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不切实际的内在缺陷

这还不是威尔逊理想主义悲剧的全部,理想主义还有两种内在的逻辑缺陷。

第一个矛盾,就是理想主义表面上会整合大家的意见,谁不欢迎理想?尤其是那些美好的理想。但是理想主义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它实际上扩大了潜在的矛盾。

威尔逊刚开始给全世界的希望是巨大的,美国强大,有道德优越感,主张各民族自治,主张成立国际联盟解决争端,我们现在听起来也觉得是一套很完美的方案。处在那个时代的人,当然会对喊出这样主张的大哥抱有期待。

威尔逊来到巴黎的时候,全欧洲的广场、街道、火车站、公园都贴着威尔逊的名字。海报上用硕大的字写着“我们要威尔逊那样的和平”。意大利士兵在他的画像前下跪,法国名人争相在报纸上赞美威尔逊。全世界从阿拉伯到波兰,从希腊到中国,所有要争取民族独立的人都指望威尔逊和美国主持公道。

一个理想主义者,特别容易被这种山呼海啸般的称颂迷惑。这种称颂背后是什么?是更高的利益期待。理想主义的感召力非常强大,人人仰望,但是也让每一个人的预期超过了他的现实力量。现实世界的均衡是要靠妥协来实现的,但是有了这种理想主义的旗帜,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被调高了,达成现实中的妥协就更难了,期望和期望之间的裂缝越扯越大。

举个例子。德国人在一战后愿意停战,其实也和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有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到1918年,德国虽然筋疲力尽,但是并没有失败,德国的军队还是在法国领土上。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一公布,德国一看,不错。新来的美国大哥也不主张我赔偿,他宣布的各项理想举措也听起来那么美好,在这个基础上,不打也行。战后反正有美国人主持公道,德国不至于太吃亏,这才同意停战。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给了德国人不切实际的期待。

可是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你打完撤军了不赔偿,法国人怎么可能答应?等到巴黎和会结束,拿出最后的停战协定让德国签字时,又是巨额赔偿、裁军缴械,又是领土切割,德国人当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20年后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反复强调德国并没有失败,是一系列人在背后捅刀子。希特勒指的人,是不是就可能包括美国总统威尔逊?

不止是德国失望,巴黎和会的结果是英国也失望、法国也失望、全世界弱小民族都失望。

理想主义点燃了希望,获得了掌声,开局很好,但是它也让各方面的期望值过高,现实世界的矛盾就更难弥合。其实在去巴黎的路上,威尔逊就说了自己的担心,他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场辜负众望引发的悲剧。我真心希望是自己感觉错了。”威尔逊说得没错,美国确实拿自己的理想主义辜负了全世界的期望。

这是理想主义的第一个内在逻辑缺陷。还有第二个,理想主义总是有一种自我完美的倾向,这就会导致它必须忽略一部分现实。比如,你想要画一个理想的圆形,这只能在脑海中构想,一旦回到现实,它就没有那么圆了。你为了完美的圆形,放弃在纸上画,忽略一切真实的圆形。

再举一个巴黎和会期间的例子。

法国一直想给威尔逊安排一次战地巡视。为什么?很简单,威尔逊从来没有见过一战的战场,他无法想象法国打得有多惨。

当时在法国北部,一眼望过去,全是弹坑、战壕、一排排的十字架,简直是坟地。法国有15 500平方公里被彻底毁掉了,这是多大?大概就是今天整个北京直辖市这么大一片地方。战前那里可是法国20%的农作物、90%的铁矿石和65%的钢铁出产地。现在农田连带矿山、工厂被夷为一片平地。在战争最惨烈的凡尔登地区,几乎是打得是寸草不生。而对比一下德国,德国虽然战败,但是境内基本没有受损失。工厂都在,恢复经济能花多长时间?

法国人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担忧,就是人口。那个时代的人看待战争,其实就是双方往战场上投放多少人力,人力本质上就是战争能力。

德国人口本来就比法国多,出生率还高,从长远看,德国的战争潜力比法国要好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阵亡人数是130万,对于一个总人口4000万的国家,这本来就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但是实际情况比这还要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军队还有传统道德的基本约束,不屠杀平民,阵亡的人全是年轻的军人。法国年龄在18岁到30岁之间的男子,在战争期间死亡了四分之一,这就吓人了吧?因为法国是前线,法国受伤的人尤其多,是其他国家的两倍。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作为战胜国,当然要利用暂时的优势玩命压制德国。这个时候不压制,以后就更没机会了。这不完全是意气用事,是法国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长远考量才有这样的政策基调。 hcUu/EyouhIHkWU69Bo7afHePdSwR/+POYoWGhRlUWYvq55CG6iC6rSoh/rGYx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