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不断裂”解读

在世界历史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或地区并不少见,甚至有些地区还有更为久远的文明历史,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南亚次大陆文明等。但是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国家或地区,应该只有中国。这“不断裂”是指作为同一个国家而言,其国民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

遗传基因

根据最新的中国遗传学研究成果,五千年来(或者可以说更为遥远的远古时代以来),东亚地区的古代中国国民的遗传基因延续不断,目前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人的基因与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群基因相近。复旦大学人类学实验室研究发现:

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的汉族,人口超过了十一亿六千万(2000年人口统计),无疑是全世界最大的民族。因此汉文化的扩散过程广受各领域研究者的关注。通过系统地对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格局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过程中男性占主导地位。

这就是说,在东亚的现代中国的先民,从血缘系统来看,他们数万年来一直未变,尤其是最近五千年来的人群基因,更是集中在黄河流域中游,李辉、金力教授的《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一书指出:“在距今5000 —6000年,华夏族从汉藏语系群体中分化出来集聚在黄河中上游盆地,这就是汉族前身。” 这里的远古时代男人,对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对中国南方人的基因贡献尤为突出。也就是说,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缔造者主要是来自黄河流域中游的古人。考古学、遗传学与体质人类学显示,至于古代北方与东北地区少数族群中的鲜卑人(北魏)、契丹人(辽)、蒙古人(元)与女真人(金、清)也与黄河流域有着密切关系。

中华姓氏发展

姓氏学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姓氏研究彼此血缘关系。利用姓氏学研究文明与人群、族群、国民的彼此关系,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袁义达、张诚研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姓氏的国家,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姓”已产生。公元5世纪晚期日本开始产生姓,但是直至明治维新时期,1875年日本政府才颁布法令,实施户籍登记,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有姓,日本人才急匆匆地为自己找姓。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400年。欧亚交会地的土耳其有着古老的历史,但是直到1935年,人们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

敦煌写本《贞观姓氏录》(局部)·唐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自汉魏六朝至唐代,世重豪门,人轻寒微,崇尚姓望,遂有多种姓氏谱录流行,传世文献现存6件,此为其中之一。

中国人的姓之出现不但有着久远历史,而且姓氏十分集中。据统计,在“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也就是说当今中国人应有99%为炎黄子孙。 上述中国国民姓氏情况充分说明,中华儿女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一代又一代传承、缔造了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历史。

黄帝祭祀

中国历史上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即祭祀,可见祭祀是国家“大事”。祭祀属于礼制活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黄帝建立了有熊国,成为“天子”,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自认为是“上帝”(即“天帝”)的儿子,所以帝王以“天子”自称。黄帝建造了礼制建筑,开启了国家统治者祭祀“上帝”的礼制活动。宋代文献《路史》记载:“黄帝开国于有熊,作合宫,建銮殿,以祀上帝,接万灵,以采民言。”黄帝的继承者,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继承了祭祀“上帝”的礼制活动,不过他们不只是祭祀“上帝”,同时祭祀黄帝。《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作黄帝之像,帅诸侯奉之。”这一祭祀传统被五帝时代之后的夏商周三代继承下来,《国语·鲁语》把三代祭祀黄帝视为“国之典祀”,也就是国家祭祀。以后各个时代的不同王朝均通过不同祭祀形式,认同黄帝及尧、舜、禹是中华人文始祖。

五千年来对中华人文始祖的祭祀,反映了中国人对中国、华夏的国家认同,这些认同者不限于中原地区,历史上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四夷”人群亦然。

如属于“东夷”的少昊族群,《世本》记载:“少昊,黄帝之子。”

起家于西戎之地的秦人,自称“帝颛顼之苗裔”。“西戎”的后人苻洪自称其祖先为“有扈之苗裔,世为西戎酋长”(《晋书·苻洪传》)。

“南蛮”的楚人,《史记·楚世家》记载其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而颛顼为黄帝之孙;“南蛮”的百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其先祖属于“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而夏禹出自黄帝,可见百越与黄帝一脉相承。

