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如今,我要创作的这本书并不是要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这些已经有人写过精彩的论述,所以无须我再做什么。我要写的这本书,目的是对它进行研究。

在1789年,世界上未曾有任何其他民族像法国人这样,以史无前例的巨大努力,把过去与未来以及自己的命运截为两断,并用一道鸿沟将之隔离。为了不让旧日的事物进入他们的新世界,他们异常警惕,不遗余力地制定种种规矩,以期自己能与他们的父辈全然不同并焕然一新。

然而在我看来,在这场绝无仅有的事业中,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恐怕远不像外人所想的那样,甚至要比他们自己当初设想的要小得多。我毫不怀疑,他们不自觉地继承了来自旧制度的大部分情感、习惯和思想,并凭借这些展开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尽管毫无自觉,但他们还是用旧制度的残砖破瓦盖起了新社会的大厦。出于这一原因,如果我们想要充分理解这场大革命及其功绩,我们就必须将视角从当下的法国移开,去审视那已被葬进墓中的法国。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便在于此。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其中的艰苦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

通过前人已有的大量研究及著述,我们得以了解早期君主制、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知道不同年代发生的各种事件,以及当时的法律、习惯、政府和国家的精神;但是对于18世纪,还没有人对之进行仔细、深入的研究。

我们以为自己对18世纪的法国了如指掌:它那浮于表面的耀眼光彩,那些最为卓越的人物的生平故事,那些对声名显赫的大家巨著机智而雄辩的评论。但对于政府事务的处理方式、各项制度的实施情况、不同阶级的实际地位、被人忽略的阶级状况与群体情感,乃至社会舆论与生活风尚呢?我们或许会有一些模糊的了解,然而这些模糊的了解往往还是错的。

我想要直抵旧制度的核心。从时间上看,它就在不久之前,只是大革命将之与我们分隔开了。为了这个目标,我在重读18世纪重要著作的同时,还研究了许多没有什么名气的著作,后者之所以不为人知虽确有其不够精妙的原因,却也更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我认真地研究了所有在大革命前夕法国人用来表达自己见解与好恶的公告文件。三级会议以及后来省议会的会议记录为我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启示。我还单独研究了三个等级于1789年起草的陈情书。这些卷帙浩繁的陈情书手稿,既是法国旧制度的遗言,也是它的愿望与最终意志。尽管这些已然是历史上无可比拟的文献了,但我认为只有这些还不够。

如果一个国家的行政机构过于强大,那么它迟早要面对来自民众的思想、愿望、困苦、利益以及激情。当人们翻阅政府档案时,对于政府的统治手段以及整个国家的状况就会一览无余。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内政部及各省案卷资料全部向一个外国人公开,那么很快,这个外国人就会比我们更了解自己。读者会发现,18世纪的法国政府权力集中、强大且活跃,对于各类事业,它都不停地去赞助、阻止或是批准。它不断地做出承诺,同时慷慨地给予支持。它以各种方式与手段处处施加影响,大到方针政策,小到家庭日常,甚至会触及每个公民的私人生活。然而,它又如此低调,以至人们毫不惧怕在它面前暴露自己最私密的弱点。对巴黎和几个外省政府留下的档案资料的研究花费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不出所料,在那里,我发现了活生生的旧制度——它的思想、情感、偏执与践行都是那样地清晰可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将他们最隐秘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这些今人未曾见过的资料,我明白了许多关于旧制度的不为当代人理解的概念。

就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我吃惊地发现,当今法国的许多特征在昔日的法国竟然随处可见。那些我原以为诞生于大革命的情感、思想和习惯,其实早已深植于今日社会所立足的古老土壤中。越是接近1789年,那种造就大革命之精神的形成、诞生与壮大的景象也就变得越发清晰。早在大革命之前,这种精神的性格便已显现出来:它就是它自身。通过这一点,我发现了革命者在革命最初所有努力与作为的动因,以及预示革命未来的长期目标的先兆。如我前面所说的,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起初,法国人想要毁掉一切属于过去的事物;后来,他们又将那些被摧毁的东西加以恢复。旧制度中的大量法律与政治传统在1789年时突然消失不见,然而几年之后,它们又重现人间。这就好像一条河流突然在某处流入地下,又在不远处重回地表,仿佛那自地下出来的是一条新的河流。

在这本献给公众的著作中,下面的几个问题是我要着重阐明的:为什么这场几乎在全欧洲同时酝酿的伟大革命只在法国爆发,而非别处?为什么它仿佛自发地诞生在它即将摧毁的社会中?古老的君主制传统为什么会如此彻底而突然地垮台?

