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典文学为什么“不好看”

第一个答案是,因为它的任务压根就不是逢迎那个时代的读者,它的任务是要从原有的、习惯的、熟悉的文学表达中走出来,来到一个更广阔但是很陌生的新世界。更直白地说,就是让读者从原来的舒适状态中走出来,给他找点别扭,进入很可能不再舒适的新世界。

有人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文学经典就是那种人人都知道,但却没人去读的作品。虽然是玩笑话,但也是个事实。现实中确实没有多少人真去读那些经典。我们随便列举几个经典作品: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托马斯·曼的《魔山》、卡夫卡的《城堡》、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都如雷贯耳吧?但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你都完整地读过吗?可能不少人买过,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从头到尾读过呢?

至少我就得坦白承认,我读过《百年孤独》和《城堡》,其他几本买过,但是都没有读过。即使读过的这两本,也都没读出什么好来。

有人可能就会感慨,这个时代很悲哀啦,现在的文化环境很堕落啦,大家都静不下心来读经典啦,沉迷于各种文化快餐啦。这样的论调,你一定听到很多。

但是,最近我看到一些材料说,实际上,不仅是我们中国人不读,西方人也不读。有一家英国图书俱乐部的研究发现,40%的英国人承认,他们把文学作品摆在书架上纯粹是做做样子,为了面子上好看;有71%的英国人承认,为了显得更有文化,会吹嘘自己读过某些名著。所以这至少不是中国人的问题。那为什么大家不去读经典呢?经常得到的答案是,经典太艰涩了,不好看。

我也听到过一种说法,说什么文学经典,读者不爱读,书店卖不好,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东西,也能叫经典?无非是少数文化人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而已,是皇帝的新衣。真正的经典,就应该是畅销书、热门书、人人都爱读的书。换一句网络术语来说,就是流量大的书才是经典。

那么哪种说法有道理呢?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件事。

我们从英国作家福斯特说起。爱德华·福斯特,和乔伊斯、劳伦斯、伍尔夫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福斯特的作品不多,长篇小说六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其中两篇长篇小说《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曾被改编为电影。不过,虽然改编成电影了,也没有多少人真的去读原著。

那为什么福斯特还有那么高的文坛地位呢?因为他提出了全新的问题。

19世纪后期,英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发达国家,这样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社会结构、人的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没有反映在作品里。用福斯特的话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每个人的心都开始发育不良,他的作品就是给这种病去找药。当然先不说药管不管用,但是他确实提出了一个从来没有人说的问题。

在比福斯特早一辈的英国作家,像狄更斯的作品里面,就没有这些问题,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没有这些问题。换句话说,福斯特通过提出全新的问题,拓展了人们思考的范围和领域。即使他的作品不是畅销书,但他提出的问题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世界。

再说个德国的例子,前些年,德国贝塔斯曼出版社组织几十名德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做了一个评选,选出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得票最多的,也就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名叫《没有个性的人》,作者是罗伯特·穆齐尔。相信大多数朋友对这位作家和这部小说都闻所未闻。

那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德国评论家说,这是一部真正的现代精神小说。长篇小说从19世纪向20世纪的发展,主要的变化就是从情节长篇小说向精神长篇小说的转化。《没有个性的人》就是这个转化中最重要的作品。

同时期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创了“意识流”的文学流派。所谓“意识流”小说,其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本身晦涩难懂,就是评论家简单概括它们的特点,听起来也很难懂。不过,虽然我们不太懂评论家到底在说什么,但有一点是可以听明白的,那就是这些经典作品在文学创作上都实现了某个方向上的突破:或者是在语言表达上,或者是在叙事结构上,或者是提出了新的时代问题,等等。

其实那些更早的经典作品之所以被列为经典,同样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些作品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的突破性贡献。英国的莎士比亚、俄罗斯的普希金、德国的歌德、意大利的薄伽丘,都是他们各自现代民族语言的开创者和丰富者。也就是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在人类原有的语言表达、叙事方式、问题背景、时代精神方面做出了拓展,让人类的文学世界比过去更广阔了,所以才会被记录进文学史。

明白了这些作品为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被记录进文学史,前面提的那个问题“文学经典为什么通常不好看?”就有了一系列的答案。

第一个答案是,因为它的任务压根就不是逢迎那个时代的读者,它的任务是要从原有的、习惯的、熟悉的文学表达中走出来,来到一个更广阔但是很陌生的新世界。更直白地说,就是让读者从原来的舒适状态中走出来,给他找点别扭,进入很可能不再舒适的新世界。

反过来说,那些特别好看的文学,它们会给读者提供新内容、新形象、新情节,但它的表达方式、思维结构、审美偏好、时代精神,一定是早已深入人心的老一套。所以,它们好看,但是不会被写进文学史,成为经典。

第二个答案是,因为经典文学探索的是新世界,即使它是开山祖师,打通了一条路,但它毕竟是这条路上的第一个人,各方面不成熟很正常。比如胡适的《尝试集》,中国白话诗歌的第一部诗集,就诗歌水平来说当然不行,但它是第一部,所以是经典。再拿汽车来举例子,今天随便一个汽车厂的低端汽车,也会比卡尔·本茨当年打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汽车好很多倍。但是如果要说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你说哪一款是经典呢?

那经典是不是就注定不受市场欢迎?对,这确实是一个事实。至少它的销量肯定比不过最当红的通俗作品。《红楼梦》卖得再好,也不如很多网络文学赚钱。

这是对经典的不公平吗?不是。人类社会衍生出了两种机制来分别奖励两类作品。一种是用市场机制,也就是全民投票的机制,来对通俗作品做金钱上的奖励。另一种则是用荣誉机制,也就是同行评价的机制,来对经典作品做声望上的奖励。这没有什么不公平,是各得其所。

谈论这个话题是想破除一个观念。在很多人的想象里,一个美好、正义的世界,就应该是最厉害的人通吃所有,应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既应该名扬后世,又能够富可敌国。你经常听人说,英雄怎么能穷,好人怎么能吃亏?

但是在真实世界里,你踏上任何一条路,都意味着你不仅选择了这条路,你还选择了它的代价,也选择了收益的方式,没有什么可愤愤不平的。就拿文学来说,责骂公众不读经典是一种堕落,或者责骂经典没有用户是一种虚伪,这两种责骂和倾向都是不肯承认真实世界里的那个基本定律:

不同的成就,不同的道路,领受不同的奖赏。 56z8OyG/QxQ3/BZKAnrsp5m6dksz6Ayz/V43R4s1gWoab1sfSpcg2y2ZY8HUw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