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 是源于疾病的物质和能量,但不是物质和能量的本身。“证” 的获得往往需要介体,也就是说,要弄清楚一个证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像过河需要桥梁一样,桥梁就是中间介体,通过介体才能得出正确的“证”。
如《伤寒论》209 条:“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恐” 的意思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说明存在未知情况,怎么办?这就要通过介体。“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给病人用点小承气汤试一试,小承气汤是个介体。“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 服了小承气汤,腹中呼噜呼噜转气或放屁,说明有燥屎。“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说明没有燥屎,不可攻下,如果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这一条说明,“证” 不是通过直接判断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判断获得的,是通过小承气汤这个 “介体” 才知道的。根据使用小承气汤后身体的反应再来判断是否有 “燥屎” 的存在。
“燥屎” 证的发现是通过介体小承气汤,我们把这种获得证的方法叫做 “以证测证”。“不大便六七日” 是对 “证” 的感性认识阶段,通过服小承气汤后是否出现转矢气,确定腹中是有 “燥屎” 还是 “初头硬,后必溏”。由此,我们对证的认识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样才算完成 “证” 的认识过程。
“证” 的获得是靠感觉器官,咱们中医获得 “证” 的方式正如列宁所说,通过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中医学说都是由直观到思维再到实践这样建立起来的,但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感知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单凭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 “证量” 也是很有限的。
西方自工业革命后,由于科学的发展扩大了西医的辨证能力,为辨证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听诊器、显微镜、血压计、透视机、体温计,以及各科化验方法,对证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认为:中医在理论上是先进的,它的基础是哲学,是超过科学的,如恩格斯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 但是,中医在应用先进工具这方面是落后的,理当迎头赶上。
中医的理论虽然是先进的,但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工具却是落后的,这是中医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为什么中医的工具落后呢?因为中国的工业不发达。西医从18 世纪工业发展以后,就应用了先进的工业成就,因此在诊治上也扩大了范围。所以,我的看法是我们中医在运用先进工具方面应该迎头赶上,充分利用先进的工具,扩大我们辨证的范畴,这就是 “洋为中用”。
我看过的医书也很有限,像 “溃疡病” 这个名称我在中医书上找不到,我对溃疡病的了解都是通过西医的《内科学》。现在西医有内窥镜了,对溃疡病的认识更加确切了。我是一直主张用先进的工具的,这样对证的获得能力就扩大了,认识就不会那么局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