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印度土沃气暖,谷米易熟。其民不必劳于治生,辄乃游心于远,故夙富于哲学思想。自邃古传说中已有人神关于哲理之问答。《吠陀》时代之人君,时集国中智人论议正理,胜者受上赏。其风至唐玄奘三藏至西域时犹盛。此内典中随处可见。如《瑜伽》等论说论议有六处所:一于王家,二于执理家,三于大众中,四于贤哲者前,五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唯识述记》释《金七十论》命名所由,说有外道以铁 腹,顶戴火盆,击王论鼓,求僧论议。因诤世界初有后无,谤僧不如外道。王意朋彼,以金赐之。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奘师所历,如《西域记》及师本传皆有记载。唯识家所讲之真唯识量亦其一故事也。 盖其国君民上下,几以研穷哲理为人生唯一事业。故诸宗竞起,异论繁兴,极思想之自由,尽慧悟之能事,辩难征诘,妙穷理致,古今各国罕有及其盛者。可谓洋洋乎极哲理之大观矣。

一、古代典籍

印度典籍之最古者曰《四吠陀典》(Catur Veda),为婆罗门所奉神典。印度上世之宗教哲学皆源于此。“吠陀”音义,各有异译多称。翻明论者较通行。 《四吠陀》之名目与内容,各书所说亦不同,与今西籍所传亦参差。

(一)《黎俱吠陀》(Rig-Veda)。旧云《阿由》或《荷力》或《亿力》等。或翻方命,或曰寿论,或云养生缮性之书,或言其明解脱法,或谓为《读诵吠陀》。

(二)《耶柔吠陀》(Yajur-Veda)。旧云《夜殊》或《冶受》等。或曰祠论,或云祭祠祈祷之书,或言其明善道法,或谓为《祭祀吠陀》。

(三)《傞吠陀》(Sama-Veda)。旧云《娑摩》或《三摩》等。或曰平论,或云礼仪占卜兵法军阵之书,或言其明欲尘法,或谓为《歌咏吠陀》。

(四)《阿他婆吠陀》(Atharva-Veda)。旧云《阿闼》或《阿闼婆拿》或《阿他》等。或曰术论,或云异能技数梵咒医方之书,或言其明咒术算数等法,或谓为《禳灾吠陀》。

右参取西译并中土《翻译名义》《三藏法数》《西域记》《百论疏》《摩蹬伽经》等而列次者。依婆罗门传说,四吠陀皆梵天所演,其声常住不灭。撰集之仙人皆直授之于梵天而流传教化。就中《黎俱吠陀》最古亦最重。其本论又称《黎俱集录》(Rig-Samhita),皆印度初祖始居印度时所用赞祷天神之词。《耶柔吠陀》(耶者字基为Yaj即祭祀)所集皆祭祀供牺时所用之词。在《四吠陀》中列第二。而依其文义及所事物观之,其出有在《阿他婆吠陀》之后者。又《耶柔吠陀》有二种。一名《黑耶柔》(Krishna Yajur),一名《白耶柔》(Sukla Yajur)。黑者谓其书紊杂无序,白者谓其不杂。《白耶柔》中有采自《黎俱吠陀》者。《马吠陀》即歌咏吠陀,所集皆基于《黎俱》八九两卷而作之歌词。《阿他婆吠陀》其出最后。阿他婆(Atharva)者,为撰集者之名。亦名《婆罗摩吠陀》(Brahma-Veda)。所集皆祷谢祝禳祈福之词。祭祀时,每一祭司各主一吠陀。《阿他婆吠陀》初出时,不列《四吠陀》内。故前人但称《三吠陀》。中土所译佛经中时有见三部吠陀之名,知有佛经时《阿他婆》尚未入四吠陀内也。《阿他婆》中所载多关于家人生事咒愿之词。后人尚可由之以略寻当时生活之状态。

上述者为吠陀中之集录,即歌颂也。每一吠陀皆合三部而成:

