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屠夫”与“阿罗汉”
——中西医之我见

师哥:

师弟对于中医控和西医怼中医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

耕铭:

医学没有百分之百。俗话说得好:大病等死,小病求医。在疾病面前,斗争了几千年的人类即便在21世纪也依然处于被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很简单,举个例子:一辆车一个机器坏了可以重新换个零件,之后又可以正常工作了,因为它们的发明制造者是人;而一个人的身体 “零件” 坏了,医生即便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有时也无力回天,因为人体这个极其精微的机器终归不是我们人类预先设计好的……

我们人类在医学领域的某些理论和实践上可能很有把握,但在生命本质及其背后的形而上层面,好多却都是黑洞。就怕学完中医自己以为天下无敌,诸如任何疾病都不加思考和探索而乱用医术逞强,这样不仅会误诊,更会耽误患者的治疗和病情,不亚于害命啊!而现在四处逞强的中医控们也恰恰表现出了这一点,由此中医也被搞得变了味,失去了科学性和规范性。西医也有优势,只不过也有缺点,临床理论研究与病理诊断是很有快感的,但具体到临床,还是免不了丢失整体观念后乱枪打鸟的下场。诸如心脏搭桥做支架、牙冠烤瓷、器官切除、栓塞治疗、髌骨置换等非自然状态下的人为干扰,是治标不治本的。一旦忽视了人体的大循环,势必将会导致更多棘手的问题和隐患。而中医最大的特色就是借自然顺势之为调整人体循环,尊重人体本身,达到与疾病背后非自然态势的和解。这就像是一条灵动的 “生命线”,把复杂的病理反应串成了一条项链,保证了诊疗的 “一贯性” 原则,单单是一句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就足以发挥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的惊人效果(从这一点来看,中医与远古的占卜师无二区别,前提是站在人体生命科学的立场)。

所以中医、西医的治疗手段从根本上是无法结合的,我经常戏称西医是微观形态学上的 “屠夫”,中医则是整体功能学上的 “阿罗汉”,心思微妙得很。但西医高度成熟发达的人体生理病理学对于我们研究《伤寒论》的人来说极为重要。杨麦青教授就是尝试将现代医学理论与《伤寒论》进行汇通整合的代表先驱,临床上做得也着实让人佩服。可现在在我们中医的队伍里却一直流行着 “废西存中” 的风气。一开始学中医,我也曾这样过,可现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觉得是我们狭隘了。

举个例子,有人说《伤寒论》是天人所著之书,不用问为什么,能用就行了……我觉得这不是在发扬中医,而是在禁锢中医。难道1800年以前什么样,1800年后还得那个样?关键是我们现在的中医水平,也着实令人忧虑。时代在发展,中医人更需要发展。或许在普通西医眼中《伤寒论》不过是中国古代治疗外感的一部“朴素” 的经验集子,而如今在很多西学中的院士和创新型中医人才眼中中国古代的《伤寒论》是一门不可思议的临床病理生理学,它的临床指导价值与启迪意义不可小觑,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

仲景时代没有成熟的科学技术条件,只能通过外在诸多症候群以及种种误治去不断摸索尝试,这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形成一套有效规范的诊疗体系更是让我们现代人着实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仲景穿越到现代,他会做何感想?首先,作为一名医学家,他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而又实用化,这也是他写这部《伤寒论》的目的。而面对现代西方医学在人体功能和形态学领域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我想,仲景一定会虚心学习与借鉴的,因为我们都是科学工作者,从事的也都是人体科学,目的也都是为了临床医学更好的发展,并无二元对立的分别。

正如钱学森所说:“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我认为在未来很有必要把疾病发展规律、症候群思想以及现代生理病理学高度整合形成一门大学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不过还是要强调,中医、西医不能稀里糊涂地结合。对于西医课程,要保持辩证的思想,不能被西医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学成 “人格分裂”。但一味拘泥于东方传统医学而摒弃西方现代医学,说句实在话,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偷懒和固执找借口……这不是一个医学工作者对待医学本身应有的态度。 DXDoAHujHuvgDlV5VS6VUQ0cdJIRZIypae3JUcWdciwRjm3SPPl1u2FFtrZ6d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