我认为,就思想而言,我的这部著作不应局限于此。如果时间与精力允许,我想借由这场漫长革命的兴衰演变,去追踪那些法国人——那些由旧制度造就,在世事变迁中未曾改变过本质的法国人。我曾与他们亲密相处,他们亦不停地在我面前重现,尽管他们的面貌略有区别,但那属于旧日的本质却始终可得辨认。

我将和这些法国人共同经历1789年大革命爆发初期的那段时间。那时,他们的心灵被对平等与自由的热爱充满。他们想要建立民主而自由的制度,想要摧毁特权,想要确立人权并使之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那段岁月属于青春热情、慷慨豪迈、真心诚意,尽管它并不完美,但人们仍会永远称颂它。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它将使所有想要腐蚀或奴役他人者不得安宁。

在对这场大革命做简要追溯的过程中,我将试图指出:究竟是出于什么事件、哪些错误与何等失策,使这样一群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初心,不再向往他们视为神圣的自由,而甘心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成为世界霸主的奴仆?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一个更加强大且更加专制的政府却从中诞生。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政府重新得以集权,让人们用极大代价换来的自由付诸东流,只留下空洞的表象?这个将普选权视为人民主权的政府,是如何让选举人不明真相、无从商议、无法选择?它是怎样将议会无声的屈从当作自由表决?同时,它又凭什么取消了国民自治权,对权利的种种保障,以及思想、言论及写作自由?须知这些正是1789年大革命所取得的最珍贵而崇高的成果!就是这样的政府,竟然还以“革命”的名义自诩。

我将写到大革命几近完成其功绩和新社会的诞生;随后,我将对这个新社会本身进行考察,以试图辨别出其与旧制度下的社会有哪些相像和不同,我们在这场大革命中究竟得失几何;最后,我将试着展望我们的未来。

我的第二本著作已经写出了一部分草稿,然而其内容尚不成熟,不能公之于众。我就连是否有精力完成它都不敢妄断,毕竟个人的命运比民族与国家的命运更为难测。

我满怀激情写就了这本书,但我不希望这本书会因激情而带有偏见。读者应该明白,当一个法国人谈到他的祖国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时,是不可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冷漠观待的。在研究旧制度的各个部分时,我不曾将新社会置于不顾。我就好像一个医生,不仅要弄清病人将死于何种疾病,还要寻找到使其免于一死的方法。我需要在每个坏死的脏器中发现生命整体的规律,以精确描绘出一幅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画。所以,对于那些曾为我们的先辈具有而至我们几近于丧失的重要美德,例如独立的精神、对崇高事物的向往、对自我与事业的信仰,我会突出加以强调;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随之前的法律与思想风尚潜伏下来的,至今仍折磨着我们的流毒,我也将特别地将其揭露出来,以让人们看清其造成的恶果,认识到它们可能仍在我们身上存留着。

我在此声明,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不怕开罪任何人、任何阶级,或是舆论与回忆,不论其多么令人敬畏。尽管对此我确有歉意,但我并不会内疚。我希望那些因我而不快的人,同样可以因我这正直无私的目的而宽恕我。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法国已经不再有人关心什么自由了,因此,他们会批评我在这本书里所表达的对自由不合时宜的热爱。我希望这些批评我的人能理解,我对于自由的热爱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久已有之。二十多年前,当我谈论另一场社会变革时,我就几乎一字不差地写下了读者即将读到的内容。

