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一

昆明池养鱼

昆明池养鱼

在京城,汉武帝让人挖了个大湖,周长有四十里,叫作昆明湖。他的想法是,要打仗,想训练一支水军。但他是个聪明人,这么个大湖,只是练习军事,太可惜,不练习的时候,不是可以开辟成一个游乐场吗?而且,水里还可以养鱼。

结果是,游乐场生意兴旺,鱼也养得风生水起,当然,水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鱼,首先可以用于陵庙的祭祀,多余的,就拿到京城里的菜市场去卖。

(汉 刘歆《西京杂记》卷第一,《昆明池养鱼》)

这应该是比较早的,一物多用的典范了,刘彻具有相当的经济头脑。

日本的电器制造很发达,但如果战争一来,许多工厂立马可以生产各种类型的枪炮弹。

有许多政府机关大院,在临街的好地方。拆掉围墙和栏杆,老百姓就可以随意进出,尿急了用一下洗手间,在绿草如茵的地方走两步。

杭州西湖景区,数年前就不收景点门票,桃红柳绿,湖光山色,旅客成群结队,穿桥过廊,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尽情欣赏湖景湖情。

暴殄天物是一种罪过,天物是必须珍惜的,克勤克俭,精打细算,也是对自然的尊重。

生前作碑文

杜子夏,临死前替自己写了碑文:

魏郡杜邺,立志忠款,犬马未陈,奄先草露。骨肉归于后土,气魂无所不之。何必故丘,然后即化。封于长安北郭,此焉宴息。

杜死了后,他的碑文随即被刻于石,立在他的墓侧。墓前种有五棵松柏,至今都长得很茂盛。

(汉 刘歆《西京杂记》卷第三,《生作葬文》)

这个杜子夏,还算豁达。

豁达的原因,估计也是不放心别人。别人怎么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呢?再说,即便别人评价正确,自己也看不到啊!还是放心不下。自己撰写,自己心安,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反正,做完这最后一件事,也就踏实了,可以放心而去。

生前作碑文,要比生前举行追悼会高明一些,但他们都有同样明显的特征,就是太在乎别人评价自己了,放心不下。

盖棺论定。如果不是什么特别的大名人,人们其实不会太在意,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善待别人,所以,悼词碑文总是往好里说,往高处抬,不是什么特别坏的人,一般不会太离谱。

金弹子

韩嫣极富。他很喜欢玩弹弓,弹弓的弹丸都是金子做的。所以,他每次外出弹鸟,后面都跟着一大群的孩子,他的丸弹出后,孩子们便奔跑前往。因此,每次弹丸,都要丢失十多颗,被那些孩子捡走。

当时,京城里流行一句顺口溜是这样的:苦饥寒,逐金丸。

(汉 刘歆《西京杂记》卷第四,《韩嫣金弹》)

富人玩弹弓,派头不一样。他的目的是在玩,追求刺激,而不在乎成本。一只鸟多少钱?而且,他弹来的鸟也不是用来吃的,纯粹是玩。

一种爱好,有时也会带动一个产业。

比如,高尔夫球。球场的建设,当然是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了,花费都在数亿以上。玩一次球,每个人的费用少则也要千元以上。看看,那杆挥得,轻松,潇洒,球童积极地来回跑动,捡球的,提杆的,拿袋的,都是不错的工作,他们因为有人打球,而获得了工作的机会。

因为饥寒,所以跑去捡金丸。对韩嫣来说,这也算弹弓以外新的心理安慰吧,给人以施舍,也算积德了。

为政良方

魏郡的太守陈异,曾经去拜访一个有思想的平民老百姓尹方,寻求为政的方法。

尹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做了三个动作:披着头,用水洗盘,抱着小儿出门。

陈太守想了好半天,才悟出其中的道理。他说:披着头,散着发,他是想让我管理老百姓,像清理头发那样,小心谨慎,仔细梳理,爱护头发;洗盘,就是想让我遵纪守法,清廉如水;抱着小儿,是想让我爱护老百姓,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

(晋 裴启《裴子语林》)

民间自有高人在。

在老百姓看来,当官为政,只要做好两件事就行了:守法清廉,关心百姓。

这陈太守也算好官,否则,他不会屈尊而去向群众征求意见。

想想也是,为官为政的方法有千万条,但这两条算是根本吧。清廉了,政府和个人,均有公信力,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和官员,什么事办不成呢?关心百姓,百姓冷暖时刻在心头,想尽办法为民谋福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大爱就会无私。

千百年来,朝代在更迭,这个道理却没怎么变。

陈寿索米

陈寿将要写国志,他对丁梁州说:如果你可以给我一千斛米的话,我可以为你写一个好的传记。

丁梁州终于没给陈寿米,所以,《三国志》中没有丁的传记。

(晋 裴启《裴子语林》)

