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张仲景的辨证学

张仲景除了形成组方学以外还形成了什么学?大家脑子里是知道的答案的,只是我一问就想不起来了。我们要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在学习时要多提出一些问题,因为我们这个脑子不记平凡的事,提出问题脑子就记下了,不提问题脑子就记不下,或者只是当下知道后来就忘了。学问学问,就是要问,这叫启发。等到解决了,这叫注意,这样才形成了记忆,记忆是这样形成的。你如果不加强记,它在脑子里就飘过了,时间长了脑子想不起来了。所以,我以后要多提问,因为这些内容是属于重要的原则性问题。

除了组方学,张仲景还形成了 “辨证学”。张仲景在辨证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张仲景辨证是什么?自朱肱以后,《伤寒论》辨证都叫“六经辨证”,但是我还是叫 “六病辨证”。

为什么我叫 “六病辨证” 而不叫 “六经辨证” 呢?孔子的门徒是“孔步我步,孔趋我趋”,意思就是孔子走,我也走;孔子跑,我也跑。今天我学习张仲景也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尊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叫 “病”,我就得叫 “病”,我不能改我们老师的卷子。后来,就有人改了我们老师的卷子,那是他不对。《伤寒论》上173 处叫 “病”,没有一处叫 “经”,所以我也叫 “病”。在大提纲上叫 “病”,在小提纲也叫“病”。

张仲景给我们留下的不但是 “组方”,同时还有 “辨证”。张仲景通过他的天才,对他之前的中医既有继承也有发扬。一个学说不能中断,都有它的连贯性,张仲景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张仲景在继承方面也是很会读书的,后面讲 “三部划分” 的时候要讲张仲景的 “三部” 虽然是从《内经》继承来的,但是,张仲景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认识上比《内经》要高,他把《内经》的精华都吸收了。做学术就要善于学习,同样是采花蕊,蝴蝶和蜜蜂却是得到两个不同的结果。蝴蝶采花蕊结果是一事无成,蜜蜂采花蕊做成蜂蜜。蜂蜜从花蕊而来,但是却与花蕊不同,不带一点花蕊的形式。张仲景读《内经》就如同采花蕊做蜂蜜,谁都承认蜂蜜是采花蕊而成的,但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却没有《内经》的痕迹,这就是会读书了。这一方面也给我们开拓了思路,让我们海阔天空地去思考。今后,大家是中医的接班人,当了中医的柱石,要学习张仲景那种海阔天空地想问题,就和蜜蜂采花蕊做蜂蜜一样,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

今天我讲了这么多,重点是说明张仲景的实践性很强,他的实践性与他的学术是分不开的,这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密切关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没有药铺,医生要自备药,共八九十味药,让徒弟带着。到了某一个地方,就住在病家,治好了病再走开,可能就住在一个村庄里治病。这样住下,治病的好处是什么呢?好处就是 “医药不分家”“医患不分家”,你们说这个实践性强不强呢?所以,《伤寒论》上的病情记录得特别清楚。对照一下,我们现在有仲景那样的实践性吗?我行医五六十年来,我能做到医药不分家吗?能做到医患不分家吗?做不到。我们给病人治病,得到病情的真实性要比仲景差得多,因为我们看病要靠病人自己说。对于病人说的情况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说实话的,也有不说实话的,有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得到的病情都不一定真实。我们这样的一种看病方式和环境,我们积累下来的看病技术能不能达到张仲景那种水平呢?张仲景住在病人家里,带上药,亲自给病人煎上药,看着病人服药,看着喝药后有啥反应。时势造英雄,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也要看那个客观环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那种客观环境就促成了张仲景这套医术。

仲景治学是有继承也有发扬,《伤寒杂病论》记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这些说明了仲景学术的来源。另外,张仲景也是有老师的,叫张伯祖,是南阳的张家同宗,张家是东汉汉安帝时期一个大将军张垒的后代。除了跟张伯祖学医之外,我们看不到仲景学医的其他材料了。因此,只能说张仲景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张仲景比他的老师要高明。 dwEQgeWqnZinSOuCnnLoYy6zBhIAmE1IuY/0POHzCEuc8DtBQ3GOGibFjQnr8A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