日子。但他要是有钱也行啊,菲茨杰拉德的问题是真没钱。

没钱咋办?借呗。自从第一本《人间天堂》开始,菲茨杰拉德就隔三岔五找他的出版人珀金斯张口,要预支自己的版税收入。往往一本书还没出版,版税就已经被透支光了,有时候还反过来欠出版社好几千美元。

菲茨杰拉德经常给珀金斯写信,一般是三段式的结构。第一段,说说最近的写作进展;第二段,哭穷,说你再不给我钱,我就要卖家具还债了;第三段,表示经过这次,一定痛改前非。最后署名的时候还不忘自黑一下,管自己叫“注定的乞丐”。字里行间改过自新的决心,诚恳至极。

每回收到这样的信,珀金斯二话不说,就去找出版社要钱,假如实在要不到,就自己掏腰包。

再看菲茨杰拉德这边,就是不长记性,一拿到钱就大手大脚地花。而且更要命的是,他还有个比他还能花钱的老婆。这两口子挥霍到什么程度?有一次珀金斯为了给他们省钱,帮他们在稍微偏僻一点的地方租了个大宅子。结果两人住进去之后一商量,既然已经有了大房子,为啥不把厨师、佣人、司机、园丁都配齐呢?然后,他俩就真这么干了,结果马上又陷入新一轮的财务危机。

所以,珀金斯不光是菲茨杰拉德的编辑,还是他的财务管家、心理咨询师、精神按摩师、婚姻调解员、职业规划师等等。为了让菲茨杰拉德坚持把长篇小说写完,珀金斯真是操碎了心。如果没有珀金斯,菲茨杰拉德顶多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而不会成为后来的文学巨匠。

至于另一个作者沃尔夫,中国读者知道得比较少,如果你有兴趣知道他和珀金斯的故事,还可以看一部电影,叫《天才捕手》。

别的我们不说了,就说一件,沃尔夫的代表作《天使,望故乡》,因为珀金斯修改得太多了,导致业内甚至有一种说法,《天使,望故乡》真正的作者其实是珀金斯,沃尔夫顶多算第二作者。

珀金斯的这本传记里充满了这种小故事。我自己一边读,一边脑子里蹦出一个词,就是“磨刀石”。

你可能会说,珀金斯这么厉害,他怎么自己不写。对,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这个世界,拥有无穷创造力的,说到底还是那些天才,而不是珀金斯这样的人。但是,天才缺不了珀金斯这样的磨刀石。

他起到了两个作用。

第一,不断给天才反馈,用催、用逼、用苦口婆心,把他们那些不靠谱的毛刺儿修掉。让他们的行为模式,回到正常的社会轨道上来。至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他把天才的价值,嵌入到正常的社会结构里,找到他们的位置。这个过程,就是把创造性变成产品的过程。

有一个问题来了,现在还有珀金斯这样的人吗?实际上,美国出版业,也只有这一位珀金斯。那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人物了。为什么后来没有了?因为社会网络化程度提高了,创造力变成产品的方式变了。

就拿现在来说,出版社的编辑往往盯在微博上、论坛上、微信公众号等等社交媒体上,看到有潜力的文章,就和作者联系。这些作者已经在微博和论坛证明了自己写作和吸引用户的能力。出版社只是一个识别器,不是他们的磨刀石了。这个产品他已经快做完了,出版社只是最后一道接力棒。

再比如说选演员,原来这一行也有类似于珀金斯这样的角色,叫“星探”。但是今天,人人在网上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才艺很容易被看见。星探也不是演员的磨刀石了。

那现在还有“磨刀石”吗?有。但是必须每一个人自己去找。一个产品,用户就是它的磨刀石。一个艺术家,市场就是他的磨刀石。一个创业者,对手就是他的磨刀石。

磨什么呢?珀金斯的一生,隔了半个多世纪还是能给我们启发。无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两点。

第一,把奇思妙想纳入到社会的主流轨道上来,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第二,把创造力变成产品,变成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这就是当年珀金斯为那些大作家做的事,也是今天我们要为自己做的事。

过短暂世俗的生活,就像面对千秋万代一样。再普通的人生,也能够打开无穷无尽的可能。 ldOx7JNF7xTstyiKpgzbe78iRnBuW1SWQwQ/tdSPJFkCXERfqsn1Ug96i1iojUQz



登录后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登录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