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劳动分工

社会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和思维判断力的大幅提高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劳动分工所产生的这一结果,我们先对部分制造业的分工状况予以探析。某些不甚重要的制造业为少数人提供需求,它所雇用劳动者数量必然很少,不同工种的工人可以集中在同一场所工作,监督者可一览无遗。所以,这类制造业的劳动分工看似完备,但其实际分工却没有重要的制造业精细。与之相反,大型制造业为社会主体成员提供物资,不同部门的雇员很多,企业主无法将全部工人集中于同一场所,无法同时观察同一部门所有人的工作状况。所以,虽然大型制造业与小型制造业相比,分成了更多的部门,但这种分工远不及后者明显,这种划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以制针业为例,其细微的分工往往让人们给予它更多关注。一个工人没有受过制针培训,且不熟悉制针使用的机器,无论如何努力,也许他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针。但是,按该行业现在的生产方式,不仅整个工作是一项专门职业,而且它所分成的若干部门也是专门职业。第一个工人抽丝,第二个拉直,第三个切断,第四个削尖,第五个将顶端磨光以便安装针头。制作针头也要求有两三道不同的工序:装针头,以及把针刷白,甚至将针装进纸盒中包装也是专项操作。这样,制针的整个工作就被分成大约十八道不同工序。在有些工厂中,每道工序都由不同的工人操作,但在某些工厂中则由一个人负责完成两三道工序。

在其他工艺和制造业中,劳动分工的效果也与制针业一样;虽然在这些行业中的劳动划分各不相同,制造工序也不能划分得如此细致,每道工序也不能变得如此简单,但只要能对每项工艺进行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就能相应增长。各种行业和职业的彼此划分似乎也源于这种分工的益处所致。

在未开化的社会中,某项工作由一人完成,而在进步社会中则由几人按程序分工操作。这就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分工进行得最彻底的原因。在进步社会中,农民仅务农,制造业者仅从事生产,为生产任何一种制造品所必需的劳动也几乎总在大量的人手中划分。在麻织业和毛织业的每个部门中,有许多不同的手艺人从事工作:从亚麻和羊毛的生产到麻布的漂白和烫平,或到呢绒的染色和整理,这些工序都由不同的人完成。的确,农业的性质与制造业不同,难以做到如此细致的劳动分工,不能将一种业务同另一种业务完全分割;不可能像木匠与铁匠的工作那样简单划分,也不可能像畜牧者的劳动与农民的劳动彻底划分开。纺纱和织布总由两个工人完成,而犁地、耙地、播种直至收获常由同一个人完成。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农民需要进行不同种类的田间劳作,农民不可能固定从事其中任何一项,不能将同种类劳动进行彻底划分,这或许就是农业生产力的改进始终不能与制造业保持同步的原因之一。

富国的农业和制造业通常都比穷国先进,但富国产业的优越性都体现在制造业而非农业上。富国的土地一般耕种得更好,投在土地上的劳动和支出更多,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产量也更大。但富国投在农业上的劳动并不比穷国的劳动更具生产力,因此,富国同品质谷物的价格并不比穷国更低廉。

落日河上的驳船

社会分工源自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交换,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因此,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促进。图中的小船在河上运输货物,虽然规模有限,但无疑为人们的交换提供了便利。

尽管法国劳动生产力的改进状况优于波兰,其富裕程度也非波兰所及,但同品种的波兰谷物与法国的价格相近。同理,法国的富裕程度和生产力改进方面都不及英国,但其谷物价格与英国也大致相同。因为,法国的土地比波兰耕种得好,而英国的土地比法国耕种得更好。所以,穷国尽管在田间耕作上处于劣势,却能以其谷物的价廉而与富国竞争,但穷国在制造业方面却无法同富国进行竞争,至少在这些制造业适合于富国的土壤、气候和地理位置的情况下,穷国是难以竞争的。