(一)《曼特罗》(Mantra),即歌颂,即集录(Samhita)。

(二)《婆罗摩》(Brahmana),即仪式。

(三)《修多罗》(Sutra),即规律教条。

又有《森书》与《邬波尼煞昙》者为《吠陀》部属。《森书》解释仪式中深旨。其云《森书》(Aranyaka)者谓森林中修行人所诵习之书也。《邬波尼煞昙》(Upanishad)或名曰《奥义书》,解释吠陀中玄理。又称曰《吠檀多》(Vedanta),义为《吠陀》之究竟。《吠陀》哲学当于此求之。

《四吠陀》有说五《吠陀》者。又有演为二十一乃至千二百六《吠陀》者。又四吠陀外复有六论八论合为十八大经,如《百论疏》等说。

二、宗计繁出

佛典中述外道种类,有列举专名者,如提婆《四宗论》列四大外道。《维摩》《涅槃》等经列六师。《止观辅行饰宗记》列十师。有从所计执以别之者,如《瑜伽论》列十六计六十二见等。有专名计执杂列者,如《外道小乘涅槃论》列二十种,《大日经·住心品》列三十种。然通说每云九十五种或九十六种,则不能举实。或谓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受行异见,各别有法。师弟统为九十六。或谓九十六中有佛法小乘,其时云九十五者,除佛法言也。 [1] 今西方治印度哲学通言六大派,固不能尽印土宗计,然所摄已多,余不足轻重者亦不妨从略。惟佛典中每言必及尼犍子若提子,而六大派中不收。有传即今世之耆那,则西方固别为研究矣。

三、诸宗与佛法

《吠陀》是婆罗门神典。《玄应音义》言梵种满七岁即就师学,学成即为国师,为人主所敬。印度哲学思想之兴,初本起于训释《吠陀》。其后宗计虽繁,特因依故典有所发挥。即自创新义,亦必曲引《吠陀》之言以证成其说,期其见容,不遭婆罗门摈斥。而佛法之出不由《吠陀》,乃故与《吠陀》乖违而反对婆罗门者。凡诸宗之学无不拨遮,毫发不容留,如是诸宗与佛法为对立。佛之出家由慕出世,出世固外道法。既出家往外道仙人处问义,又学外道苦行。经于六年后始成道。所谓生死、轮回、菩提、涅槃皆外道固有之说,佛特别出新义。至于言及世间,则尤漫从其俗而已。佛灭后外道重盛,则其间领袭佛化以饰其说者处处可见。言外道者,有佛以前外道佛以后外道之别。今所谓六宗者,其为说非复佛时所有。如是诸宗与佛法为相因果。(其互相因果处诸篇自详)

四、诸宗比较

印土宗教哲学无不持出世论,殆百家一致之观。其独立一帜者惟顺世外道而已。此为一比较。其余诸宗虽皆为出世论,而同出于吠陀,亦有比较。就承接吠陀以论,弥曼差为最,吠檀多稍次,余如数论、瑜伽、胜论渐远。前二为婆罗门正统,余非正统。非正统中数论竟已持无神论。余犹依违其间。印土哲学本于宗教中求之。诸宗中富于哲学理论者为吠檀多、数论、胜论,余则昧略。六派彼此之关系,弥曼差殆可附于吠檀多,瑜伽可以附于数论,尼耶也可以附于胜论。又六派较核当推吠檀多、数论为最胜出。然吠檀多人思想之受影响于人者宁多于其影响于人者。数论则未尝有所受于人,而影响于他派者至巨也。又六派之孰前孰后殊难判定。就思想古近之顺序言,则弥曼差、吠檀多、数论、瑜伽、胜论、尼耶也,以次相差。然学派成立、经典整备为时均不甚相远。其最早建设者当为数论,次瑜伽,次胜论,尼耶也、弥曼差、吠檀多乃最后也。


[1] 种种宗计之名目繁不胜列,后此随所宜以表出之,故兹仅总其数而已。从佛典观之,宗计虽繁,似以六师为重。今西方亦称六宗,但所谓不同。六宗如常说。兹列六师名:一富兰那迦叶、二末黎伽拘赊黎子、三删阇夜毗罗胝子,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 迦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 E3fg++PUXROFZK5LDmQLemoUuE+Og8q8xjyqfCv1PCfJmkp+vYAQCQM7z8yZ9M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