至于北方的匈奴则自称“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匈奴列传》)。《山海经》则明确指出:“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世本》亦记载,翟氏“黄帝之后,代居翟地(‘翟’与‘狄’通假)”。来自大兴安岭地区的北魏鲜卑人,自称为黄帝后代,《北史·魏本纪》记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黄帝陵公祭活动

黄帝陵公祭活动,据《史记》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此后史籍中关于黄帝陵公祭的记载从未间断。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80年恢复公祭以来,黄帝陵公祭就成为一个文化盛典。图片反映的是2009年清明节黄帝陵公祭的盛况。

高凯军《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认为辽、元王朝的契丹、蒙古均源于汉代的鲜卑。因此,汉唐与中古时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及其地方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们均认同自己为黄帝后裔,如十六国时代的不少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少数民族政治家自认源于黄帝。

如北魏时期,神瑞二年(415)明元帝在桥山派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唐尧庙。……己卯,登广宁之历山,以太牢祠舜庙,帝亲加礼焉”(《北史·魏本纪》)。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则在多地祭祀尧、舜、禹。

元代的泰定帝颁发过保护黄帝陵庙的诏令;元代每年派侍臣对尧、舜、禹进行祭祀。

金朝女真贵族完颜海奴认为其族属为“黄帝之后”,而《清史稿·太祖纪》记载其祖先为“金遗部”,也就是说金朝“黑水女真”与清朝“满族女真”同属一族,同属“黄帝之后”。

清代对黄帝的崇祀有增无减,除京城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外,皇帝还派专员到黄帝陵致祭,一般是每三年一次,也有临时祭告。清代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仪式隆重,规模宏大,次数较多。清世祖自沈阳迁都北京,顺治八年(1651)特遣使赴黄帝陵致祭。此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近三十次祭祀黄帝陵。除常规之祭外,在皇帝登基、平息叛乱、水旱灾害、五谷丰登等重大事件时,都会祭祀黄帝。康熙皇帝先后十六次遣使,祭祀作为“祖宗”的炎帝陵与黄帝陵。明、清两代都城的帝王庙祭祀,则把中华历史祭祀所表现的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推向顶峰。

社会主导文化与国家文化

从五帝时代、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其间有数十个政权代表的王朝政体,它们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的文化,在五千年国家历史发展中一直延续,成为中华文明的国家文化基因。而国家文化基因应该主要体现在国家文化上,或者说社会主导文化上。

其物化载体表现形式如国家“择中建都”、都城“择中建宫”、宫城“择中建庙(宫庙)”,都城、宫城“辟四门”,都城城门与宫城正门均为“一门三道”等。上述所有“形而下”的物化载体,折射出的是“形而上”的中国人的“中”“中和”核心理念与“家国一体”“国家至上”思想。

文字延续

学术界大多认为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的汉字已经出现,中国各地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末期遗存中的不少符号已经具有文字特点,如山东考古发现的丁公陶文等,有的学者称之为早期文字。再晚一些的,如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在考古发现的陶器之上书写的汉字,而且其一直延续到现在。殷墟甲骨文,可以说是已经成熟的汉字。继之,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东周陶文与盟书、简牍、帛书上的文字等,是在商周甲骨文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大篆、小篆及“六国文字”。

秦始皇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采取了统一文字的国策,为维护中国的统一、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永载史册的巨大贡献。正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于小篆,经汉唐时代由小篆至汉隶、楷书,至今使汉字成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突出代表。其可贵之处在于,中华文明之文字延续五千年而现在继续作为国家文字使用,在古今世界各地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字使用历史上,类似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由中国文字所书写的中国古代文献,在世界史上更是极具特色,其中的“二十四史”更是独一无二的,是全世界唯一的、有着五千年不断裂历史的国家主导编撰的完整历史文献,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科学佐证。 ECZ1eyFxz3O2VmXjnl4Ro77OLHEr/ayBG8+buNm+pABWTeohd/nSGetLwJbDbp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