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由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反观中医临床:瞑眩反应不简单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两位科学家在肿瘤免疫学的贡献。本庶佑于2013年开创了癌症免疫疗法,艾利森则在免疫疗法伴随出现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现了某种蛋白的调控作用。纵观免疫疗法的整个发生过程,我不由得想到了在我们中医临床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类 “可遇而不可求” 的特殊反应——瞑眩反应,这也相当于 “中医免疫疗法” 中的 “免疫反应”。

什么是瞑眩反应?结合刚刚所讲的,我个人给它下了一个定义:瞑眩反应是指病理状态下的个体在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的良性诱导下建立起的一种抗损伤和修复能力的表现,是一种打破病理稳态、重新构筑人体免疫新平衡的发生过程,也是诸多慢性痼疾治愈过程的中心环节。主要表现为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与良性应激(eustress)的有规律发生。治疗方向准确的话可能会激发体内潜伏已久的伏邪外托,加之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促进正气来复,正邪得以交争,人体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排邪反应,也就是促进了免疫应答和正向代偿反应。

由于瞑眩反应与急性炎症及良性应激的特殊关联性,很多患者会因中药免疫治疗导致免疫细胞释放出大量刺激性化学物质,产生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的相关反应,从而表现出红疹、高热、肠绞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例如我的一位代谢综合征的女性患者,在服用中药5剂后就随之出现了全腹剧烈的绞痛,去医院检查时发现腹内渗出性脓液,在我的说服下患者放弃了手术,后处以大陷胸汤加减化裁而痊愈。

临床上应用《 伤寒论》 的方子是比较容易出现瞑眩反应的,这也是仲景用药法式中的一大特色。好在我们有相对应的免疫调控用药法式,这些在以后的条文讲解中会陆续涉及。同时针对上述的瞑眩反应表达,我们还可以站在中医的角度去进一步思考。这就类似于吉益东洞的 “万病一毒” 说——任何疾病,祛邪是根本。邪气怎么排?无非通过津液代谢形式排出。“汗”“吐”“下”“清”“消”“和”,哪个不是通过津液代谢排出去的?例如麻黄汤治疗外感发热,部分患者服药后反而不出汗但热却随小便而解;又如麻杏石甘汤治疗热盛壅肺之喘,患者服完药后可能会出现拉肚子,为什么?肺热下移大肠,随利而解;再比如寒湿内盛之人初服大剂量四逆汤反而会出现上吐下泻(四逆汤本应止吐止泻),此为寒湿随吐、下二法而解。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结合上面讲过的瞑眩反应,我们趁热打铁,一块儿来尝试分析一下《伤寒论》第98条原文: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康平本伤寒论》作 “黄”)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后人对这一条的解读可谓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先不去研究各家的论述,仅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首先,“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应该和上面一段分开看,这一句当为后人的旁注,在《康平本伤寒论》(以下简称《康平本》)里就是这样出现的。由此观之,此条上半部分绝非小柴胡之辈所禁,“后必下重” 当为服柴胡剂后正气得复邪滞从下而解的瞑眩反应。此条后人争议甚多,误人不浅,在《伤寒论》众多条文中也属于比较出名的“疑难杂症”。可以说,临床上服用柴胡汤,正气得以大推,出现反呕、反利的瞑眩反应屡见不鲜。 utxBVP+klONcrFycQDXy9zXSy/+krlnNHo05ROJj2Qdno26kmE/QbzJzP8zS7i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