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谣”育童心润无声,满园蓓蕾吐馨香
——以童谣为载体探索德育新途径

上海市宝山区泰和新城小学 史志芳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坚持立德树人,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凝练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以及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基层,虽然说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化,落到细处,让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泰和新城小学是宝山区童谣艺术特色项目学校,自2002年以来,学校以“吟诵童谣 启智明理”为核心理念,从小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儿童特点的德育途径。特别是“以童谣为载体,探索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途径”系列教育,把童谣作为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载体,编童谣、唱童谣、传童谣,在童谣传唱系列活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潜移默化植入孩子的心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渗透于行。

一、立足校本,德育先行,创新创造启心智

基于生活、归于教育的童谣,蕴含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道德教育意义。中央教科所刘惊铎教授指出:“童谣往往具有评判、价值判断的功能,对好的事物进行褒奖,对坏的事物进行讽刺,好童谣的传唱有利于将价值观念融入孩子的内心,同时它的褒贬功能更有利于孩子是非辨别能力的锻炼。” 他认为,好的童谣对于学生是非能力的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形成、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

(一)童谣蕴含着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将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童谣与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相结合,大量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童谣经过学生们的传唱,学生的品德发展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泰和新城小学的童谣校本课程教材《泰和童谣》中的童谣主要是从全校学生的童谣作品中征集而来,其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出的道德学习情境。教材中根据儿童的道德生活,将童谣分为五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快乐,在这五大板块童谣中,体现了尊老爱幼、互助互爱、热爱劳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例如,《奶奶过生日》里写道:“奶奶过生日,全家都在忙,妈妈炒鱼片,爸爸炖鸡汤,我把手洗洗,也来下厨房,爷爷切黄瓜,我放醋和糖,奶奶尝一口,她说:唔——这个拌黄瓜,味道特别香!”这首五字句的童谣,通过描绘全家人的表现,写出了奶奶过生日的热闹开心的场面,在传授文学知识点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尊老爱老的道德教育。又如,《最小的》写道:“最小的花儿也芬芳;最小的虫儿也歌唱;最小的鸟儿也高飞;最小的星星也闪亮。”这里折射出生命的宝贵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童谣《门口》写道:“四只小猴,挤在门口,你挤我挤,谁也难走。四只小猴,排在门口,有先有后,出了门口。”这一童谣则是对学生进行遵守秩序的公德教育。

借助优秀童谣作品进行道德教育的培养,有利于拓展儿童教育的渠道、丰富儿童的道德教育资源、夯实儿童道德教育的根基。这样的学习省却了老师的反复说教、过分的强调,通过这些童谣的传唱,达到了导向、陶冶、规范、约束的功能,使核心价值观在无痕中得以渗透、显效。

(二)童谣是拓展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道德教育是一个高度情境化的东西,仅仅停留在空洞化和抽象化的课堂说教、停留在脱离生活情境下讲道德,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拒绝与排斥,因为学生对于道德情感的真实体验缺乏,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也无法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小学生活泼好动,那些富有语言活泼、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唱的童谣可以引起学生的美感、愉悦感,因此,童谣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特点在童谣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童谣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它区别于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参与活动,完全失去主体性的被动的道德教育。其次,道德教育的生活性在童谣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真实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是活动的最终目的与意义。最后,童谣活动体现了道德教育的目标。童谣游戏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德育的过程虽然必定伴随着道德认识的进步、道德行为的表现,但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深层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态度系统的改变。” 而童谣恰恰是培养高尚情操、塑造优秀人格的有效途径。

实践表明,童谣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成人教育方式,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不少学生用童谣的内容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实现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一首首饱含学生智慧、源于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的歌谣在校园内广泛传播。

二、德特结合,以特辅德,健康童谣润心田

童谣,作为民族文化的积淀,它的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是未成年人心灵成长的土壤,德育只有植根于浓郁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让他们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在熏陶、陶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才有实效性。

(一)编童谣,在童心中播下价值观的种子

在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的创编活动中,孩子们都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其中。有的家长和孩子齐心协力;有小伙伴们发挥团队精神进行集体创作;还有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创作才能。孩子们用一双双敏锐的眼睛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创作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阳光童谣。

黄泽宇的《梦想,近了》写道:“铅笔,短了,书本,旧了,成绩,好了,梦想,近了。”书写了自己对理想的祈望,是“中国梦”的童心表达。

张振熠的《蜗牛》写道:“慢慢爬,慢慢爬,不着急,不停止,终有一天,能爬到!”该童谣把积极的信念种在心田。

“诚信是个宝,绝对不能少。人人讲信用,什么都可靠。作业不抄袭,知识掌握牢。考试不作弊,质量真正高。有错就改正,做个好宝宝。”费睿萱小朋友创作的《诚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感悟。

就这样,一首首童谣接连从孩子们手中诞生,这些作品虽浅白但真诚,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起来,耳边仿佛就响起朗朗童声,表达了孩子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展现了他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精神风貌。

选择其中特别优秀的作品在教室里做成版面布置出来,不仅鼓舞了全体学生,就连家长朋友们看了也连声叫好,称“这样的教育太有必要了!”