不给钱不写传,大作家陈寿索米,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论。

布衣不想去考证他到底有没有索米,只想说,如果索米,也很正常。我的《三国志》是私人史,这个项目没有什么国家补贴,拉一些赞助,使书顺利出版,这没有什么不对吧。况且,我只是记述历史而已啊,并不一定非要王公贵族的。

如果没索米,那么,就是一些不满陈作家的人,杜撰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只能是贬低一下陈作家的人品罢了。因为,他们也知道,黑字白纸,传传就变成真的了。况且,《三国志》真的没有丁的传记呢!不由得你不信。

但如果是事实,那陈作家,是不光彩的,因为,这不符合青史留名的传统,青史,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也不容不公正,而陈作家居然想以青史谋米!有点过分了!如果给了他钱,给了他物,给了大量的钱,给了大量的物,有偿而文,这样的史,还有什么可信的呢?!

听那美妙的驴叫

王武子下葬时,孙子荆哭得很悲伤。众宾客也陪着一起落泪。

哭完,孙对着王武子的灵位说:大人您喜欢驴叫,现在我就学驴叫,让您高兴高兴。于是孙就学驴叫,惟妙惟肖,大家都笑了,很快乐的样子。孙学完驴叫,又说:你们不死,老天为什么要让武子死呢?大家一听,很不高兴,你这是咒我们死啊,于是,骂声,怨声,哭声,响成一片。

戴叔鸾的母亲也喜欢驴叫,叔鸾于是经常学驴叫,让他母亲高兴。

(晋 裴启《裴子语林》)

喜欢驴叫,这是个人的爱好。但这个爱好,在古代,还是很著名的。

《世说新语》里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表,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一作驴鸣。文帝因为王仲宣喜欢驴叫,于是让大家每人都学一声,用来表示对王的纪念。众官驴叫的现场,一定很滑稽动人的,因为每个人的声音肯定不一样,技巧不一样,效果肯定也不一样。

这个爱好,其实也没有十分特别的地方。想那能在蓝天下,自由嗷叫的动物,也不是很多,喵喵,太温柔,唧唧,又太细,汪汪,好像又不雅,咕咕,是鸟呢还是蛙呢?虎啸,马嘶,猿啼,都极有难度,龙吟,是文明高雅了,但谁也没听到过啊。

驴鸣,——可饿,——可饿。不知道我学得像不像,它是一种干号,声音虽没什么美感,但它是一种表达,很畅快,很淋漓,也许它是真饿了,才会那么放肆地喊叫。

真要学得像一头驴叫,那一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王武子、王仲宣、戴母,他们对驴叫情有独钟,一定会下功夫去学,去体会,不是单纯的娱乐。

不过,我肯定的是,他们学的那些驴,一定不是贵州山中的那头驴。黔之驴,因为叫得不谨慎,表面强大,最后还是让那只老虎识破真面目,吃掉了,这是悲剧。

您很像某名人欸

桓温,一向心高气傲,常常自比是司马懿、刘司空(琨)一类的人物,有雄才大略。如果将他比作王敦大将军,他就很不高兴,认为贬低他了。

有一次,北伐回师的路上,遇到一老年妇女,这人居然是刘琨的家伎。此女一见桓大将军,便潸然泪下:大将军啊,您太像刘司空了!桓一听,很高兴,急忙穿戴整齐,又问此女:你看我什么地方像刘司空啊?此女上下仔细观察,认真地答道:眼睛很像,但小了一点;面孔很像,但薄了一点;胡须很像,但红了一点;身材很像,但矮了一点;声音很像,但女声了一点。

桓大将军听了这样的评价,连忙脱下刚刚穿戴整齐的服装,倒头就睡,好几天都不高兴。

(晋 裴启《裴子语林》)

名人自然有很多崇拜者,即便有些名人,在没有成名前,也都会有崇拜的对象,这个桓温便是。

显然,桓温的崇拜,偏重于名人的外貌,因此,才会有刘琨家伎的评论。

这个家伎确实聪明,按她的理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和名人相像,只是差了一点点嘛。

现在有模仿名人秀,看起来也让人捧腹。有学赵本山,有学宋丹丹,有学刘德华。据说,学刘德华的,一举一动,都模仿华仔。

领袖人物的影视,那些个模仿者,叫特型演员。唐国强就是一位。有次,记者问他,您平时也会有当领袖的感觉吗?唐笑笑说:我一卸妆,什么也不是,就是一普通老百姓。

我宁愿将唐国强说的,当作他的真心话。但确实有演着演着,自我感觉越来越好的,以为自己就是那什么名人呢!

唉,桓大将军啊,即便你真就是那个司马懿,那又怎么样呢? vSBzqDJlcmO32pafpK9KJmtYuyvD188O+FV0F4S+leOYuoLF9VT+keMje/EARb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