如法国生产的丝绸比英国生产的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因为,在对生丝进口课征高额关税的情况下,丝织业不太适合于英国,而更适合于法国。但英国生产的铁器和粗毛织物却远远优于法国,价格也更便宜。在波兰,除国家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粗糙制品外,很少制造其他东西,更谈不上竞争。分工使得相同数量的劳动者能够完成比分工之前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因分工而提高;第二,工作之间因连接交换而损失的时间减少;第三,机械的发明为劳动提供了便利,简化了工作,劳动者的工作量随之得到极大提升。

首先,劳动者工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势必提高其工作量。分工使得各劳动者固定于单纯操作之中,其熟练程度自然提高。一个普通的铁匠尽管能熟练使用铁锤,却从来没有制造过钉子。我确信,如果让这样的铁匠去制造钉子,即便是质量极差的钉子,他一天也做不出几百枚。

即使某人惯于制钉,但制钉并非其主业,无论他如何努力工作,他每天也很难制造出上千枚钉子。我曾见过几个以制钉为职业的青年,当他们体力充沛时,每人每天能造出两千三百多枚钉子。可制钉绝不是一种简单操作,同一个人既要拉动鼓风炉,又要搅动或调整火力,把铁烧热,不停锤打钉子的每个部分;锻造钉头时还得使用其他工具。制造一枚针或金属纽扣的分步操作比制钉工作要简单得多,终身从事这种操作的人其熟练程度极高。如果你没有亲眼看到,你绝不会相信他们能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

其次,因分工而省下的工作交换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一个人不可能很快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例如,织布匠同时也耕种一小块土地,他在织布机和土地往返中必定会损失大量时间。即使两种不同的劳动能在同一地方进行,虽然其损失的时间稍微少些,但当他从一种业务转向另一种业务时,势必不能马上适应。刚开始新工作时,他很少能立即全神贯注。农民每隔半小时就得改变其工作和工具,以进行下一项劳作,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循环操作20种不同的工作。所以,他必然会养成闲荡和漫不经心的习惯,即使在最紧迫的场合也不能全心投入。因此,除劳动者在熟练程度方面的欠缺,因工作交换而损耗的时间也必然使其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大幅度减少。

现代工厂生产流水线

亨利·福特在1913年10月7日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几乎使装配速度提高了八倍,并且第一次实现每十秒钟诞生一部汽车的“神话”。这种新的分工合作制造方法对世界各地的制造业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天,在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自动化推动下,从烤面包机到香水,几乎一切商品,都是在装配线上生产出来。

17世纪中期的家庭劳动

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经济活动往往被限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狭小圈子里。每一个经济单位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还要制作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如衣物等。在社会大分工真正开展之前的很长时间里,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地位,起补充的作用。图中,妇女们正在纺织家里所需的棉织品。

第三,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和节省劳动量,人们应十分清楚。因此,使劳动得以简化的机器的发明是劳动分工所致。当人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一个目标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发现较容易和较迅速达到目的的方法。由此设想,只要工作性质允许改进,从事每项具体劳动的人定能很快找出完成自己工作的便捷方法。在劳动分工最为细致的制造业中,所使用的机器大都由普通工人发明,他们每人都从事非常简单的操作,自然会用心找出完成工作的便捷之法。如果你去参观这些工厂,常会看到一些非常精美的机器,这就是工人的发明,他们用以简化自己的工作。

最初,蒸汽机运作时,常要雇一男孩在活塞上下或升降时打开或关闭汽锅与汽缸之间的通道。后来,有个贪玩的孩子发现,用绳子将开闭该通道的活门把手系在机器的另一部分上,活门就随之自动开合。于是,他就可以与同伴们玩耍。这样,自从蒸汽机发明以来,其最大的改进之一就由一个想节省自己劳动量的小孩发明出来。

分工使得各种产品能够成倍制造和激增。在井然有序的社会里,各劳动者除满足自身所需之外,还有大量劳动产品可供出售,这种现象在各个阶层都普遍存在。由于劳动产品极大丰富,以致可以提供给最下层人民。于是,社会各阶级都普遍富裕起来。

总之,如果我们考察所有产品,并考虑每种产品所费的劳动时间,就会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即便是文明社会里的普通人,他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必需品。 2ouD6qs6XaMFYIQx4zs+EICcS754DesS+GePTp1VrhGjYIlXW9WuN/C1/OBHUI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