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时候会特意破坏学习秩序,但这一行为并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取悦性的。有的孩子上课爱接下茬,目的是逗笑全班同学,这时候孩子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想去对抗性地破坏秩序,而是想通过破坏学习秩序获取更多的关注。
比如,语文老师课上讲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陆路接茬:“李白乘舟将欲行,天上飞来轰炸机,李白不懂高科技,抡起扫把捅飞机。”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气得两眼冒火。
陆路同学的这种行为就是取悦性的,虽然陆路同学足够幽默,也足够机智,但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引起注意。事实上,一些初中或高中的孩子多会有这样的表现,学习不主动、磨蹭拖拉、粗心大意、调皮捣蛋,接下茬……这些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因为孩子最喜欢的是鼓励和肯定,不喜欢的是批评和指责,最不喜欢、最不能容忍的是被忽视。他们通常想用好的行为获得关注,比如,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等,但是由于成人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应该的,因而不做出反应而被孩子误认为是一种“忽视”。为了得到关注,他们就会换个方式,比如,在老师讲话时接下茬,瞬间他就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极大关注,成为班级中的焦点。相对于努力做出表现良好的行为而言,这样不当的行为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孩子是最好的观察家,同时也是最差的行为解释者,当他误认为这样的不当行为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注时,往往会经常表现,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父母可以通过分析这些行为,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找到孩子的行为密码,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形成原因,从而正确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考虑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具有两面性,因而在对待这种行为时,也要有所区分。因为引发同学大笑而影响了老师的正常教学,这是孩子应该改正的;可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他是在哗众取宠而打击他,就会连同他的智慧一起抹杀了!父母教育的关键在于要在保护孩子闪光点的基础上,通过制订行为目标,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制订阶段目标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孩子的行为具有两面性,但行为目的却是一样的——希望有归属感,被团体接纳,从而有一席之地。虽然他自己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些行为目的,但是只要我们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帮助他制订合理的阶段目标,使他明确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如此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引导孩子,他就会使自己的行为向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2)和孩子一起管理目标。父母和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比如,增加奖励的梯次,设置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等,只要孩子达到要求,就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些小奖励能让孩子尝到甜头,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直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