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虚构的迷思

自传、回忆录或口述历史是作者或受访人的自我诠释,也就是“现在的自我”对“过去的自我”的一种诠释。 前二者多半是由当事人透过文学笔法自我表述,这种书写方式绝大多数不经考证,而是凭借作者的记忆或想象撰写而成,因此被视为是虚构的产物。 至于口述历史虽然也是出于当事人的个别记忆或集体回忆,但一个负责任的主访人会对模糊不清的述说做进一步的考证,或向受访人的相关亲友进行补访,以补充或修正缺漏或错误的记忆,尽量使访问稿变成史料,而非虚拟历史。

尽管如此,口述历史仍无法将受访人完全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时空,主要是主访人能够考证的部分有限,因为接受口述访问的女性,通常是历史边缘的人物,她们所陈述的内容大多不存于既有的文献中。此外,补访的人物不但难以觅求,陈述的内容有时又很难相信,基于上述情形,真相的浮现还是得仰赖口述这段历史的当事人。口述访问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预设问题,提供受访人追忆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地述说;另一种是让受访人自由陈说,发挥主体意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利弊互见,交错运用较能掌握访问的情境与受访人的情绪反应。由于受访人多半年迈,思路易陷于片段或模糊,预设问题或适度提示有助于他们回忆,同时,也不妨碍他们的主体建构;但不可否认的,为满足主访人的问题意识,有的受访人会虚构事件,导致真伪莫辨,因此让受访人发挥回忆空间是有必要的。

当然无论何种访问方式都无法跳脱虚构的口述历史,但难道口述历史没有真实的一面?我们是否因此放弃口述历史的工作?或者让口述历史永远无法进入历史文献的殿堂,仅是虚构的故事?这对处于边缘的历史人物而言似乎是无奈的,而对说出真话的受访人则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向来在历史文献中缺席的女性,她们可能又得在文献中销声匿迹。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我已出版的《走过两个时代的台湾职业妇女访问纪录》、《烽火岁月下的中国妇女访问纪录》(与罗久蓉合访)、《春蚕到死丝方尽:邵梦兰女士访问纪录》这三本访问记录,寻找女性口述历史中的虚实现象,讨论二者产生的背景,并试图在虚构与真实间建构女性历史。另外,由于结婚与婚后的家庭生活在多数女性的生命中占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分成结婚前后两个单元从事分析。 UKDiP1xMIJTW/HZDI0btBlqx033ZLBOjr7Xvnjn5Fcoiy1BrZfiPdobs6F1Paa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