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体重是在标准体重范围之内,即体质指数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为18~23的体重。如果BMI低于18,则需要进一步看肌肉量,如果肌肉量也低,那么你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运动并配合饮食增加肌肉量;如果BMI高于23,除非是运动员或者肌肉特别发达的人,否则通常意味着体脂较多。建议这部分女性在备孕期先通过减脂计划把体脂降到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将BMI尽量保持在23以内,从而减少产后恢复的压力。
脂肪含量比体重更具有指导意义,如果脂肪含量处于标准范围内,则无须减少饮食热量;如果脂肪含量过高,则无论肌肉量如何,都需要依靠运动和饮食来调节体脂。因此总体来说,单纯看体重并不能“一刀切”地来判断你需要增重还是减重,一定要进一步分析肌肉和脂肪的比例,才能决定饮食和运动是否需要调整。
较高的初始体重(备孕期体重),尤其是因为体脂超标导致的高体重,与妊娠期的各种代谢病有密切关系,比如体重过高的孕妈妈比体重正常的孕妈妈患上妊娠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的风险都高。所以孕妈妈的体重不光关系到身材这么简单,它还关系到孕妈妈和胎宝宝共同的安全。
处于标准范围内的肌肉量和脂肪含量是备孕的最佳状态。如果肌肉量偏低、脂肪含量偏高,孕妈妈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很高;相反,肌肉量正常、脂肪含量偏低这种类似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则是最不容易受孕的,因为女性的雌激素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属于这种身体状况的备孕妈妈需要通过科学增加饮食热量来提高脂肪含量,以增加受孕的概率。
若是肌肉量偏高、脂肪含量也偏高,则可能意味着你有超重的问题,而健康风险并不见得很大。此时你需要做的是在备孕期和孕期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但不需要太大调整饮食结构。孕期适当的热量摄入能保证宝宝的使用,孕妈妈自己还能减脂,同时不会影响肌肉的维持。因为充沛的肌肉量对于孕妈妈来说是一种极佳的身体支持,尤其是核心肌群——支撑整个躯干部分的肌肉,它们对孕妈妈不断增加的体重和腰椎负担起到支撑作用,因此我建议,备孕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每天做核心肌群的训练。到了孕期,由于子宫变大,孕妈妈不适合做腹部用力的动作,可以改为做安全的孕期瑜伽。这类以静为主的运动,一样可以通过改善肌肉紧张度来增加身体灵活性,同时能轻度刺激肌肉,无论是对孕妈妈的身体还是对其日后的生产都是大有好处的。
孕期不同于平时,孕妈妈吃下去的食物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依赖于母体养分成长的宝宝。如果在这段时间孕妈妈吃下去有害物质,将会对发育中的胎儿产生不可逆的不良影响,所以给自己设定孕期的饮食禁忌自然是一个很有必要的饮食目标。
在本书后面会用专门的章节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讲述孕期究竟不能吃什么(中医角度的饮食禁忌这里暂不涉及)。我向来鼓励孕妈妈对中西方营养学采取兼容并包、兼听则明的态度,同时听取中医和西医的双重信息来决定饮食,然后评估两种信息与自己的“契合度”最终决定如何应用,尽可能不要只信一种而完全抛弃另一种声音,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是的,好的饮食一定包括了三个维度:食品安全、营养以及带给人的愉悦感。食品安全和营养两个维度是本书可以带你顺利跨越的,而对于食物带给人的愉悦感,需要读者在跨越前两个维度之后去寻找使自己愉悦的膳食。我从来都主张“千人千膳”的饮食模式,不是所有人都只能吃成一个样子,毕竟食物与人的交互异质性很强。无论从身体上还是从情绪上来看,在营养充分、热量适当的基础上,吃得开心才是最高级的需求。
食物对人类来说就跟水和空气一样,是一种关系到生命存在与否的重要物质。所有人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对食物一次一次的选择,而我们的身体、外貌、心理乃至寿命如何,其实都是这一次一次的选择塑造而成的结果。所以说,营养学是一门生活必需的科学,而“深究幸福的营养学”更加是在工业化社会适应人们生活的新话题。
食物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个延续必然是快乐的。而这个快乐同时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身体和心理都快乐,二是可持续性。
比如,薯条是很多人喜欢吃的食物,虽然我们也知道单纯从它的营养成分来看,并不值得不缺热量的现代人选择,但是它提供的愉悦感却让很多人忽略了营养方面。于是人们会不停地吃薯条,让薯条对自己的快乐刺激持续不停,直到饱了为止。结果,人们的确很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身体层面的,毕竟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明白这个行为并不合理。年轻的时候,怎么吃都不会胖,也不会得病,但是过了40岁,如果还想吃就吃,毫无节制,身体可能就会用肥胖和慢性病来强制叫停你!