(二)唱童谣,在童趣中绽放价值观的花朵

学校充分发挥童谣的教育作用,配合校“主题教育月”,组织孩子们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童谣诵读活动:创编一首童谣、编排一份童谣小报、制作一张童谣书签、开展一次童谣配画评比活动等,让孩子们在“新童谣,唱响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领巾,胸前飘,每天伴我到学校。中国梦,心中藏,天天进步成栋梁……”教室里传来阵阵童谣声,主题班会活动正悄然拉开帷幕。孩子们运用朗诵、舞蹈、小品、拍手歌等不同方式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童谣,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在核心价值观学习中良好品质的发展。

每天课前预备铃响起后的两分钟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集体朗诵新童谣,通过日常化的唱诵,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记于心;课间十分钟,童谣皮筋舞,跳绳操,让健康向上的童谣围绕在学生的左右,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升旗仪式、运动会开闭幕式、入队入团等重大集体活动,都把齐声唱童谣作为重要环节。在升国旗之前,全体学生面向五星红旗,满怀激情地朗诵:“五星红旗迎风飘,小同学们都站好。我们都来比一比,看谁站得最整齐。”学生犯错时,教师变批评责罚为启发学生忆童谣、背童谣,让学生通过童谣来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激励学生自我反省、积极上进。

教师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孩子们身上的变化。课间休息时,追跑打闹的学生少了,安全意识提高了;活动课上,孩子们在游戏童谣中锻炼了头脑,培养了谦让、合作的精神。一首首健康的童谣就像一盏盏灯,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路程。

(三)传童谣,在童声中放大价值观的影响

学校不仅注重在校园内传唱童谣,而且努力将童谣传唱活动向校外推广。利用红领巾广播传童谣,安排各班的优秀童谣作品介绍,进行吟诵推广。将优秀的童谣在学校的画廊里予以展示,在校报《泰和韵》上发表,极大地提高了童谣的吸引力、影响力。学校的校园网站上也因童谣而显得精彩纷呈,校园网站成了同学们网上冲浪最爱去的地方,同学们欣然地在网站贴上自己创作的童谣。小伙伴们相约在BBS上讨论交流自己在新童谣文化大餐中的收获和体验。

几年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创作了许多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校园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弘扬高尚情操的现代童谣。教师们高兴地看到,学生们在童谣课程学习和活动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创造才能得到了提高,涌现出一批批积极参与童谣创编的小作者。他们不仅活跃在课堂上、校园里,还活跃在社会上,参与区学生艺术节、区读书节展示、顾村诗乡年会,参加社区活动。社区居民最爱看我们的童谣表演,我们的新童谣也因为他们的传唱而飞得更远。这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又用学生的作品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生生互动的做法,产生了特有的教育效果。我们深深感受到,这种适合儿童的自我教育方式,给学生的自身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推进,孩子们创作的有关童谣在报刊上发表,被到处传唱,如包敏同学的《种蔬菜》:“太阳当空照,农民忙锄草,种出蔬菜来,让人吃得好。”张婕同学的《骑马到江南》:“啷啷啷,啷啷啷,骑马到江南,江南水乡小河多,跨下红马划木船。”孩子们用浓浓的乡音、朴素的情怀,讴歌了快乐的生活、美丽的故乡。

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参与、交流、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生活在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生相互感知和相互激励,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飞出校园,飞入家庭,核心标杆植心中

“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孩子们的童谣,最先影响的就是家长。盛之凌同学的妈妈刘燕说,她和孩子已经合作创编了两首童谣。“这其实是我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她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挖掘,探讨一种美德,对自己也是受益匪浅的。”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如是说,一次,她和孩子去逛街,遇到红灯,她毫不在意地继续往前走,而她的孩子立刻阻止了她,并顺口就给她念了一首童谣:“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心头记,要做合格小公民,上海才会更美丽。”这位家长觉得是孩子给她上了生动的一课,给了她深刻的教育。这就是童谣的魅力,她一旦植根于孩子的心里,就会时时绽放出熠熠的光彩。

“天上星星,像妈妈的眼睛。当我得了第一名,它总是眨眨眼睛,说一声你真行;当我做错了事,它总会说下次当心。我爱星星,我更懂妈妈的心。”三八妇女节到了,孩子们自己创作童谣送给妈妈。平时,有些孩子还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边做家务边还念童谣呢。

一棵挺拔的树,是一幅优美的画;一片秀美的林,绘就一道永恒的风景。吟诵童谣,启智明理!童谣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惠泽童心,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在编写、吟诵、实践童谣的过程中,内化了道德认知,体验了道德情感,养成了道德行为,获得了随“谣”潜入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英.以童谣为载体探索德育新途径[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6).

[2]冯玲丽.童谣游戏:小学生道德养成的有效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0(5).

[3]柴成林.童谣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6/bz36f4fMJ1gPkudds8zcgbVLuc1EmAY5ociaq3QceOpsYzQ4W44YvQQ4RqpeH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