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词,最初往往是雅集、筵席上由歌女演唱的,可以说首先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表演,而后才是一种文学的抒发。
这首词,大致是对一位在筵席之上当众弹筝的女子的刻画:曲子是哀怨的,传达出“幽恨”;推近了镜头,可以看到筝的一弦一柱映衬下女子慢慢流动的眼波,临到哀肠寸断的曲之高潮,她的眉眼深深地低垂下去。
我们不知道这曲子里是否包含有这位女子心中类似的哀怨,或者仅仅是她非常善感因而能心与曲和而形之于貌?我们也不知道满座的听客是否都被她的弹奏打动,还是只有词人独独心有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