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以纯粹之心发愿

心怀强烈愿望,加之不懈努力,便能获得成功。描绘愿景的心灵越是美丽,心境越是清澈,则成功的概率越高。而以这种纯粹之心为基础的企业经营方式,必能将企业带向成功之路。

自私的人只顾自身利益,从不考虑他人。这种一心利己、自私自利者,也能得偿所望。比如一心念想“不择手段也要成为亿万富翁”,只要拼命努力,也能获得成功。换言之,不管心灵是美丽还是丑陋,描绘的愿景皆有实现的可能。但区别在于,后者即便实现,也难以长久。最后势必会由于其丑陋的心灵和邪念而导致梦想或成就破灭。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愿望往往关乎自己,比如想过好日子、想发财等。至于企业家,过半数的创业动机也都是想赚钱。但企业家或管理者好歹手下有一帮员工,但凡有点儿良心的人,就不可能只顾着自己了。于是,“希望公司业务顺利,从而提高员工福利”之类的利他思想就会自然地涌出。当然,也包括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幸福。

记得当年京瓷创立后不久,我们招了20多名新员工。当我得知日本企业必须“保障员工一辈子的生活”时,我下定决心把“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定为公司的经营理念。

让京瓷员工在60岁退休时,不后悔为公司奉献了青春岁月。为了该目标,我开始拼命努力地埋头于经营。一努力致力于经营,业务就得到增长。而随着业务增长,就必须雇用更多的人。原本养活20多人就捉襟见肘的小企业,员工数渐渐增至50,为了养活这50号人,我更加拼命努力。于是业务进一步增长,公司的员工增至百人,后来到千人,直至3万人。起初觉得养活20多人都够呛,可最后仅日本员工就增至15000人,还有15000名海外员工。换言之,我与许多人都素未谋面,却要保障他们的生活。

但既然决定要“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就必须让公司经得起经济萧条的风浪,必须打造稳健的财务体质。为此,我不停思索,提出方案。我的这种愿望绝非出于利己之心,而是基于利他思想,包含一种为他人做贡献的爱心和关怀。而以这种善良、美丽的心灵所描绘的愿景,自然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不仅限于自己和家人,而是希望周围的人都能幸福,希望全体员工都能幸福。公司如果能顺风顺水,我希望就基于一颗体恤和善良之心,反哺公司所在的地域,从而实现整个地区居民的共同幸福。世界上贫困人口众多,非洲甚至仍有许多受饥饿折磨的赤贫户。我希望也为他们尽一份微薄之力,因此决心强化财务体质,打造一家经营稳健的公司。

与之相对,也有人心怀截然不同的动机,他们毫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为了让自己谋利,不惜排挤或伤害他人。想骄奢淫逸,想一掷千金,想住豪宅,想四处游乐。为了这些目的,他们不择手段地赚钱。这便是在以丑陋的心灵描绘愿景。

前面讲到,这两种不同的心境皆可能实现梦想,但基于美丽心灵的愿景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距今大约3000年前,印度就已经拥有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其中,“吠陀哲学” (“吠陀”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吠陀”意为知识、启示。——译者注) 可谓典型代表,其产生的时期早于佛教。在吠陀中,有句用梵语写的格言:

“伟大人物行动的成功,与其说凭借其行动的手段,不如说凭借其心灵的纯粹。”

换言之,伟大、优秀的人以行动取得成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纯粹之心。这里的“纯粹之心”,我们可以理解为美丽无邪的心灵。但在吠陀哲学中,其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佛教通过坐禅,吠陀通过瑜伽和冥想,从而来抑制我们凡人充满杂念、妄念的意识。于是,我们的意识便进入了一种精妙的入定状态,就如同丝毫不起波澜的寂静大海。如果进一步入定,进一步抛弃杂念妄念,意识就会到达一种透明美丽的境界。如果进一步“深潜”至深层意识,据说就能够抵达佛教所说的“开悟境界”,也称“三昧境界”。到达该境界的佛教高僧和吠陀的瑜伽冥想大师,据说会被难以名状的幸福感所包围,喜极至身体抖动、泪流不止。这“三昧境界”便是最为纯粹的意识,也正是佛性之所在。因此,佛教说“众生万物皆有佛性”。

作为拥有肉身的凡人,我们平时的所思所想皆有杂念。唯有抛弃一切对有形的执着,才能体会到佛性的纯粹意识。这便是吠陀哲学所指的“纯粹”,而耶稣基督则把这种纯粹称为“爱”。

总之,以这种美丽、纯粹之心为基础的企业经营方式,必能将企业带向成功之路。

(1993年) flSOYtRrEFecbytjEydoh/Im9gfmea56WQcY/Ya7lKmsCkLNxwaHqvjqaMkO4V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