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施

上海市宝山区大华新城学校 慕 婷

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利于优化育人环境,滋养学生心灵,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基石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早已形成一定经验并加以推广,在广大教师当中已然形成了一时难以动摇的思路与方法。这往往会产生过于关心学生成绩的偏激行为,当大家把所有精力都集中于“唯成绩论”的时候,疏忽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做法就会十分普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的教育人才必须是多元发展的,中小学教育作为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教育,若想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引领下,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 认真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教师提供好的育人环境,也可以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这种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和归宿。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实施文化育人,“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结合当代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中小学教师们应当肩负起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

学校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的核心,承载着引领学校发展方向、凝聚师生人心、塑造学校内外形象的重要作用。大华新城学校于2014年9月开办,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校,构建校园文化首先从确立办学理念开始,以此树立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

开办第一年,学校就做了一份调查:就初中部而言,本地生源仅占7.2%。学生家长绝大部分均属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学生视野普遍较为狭窄,学生个人无法与更广阔的自然、社会生活构建起有机的联系,感受外物的能力较差,缺乏审美意识。

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对于这些学生,学校该给予怎样的教育呢?经过反复研讨和斟酌,学校提出了“生态教育”理念,这一概念源自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学。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第九部分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我校已经探索了两年多的生态教育正是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这种适应自然生态,更大意义范畴的“教育”同样是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拥有无限潜力的人,即“遵循生命规律、尊重生长需求、追求教育本源”,弘扬“健康、快乐、自主、发展”的校风、“严谨善教”的教风和“勤奋乐学”的学风,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和系统论,把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活动、环境、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创造“文化多元共融、师生齐生共长、家校和谐发展”的“生态教育”,培养“有德行、会感恩;有思想、会学习;有品位、会生活”的大华新城人。

同时,学校的生态教育理念更关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那么,以什么为抓手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呢?选择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为根基,其中“梅”文化内涵丰富,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与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骨精神密不可分,梅花的特性最为典型地、集大成地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信念和文化理想。

基于此,学校提炼出了“梅以养正,生态育人”的办学理念,暨坚守红梅精神,立品正行;实施生态教育,循道共长。学校依据办学理念着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文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些抽象理论,在各个学校落地施行时往往会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或各类活动体现出来,为学生带来一个富有道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如何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来发挥德育的功能呢?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曾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 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从改变校园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发挥德育的功能。

长期处于充满育德功能的校园文化当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会被环境所感染,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一)合理规划传统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学校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打造一条条集书香、艺术、人文、情怀、特色、科技、心理于一身的综合长廊。

一到五楼分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书廊、画廊、乐廊、科技廊、心理廊,人们一路走上来,应该印象深刻,一定会被书廊的古典、画廊的缤纷、乐廊的典雅、科技廊的深邃、心理廊的温馨而震撼。二楼古朴的“棕编艺术馆”已经成为大场文化中心非遗文化的分会场,使非遗走进了校园;学校创建了上海市独一无二的地理体验馆,让原本最抽象难学的地理学科变得生动有趣起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文化,改造中心广场,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有24节气图谱,还连接改造教学楼东侧的原杂草丛生的小林子,于此间布置了《诗经》经典故事浮雕、伟大教育家浮雕;在楼梯的转角,学校还根据“谦和博志”的校训,挖掘出16个故事,立体雕刻在墙上;教学楼的每一层精心设计了“春耕、夏长、秋育、冬华”主题墙、中国节日树,让学生们在玩耍之余,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在教室长廊外,布置了“悦智阁”书柜,定期调换书籍,供学生在课间翻阅和借阅。

学校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文化廊。每学期各层负责教师都会更换长廊里外的艺术作品,使绝大多数学生的成果都能得以展示和被肯定,“自信”是学生成长中最不能缺的心理素养,所以学校千方百计地要树立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心。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活动,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列举出读书的“三让”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所以,要培养出“三会三有”的新城学子,我们在开办之初就把目光紧紧锁在了“阅读”上,给予孩子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

每学期学校会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节活动,如“好书漂流 以书交友”活动、讲故事比赛、课本剧展演、“品味墨香 相约潜溪风情”亲子阅读活动、经典诗书诵读比赛等。

比如,围绕“红梅文化”,学校设计了这样一个读书节活动,如表1所示。

同时,还会有两次中队辅导员组织开展的以阅读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和班队课,并结合每学期一次的“红梅花童”评选活动,评选出“读书之星”进行嘉奖,树立榜样。

表1 上海市宝山区大华新城学校读书节活动设计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师生校园文化认同

为了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使得学生真正懂得“谦、和、博、志”的校训,学校选择以经典名人故事作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因为故事对少年儿童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因此以故事构建校园文化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为了使故事成为有效的文化育人途径,在选择和组织中我们运用了如下方法。

1.看故事

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空间,将十六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以漫画和文字相配合的形式雕刻在文化墙上,使学生时时能看见,浸润其中,这就形成了初步感知。同时,学校将把文化墙上的内容缩移至书签,印制十六张为一套的故事书签,作为对品德优良学生的奖励,激发学生集齐书签的积极性,从而对故事也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2.讲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学校把这十六个故事编辑成校本德育课程,班主任教师利用班会课,围绕故事内容设计教案,用主题活动课的形式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加深学生对其中蕴含的道理的理解,同时明确如何做到故事中的行为规范。

同时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让初中学生组成宣讲团,给小学生讲故事,无论是讲故事的学生,还是听故事的学生,必定会给其不同的刺激,不同的感受,学生讲故事,使故事内容更切合学生自己的语言接受习惯和认知度,进一步加深印象。

3.演故事

运用故事时,让学生以改编成剧的形式将故事演绎出来。在改编故事中加入自己对“谦、和、博、志”的理解,在角色扮演中揣摩人物内心,其认识会逐渐清晰,思想会慢慢明朗。如2016年,在班主任王云婷老师的组织下,班级学生自编自演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代表学校参加宝山区《忆长征精神 展少年志向》课本剧展演,荣获三等奖。通过这种形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演的同学不仅对“志远”有了切身的感悟,同时也立下了向伟人学习的志向,这就使品德形成的过程成为一个乐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期待通过以故事为载体,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最终形成较高的道德素养,达成我校行规教育总目标。

四、成效与展望

经过五年多的摸索和研究,学校的绿化环境、生态廊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学校发现并深深相信,文化育人潜藏的奥秘所在: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发生了种种变化,如学生到达“三味书廊”,会情不自禁地放轻脚步、轻言细语,就如人们到典雅的大剧院,一定会举止文明起来。人的修养就是在美好的环境中被悄悄地不经意间塑造起来的。

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行为表现更让人惊喜:他们善良,懂礼貌,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学校等;反之,大吵大闹的情况、破坏公物的情况非常少。一开始,学校教师特别担心三楼过道里的大花瓶,会被顽皮的学生打碎,更担心发生安全事故。结果是四年来它依旧完好无损,文化育人的功效充分显现。

作为一所新建的学校,五年来大华新城学校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如何使得校园文化的积淀更具人文底蕴,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在接下来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还需要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京禄,徐金玲.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2001(9).

[2]周卫,刘建宾.打造文化课堂: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崔开明.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1). yRNU+nq1eLQ1tzjyUhJ6C5YbDUw1kRGXSsgDfYCizmlcEaQmF1YVrbYT0RGbeSq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