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议“扶阳气、存津液、保胃气”在中医临床中的至关重要性

后世总结出了《伤寒论》的三大核心论治思想——扶阳气、存津液、保胃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地球的 “火热心脏”——地心不能冷却,否则就会成为 “死寂之星”。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亦如此,因为人体阳气的衰退与太阳走向灭亡是一样的,同样都是不可逆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治疗上,都要避免折耗阳气,这是十分关键的。

《伤寒论》整部书用药比重偏于阳药,这个是需要大家格外注意的。从中医临床的 “可持续发展观” 来看,后世的清热养阴之法绝不能触犯到人体的先天真阳,我们所谓的 “清热养阴”,也仅仅局限于人体自身暂时性的 “邪热” 泛滥,这就好比地表太热、太旱,下一场雨、一场雪就好了。

《周易》和《洛书》中都曾提到过 “天一生水” 的概念,这或多或少都是与我们中医相关的。滋阴学派认为这句话强调的是“阴” 的重要性,但却遗漏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何为 “天一”?用郑钦安的话来讲就是 “坎中一阳”,宏观来看,可以是宇宙中地、水、火、风、空这些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粗钝物质与生死相续、循环往复的精微生命形式相接续而融合化一的原始能量;微观来看,类似于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阳秘乃固)、控制细胞分裂周期(天运当以日光明)、延续生命周期(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端粒。

想想汉唐以后一直到如今的中医体系,或许这其中就隐藏着一些最根本,也最致命的错误而未被我们所发现。单单根据患者们的疗效反馈与医生们的处方分析,就连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的诸多“名医”,对于阴阳的把握都有很大的问题,由此导致的误治和延误病情的例子很多很多,老百姓辛辛苦苦挣的钱就这样被浪费在了这些毫无实效性的中医治疗上。

由此来看,华丽的名誉头衔与噱头与一个中医师本身的临床实战水平没有绝对关系,形式多了反而不能排除有作秀的嫌疑。读不懂《易经》《内经》《伤寒论》,起码说明这不是一个正统的中医,而要想成为大家,这三本书的 “冷板凳” 更要坐得十分扎实。可惜我们现在的许多 “专家” 们,临床水平似乎都是从SCI 论文和动物实验中搞出来的,真正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患者身上,我是无法想象的。要知道,在患者面前,我们不是教科书,更不是权贵,而仅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医大夫,除了疗效之外患者还会奢求我们什么?

“天一” 弄明白之后,我们再来谈谈 “水” 的问题。与地球表面积71% 为水所覆盖相似,人体的体重70% 来自水,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中所不可或缺的第一生命要素。

我们都学过能量振动法则,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早在两千多年前,世界科学与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发现了这个事实。世界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因此你不可能两次都踏进同一条河中。所有的事物都在振动,或者说都有其振动频率,改变振动频率就能改变外在现象。最高振动频率的水就是蒸汽,振动频率最低的水则是冰,水借由频率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形状,我们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则用了 “阳化气,阴成形” 这六个字完美地概括了这一法则体现在我们人体中极为重要的生理意义。

日本汉方大家远田裕正曾经说过:“整部《伤寒论》就是一部完备的人体津液代谢论。” 此言不虚。津液代谢是我们诊疗过程中调动正邪交争引起邪气外排的重要载体,而津液的代谢功能得益于脏腑经络的正常气化,否则就是一滩死水、一具行尸走肉。

地幔以上的地壳是万物生灵赖以生存的地方,脾胃五行属中土,内蕴土气,外系生运,“春江水暖鸭先知,人体不适胃先知”“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从一开始到最后,“胃气” 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我们的诊疗过程中,“保胃气” 的诊疗思想也已成为了一种默会的中间过渡程式。 PriLpL7/cq9LpCzPUt9U5NdpeVAvXlqkkWxJ62NX1wxHw0mFO5XtR7xtXLce30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