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物化载体”解读

就中华文化来说,文明社会形成的物化载体集中体现在城市、金属器、文字、礼制与礼器上。城市(都城)是国家“平台”载体,金属工具使用是生产力发展与剩余价值、私有制、社会分工产生的物质基础,文字是复杂社会与国家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礼制与礼器是国家及社会等级的标识,尤其后者更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特色。

都城

国家是文明的集中体现,而都城与国家是相伴而存的,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国家的缩影,因此都城成为文明的最重要的物化载体。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城市的出现意味着国家的出现与原始社会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在其大作《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更为明确地提出:

早期国家社会一般表现为特有的都市聚落形态,其中城市是最重要的部分。城市是典型的大型人口聚居中心(常常拥有超过5000人的居民),伴有重要的公共建筑,包括庙宇和行政中心。常见明显的聚落等级,其中都城是主要的中心,下面有从属或区域性中心以及当地的村落。

中国古代文献关于古代都城多有记载,如《礼记·礼运》记载,文明形成伊始“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汉书·郊祀志》说“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世本》张澍补注转引《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而自中华五千年前“文明”形成以来,同一文化特质的都城(都邑)延续不断,从黄帝时代的城址,到夏商周三代都城,再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都城,其都城选址、布局形制等规划理念一脉相承,并被视为国家统治者政治合法性的指示物,这在古代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它突显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特点。

《新定三礼图》之“王城图”清康熙十二年通志堂刊本

《新定三礼图》中摘录《考工记》的文字对“王城”的解释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此图根据唐代贾公彦注:“营谓丈尺,其大小,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谓以甲乙丙丁等十日为母,子丑寅卯等十二辰为子。国中,地中也。城内经纬之途,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也。乘车六尺六寸,傍加七寸,凡八尺,九轨七十二尺,则此加十二步矣。王城面有三门,门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从中央。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王宫当中经。”

陵墓

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二元社会文化,所谓二元社会文化,即活人的“阳间社会文化”与逝者的“阴间社会文化”。阴间社会文化的物化载体是墓葬及其相关遗存。帝王墓葬称为“陵墓”,先秦文献《吕氏春秋》记载说陵墓若都邑,也就是说古代帝王陵墓是仿照都城修建的,可以说帝王陵墓是都城的缩影。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帝王陵墓是安阳西北岗的殷墟商王陵,其后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帝王陵墓的文化内涵,大多基本清楚。尽管这些帝王陵墓的主人出生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但是他们作为中华民族不同王朝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传承着属于国家文化性质的帝王陵墓文化,这种帝王陵墓文化成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物化载体。

礼制建筑与礼器

礼制建筑与礼器是极具中华历史文化特色的物化载体。礼制建筑是基于中华文明的祖先崇拜及“天地人”哲学观(即“人”的存在是基于“天”与“地”)的。礼制建筑主要是宗庙、社稷、明堂、辟雍、灵台、天坛(圜丘)、地坛等,用于礼制活动的礼器主要有鼎、圭、璧等。

《新定三礼图》之“明堂图”·清康熙十二年通志堂刊本

关于明堂形制的记载,在《周礼·考工记》《大戴礼记·明堂》、东汉蔡邕《明堂月令论》中都有。《新定三礼图》中所描绘的明堂则是以《考工记》的表述为准。

逦方鼎·商

大英博物馆藏。又称“尹光方鼎”。长方体,窄沿方唇,口沿上一对立耳,四隅各有一道扉棱,平底四柱足。四壁的上部饰云雷纹填地的一头双身龙纹,龙身屈曲处填以圆涡纹,四壁的左右和下部各饰三排乳钉纹,足上部饰浮雕兽面。

文字——汉字

文字作为一种形而上文化,不同于其他精神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中华文明的文字,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之上的刻画符号,此后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等,不论是刻、书于什么质地的载体之上,就文字本体而言,五千年来的文字是一脉相承的。诚如有的学者所说:

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虽然我们今天从博物馆和遗址中能够欣赏到这些古老文字的残片遗迹,但它们都是已经死去了的文字。而汉字作为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不曾中断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为希腊语,然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在欧洲遍地开花,形成各自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

秦代小篆《峄山碑》拓本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此碑是用标准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小篆书写。

中国古代文字经秦始皇统一而使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生生不息。 9fDZoNd1gmhKniQ1nKt2PocGGyykX0Eo1F7Y1J2/EjcEn6z1ztr1UFZo0PacQ47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