在前途暗淡的未来,有三条非常明显的真理已为人们洞察。第一,今日世人都受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驱使,它或可被控制、减缓,但不可被战胜,它将时而轻缓时而猛烈地促使人们去摧毁贵族制度。第二,在世界所有社会形态中,正是那些贵族制度已不存在或无法继续存在的社会,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第三,尽管专制制度弊端甚多,但如果处在上述社会形态中,它就会引发更可怕的后果;因为相较于其他体制,专制制度更能助长这种社会所特有的诸多弊病,促使其按自然倾向继续发展下去。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再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等方面的任何联系,他们将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狭隘的个人主义将扼杀所有公共美德。而专制制度不仅不去制止这种倾向,反而助长其发展。专制制度使公民无法再产生共同的情感,让人们不再彼此需求、和睦相处或共同行动,它用一堵冰冷的墙将人幽闭在私人生活中。凭借专制制度,原来的自私变为孤立,以往的冷漠化作无情。

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什么是稳固不变的。人人心生焦虑,因惧怕自己的地位下降而拼命向上爬。金钱成了衡量阶层与尊卑的价值标准,但它独特的流动性使其从不停留在任何人的手中,个人与家庭的状况亦因此而升降不定。对金钱不惜一切代价的求取,对商业、利益与享乐的嗜好,成为这个社会最普遍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迅速传播到每一个阶层,即便是那些向来与财富无缘的阶层也在所难免。若不加以阻止,这种对物质财富病态似的情感就会让整个民族沉沦堕落。而正是专制制度在助长这种情感,因为人的堕落恰为专制制度所需,这样,人们就不会再关注公共事务,人们将会视革命为恐怖之事,只愿委身于专制制度的庇护中。在这种庇护下,贪婪横行无阻,卑劣放荡无束。如果没有专制制度,这种情感或许会依人的自然倾向而越发强烈;然而有了专制制度,它便不只是强烈,更成了一种统治。

与此相对,唯有自由能拯救这样的社会脱离其固有的弊病,使其免于堕落。事实上,也唯有自由能让因独立性而彼此孤立的民众重新团结在一起。自由将使人们感受到温暖,促使他们与人为善、走向联合,在公共事务中彼此理解、以理服人。自由将帮助人们从对财富的贪念和日常琐事的烦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看到自己就在祖国之中,而这祖国实乃高于一切。自由将以崇高的激情取代庸俗的幸福,以伟大的事业替代对金钱的贪婪,自由更会给予人们分辨人类善恶的知识与智慧。

一个民主社会若失去了自由,仍可因平民的权利而变得富裕优雅、秀丽辉煌;仍随处可见良善的私德、慈祥的父亲、诚实的商人与可敬的地主;甚至还能见到高尚的基督徒,他们的国度不在地上,而他们的荣耀正是在最糜烂的风气中、最卑劣的统治下,仍能保持信仰的纯洁——须知最圣洁的基督徒恰诞生于罗马帝国最腐朽的时代。然而我确信,在这种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你见不到伟大的公民,更见不到伟大的人民;我更确信,一旦平等与专制制度结合在一起,人的精神与心灵将会堕入深渊,万劫不复。

二十年前,我想说的便是这些。我自信从那时起,世上将不再有什么事情能让我改变我的想法。当人们赞扬自由时,我为自由雀跃;当人们唾弃自由时,我为自由守夜——人们有何理由以“不合时宜”来指责我呢?

另外,我希望大家细思一番,在这个问题上,我与我的反对者之间的分歧,也许比他们以为的要小。如果一个人因其民族本有的品性而善于享用自由,却奴隶般地依附于某人的好恶,无意遵循他亲身参与制定的法律,那么请问这个人是怎样一种人呢?我认为,这种人根本是不存在的。即便是专制者也同样喜爱自由的美好,只不过能享用这种美好的只能是他一人。人们对此并无异议,但在对人的尊重方面却有分歧。严格来说,一个人对操控他的专制政府有多热爱,他对他自己的祖国便会有多轻蔑。若想让我成为此潮流中的一分子,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乃是一项浩大工程的成果。有些章节虽然简短,但对其相关内容的研究却会花费我一年多的时间。虽然我本可以将大量的注释放在每页的页脚,但我还是选择将之放至文末并一一标出页码,读者可以凭此搜索例证。如果有读者因此书而获得启发,并想获得更多的证据资料,我愿意另做提供。 YJDPigVQixsjguyLdT9CsrOV1mW1Fcs70SP5JlrvtSJJcIkLVv9AvFL0qk+DnS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