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执行官的评价标准
——拿结果说话

一、有1000种解释,都不如拿出一个好结果

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市场不景气、行业低迷、客户刁难、管理内耗、员工不“给力”,甚至会出现老板决策失误等问题,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我们做不好工作的理由,因为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向着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迈进。当然,这不是不让大家解释问题,但多数解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无论怎么解释都说服不了别人,也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中层经理永远要牢记一点——有1000种解释,都不如拿出一个好结果。

有一家以节能环保智能化设备为主打产品的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公司在技术升级换代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研发速度太慢,跟不上市场的需求。研发总监十分勤奋,技术能力也非常过硬,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研发速度慢的问题呢?我们曾参加了一次企业的月度质询会,想找出真正的答案。在会上,研发总监说:“产品研发这件事做不了计划,为什么呢?因为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了,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生产技术在不断变化,工艺和材料要求在不断变化,管理软件在不断变化,我所做的计划都没有变化快,你让我怎么做计划?”老板说:“如果产品研发没有计划,我们的市场销售就不能制定计划,接着就是生产无法计划、采购无法计划,你研发部门是整个企业的龙头,你们没有计划,那后面所有的供应链都不知道如何安排和运行。”

这个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出在研发总监的思维方面,他总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但从来没有想过“有计划总比没有计划强”。因为有计划我们还可以调整计划,如果没有计划,我们连调整的依据都没有,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管理原则,在我们的技术“大咖”心中却没有任何概念,所以他只能为自己做不出计划而找理由、做解释。

我们的咨询顾问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他首先会问市场部经理:“我们的新产品什么时候上市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市场部经理说:“必须要在今年10月份的行业展销会之前,因为我知道很多竞争对手都在做迭代研发,如果我们落后了,未来恐怕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是一种战略卡位思维,如果我们率先推出新的产品,就会在客户心目中留下产品原创的品牌印象,竞争对手再想超越我们就非常困难。”

咨询顾问接着说:“我们的执行是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所以我们产品研发的最终目标是10月份新产品上市,研发部应当以此为终点进行倒推,做好计划安排。比如,9月份样品就要通过最终测试,7~8月份就要完成中试,5~6月份就要做小试,现在是3月份,就应该做好计划,包括立项、预算、项目进度安排、人员调配等,经过总经理批准后开始执行。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如何向你提供所需的资源支持,其他部门也会同时做好10月份新品上市前的营销、生产、采购等配套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研发目标不能变,这就是战略,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我们没有讨论的必要。目前,新产品研发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就是公司的重点,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遇鬼杀鬼,遇魔斩魔’,但是现在首先要有一个计划。”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中层经理必须要树立战略意识,知道公司要什么。如果对公司的战略意图不清楚,就会陷在自己狭小的眼界里,遇到问题之后就会有1000个解释。反之,如果知道了公司的战略意图,知道了公司要什么,打开了自己的战略格局,再辅助一些管理方法与工具的训练,这些解释就会自然消失,结果导向思维便开始树立。

二、中层执行的两大依据,一是绩效指标,二是工作计划

中层经理的思想认识打通后,依靠什么去执行呢?从空间上看,要制定好中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从时间上看,要做好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围绕着业绩目标,制定好每个月的工作计划,我们的执行才会聚焦重点不跑偏,我们的运营才会有效率。

制定业绩指标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范畴,其基本程序是根据公司的战略和商业模式,来设计组织架构,划分部门职能,主要的管理文件就是《部门职能说明书》,然后根据《部门职能说明书》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把部门的职能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和岗位上。《岗位职责说明书》非常关键,岗位职责的界定应当体现个性化和结果化,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某个岗位的职责,而不是其他岗位的职责,所有的职责都有可衡量的考核指标,这是我们做绩效考核的基础。

无论是采取KPI考核法,还是OKR考核法,或者是平衡积分卡,还是积分制管理,只要符合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符合“简单实用有效”的要求,确保各项指标“是关键、可量化、能统计”,就是好的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清楚了,我们制定计划就有了依据,周计划也好,月计划也好,季度计划也好,都属于过程管理文件,都要围绕着公司战略和分解后的考核指标来制定,那么我们中层经理的执行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管理指标的意义大于业务指标

在管理实践当中,我们发现老板和中层经理一般更关注业务指标,而对管理指标比较忽略,比如销售经理更注重销售业绩完成率,而对员工的胜任率就不太重视,也不会考核,结果就会导致团队培养出现短板或者青黄不接,我们销售经理最后变成了一个“裸奔的光杆司令”。再比如,生产经理更注重产品数量和产品质量的完成率,但是对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率考核不够,结果就会导致有制度不执行,生产经理总是经常把自己的告诫当成制度,结果是“接下葫芦浮起瓢”,自己很辛苦,员工却常出错。

如果企业还处于初创期,或者是刚刚开始建立管理体系,注重业务指标无可厚非,因为企业一方面要生存,另一方面还不知道如何建立体系。如果企业已经进入了发展期,我们还是只关注业绩指标、业务指标,而忽略管理指标,就会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然后我们又会花费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回过头来弥补管理的短板。

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我们不提倡过度管理的做法,但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创新和发展规模适度完善和提升。对中层经理的绩效考核也是一样,初期我们要关注一些经营性指标,当这些指标的完成进入“常态化”之后,我们就应该适度增加管理指标的考核权重,让中层人员重视管理、学会管理,发挥机制和团队的作用,实现“自己不累,效果又好”的管理目标,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就有了根本保障。 0D/eHcNK2yeUFNBoUKUBMRwegprhMdHrf0au7G+8j9W4B1DIUXY7jiITV6jH4S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