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只注重饮食的第三个维度——愉悦感,既不会让你心里感到踏实,也不会让你持久快乐。
所以,平衡才能获得幸福,而不是一味放大当下的快乐,尤其是感官的刺激。
平衡的快乐的核心就是满足上面说的两个条件,当你在选择你喜欢吃但可能营养上并非最佳的食物时,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下面我用吃3块炸鸡做例子来讲。
如果你的答案是“吃完我一定会后悔,而且可能痛恨自己不争气,从而产生挫败感”,那么自然是应该少吃或者避免吃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也是一种对自我更深层次的认同,它是成年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否则成年人很难获得心理的健康。很多人的抑郁症或者饮食失调症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内心不自洽引发的。
如果你的答案是“会”(比如你已经严重超重了,或者你此前已经吃了过多食物),那么自然也应该重新估算和斟酌,因为这就意味着你得到的愉悦感不可持续,它很快就会被身体的不良反应消耗殆尽——比如吃完过几天你发现又胖了,你会开始指责自己,产生内疚感这种不良情绪。
注意“轻松”两个字,意思就是这种快乐是否会带来更多弥补损失的行为,如果是,那么从长期来看必然是得不偿失的。所以理性衡量做一件事的得与失,也是成年人在做选择时必须具备的能力,否则就会遇到很多挫折,对身心都造成痛苦。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已经半个月没吃过炸鸡了,今天好想吃,吃完一定很开心;而且我的BMI是20,腰围一直保持在68厘米,肠胃功能也正常,吃下3块炸鸡不会不舒服,也不至于让我显著变胖;吃3块炸鸡,会摄入大约600千卡热量!我只要明天午餐时吃个蔬菜豆腐这样的低卡餐,一下就能平衡回来,不会太受苦。”那么说明你对自己和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有足够的了解,享受美食对你而言就是100%的愉悦。
不要担心偶尔对欲望的满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人生从来都是动态平衡地前进的,而不是像机器那样只能分析当下的利弊。毕竟生活是场马拉松长跑,我们所有的收益和代价都是需要放大到一辈子来考虑的。
但是如果你的答案中有任何的纠结,或者你选择了麻痹自己而不去回答这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就危险了。
如果这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导致暴食症和催吐症。我见过一位患饮食失调症的咨询者,她的饭量大概是正常人的三倍;她吃的时候非常开心,因为口感和胃都得到了强烈的刺激和满足,确实属于当下开心了;但是很快,随着进食过多,她的味觉刺激开始变弱,胃慢慢觉得有点撑,于是愉悦感骤降,到最后撑得难受,愉悦感完全消失。
更加不幸的是,随着感觉越来越撑,她的内疚感和罪恶感也越来越强烈。她是个爱美女士,目前的体重比她的目标体重还多5公斤,她对自己的身材有点自卑。暴食的后果显然是她无法承担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她的“欲望”并不合理:首先她并不是真的开心(这种味觉刺激太短暂了,而且明显已经伤身);其次,她并不愿意为此去跑步10公里(这样会严重耗损膝盖,并不理性);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她觉得自己又一次减肥失败了(她为此付出的代价很大,并不值得换取当下的开心)。
所以可以看出,以上三个问题她给出的答案都是“大大”的否定,但她依旧选择放纵自己吃这么多,最后的结果自然会是扭曲的,她选择了逃避问题同时也是伤害最大的办法——催吐,也就是把吃下去的东西用人为刺激喉咙的办法吐出来。这个过程会因为胃酸的流出严重损伤喉咙和牙齿,同时浪费食物也不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情,所以在做完这件事之后,她陷入了另一重深深的自责。
通过这个极端的例子可以看出来:当最初的那个选择不对的时候,你会一直为这个错误的选择买单,而且代价非常大。所以真正的理性并不是“残酷的自律”(饥饿压抑),而是分析长远的利弊之后做出“可持续的选择”。这也是有的人开开心心吃3块炸鸡还不会胖,而有的人天天节食却瘦不下来的部分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看不到别人生活状态的全部,另一方面是,前者做出的选择都是可持续的,而后者却长期陷入为“少数严重错误”买单的痛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