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情绪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癌症与长时间的怨恨有关,常受批评的人易患关节炎,女性对家庭的不满容易引发妇科病……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张关于情绪的地图——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每一种不良情绪都会伤害相应的脏腑。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虽然不一定是显而易见,却都是危害深重的。

一、情绪可以改变身体的物理表现

美国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生气的人呼出的气体溶于水,然后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很快就死了。这项实验说明,人在生气后体内是会产生毒素的。人伤心、难过、感动、特别喜悦时会落泪,馋了会流口水,愁了可能会一夜白头,身体会出现本不应存在的胆结石、肾结石……这些都是情绪变化导致身体变化,形成的物理表现。

容易生气的人往往都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心理学家通过病例分析发现,生气1小时造成的体力与精神消耗,相当于熬夜加班6小时。人的情绪得不到释放,会导致血压升高、胃肠紊乱、免疫力下降,引起皮肤弹性下降、色素沉着,甚至诱发疾病。因此,生闷气是对自己施加酷刑,是一种不断自我压抑、自我束缚的情绪表现。

研究证明,70%以上的人会遭受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消化系统、皮肤是重灾区,类似于珍珠贝在受到沙子的侵袭时,会分泌出大量的物质来保护自己,由此也就形成了坚硬且闪光的珍珠。而人在遭受情绪困扰时,就会产生定向与定位性反应。也就是说,不同的情绪会影响所对应的身体器官。比如:当人心生恨意时,就会影响心脏;与父母较劲,就会影响颈椎等,后面我会更深入地解读。

当生命还处在孩童或胎儿阶段时,人对情绪的感知更为敏感和强烈,此时所遭受的情绪刺激会长期留在身体里,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和生命活力。

美国生物学家布鲁斯·立普顿博士研究单细胞超过30年,他发现,细胞的状态由外在刺激所决定。当人处在情绪压力状态时,细胞就会进入防御状态而不是生长状态,脏腑的生长激素及机制都会关闭,免疫系统也会关闭,潜伏在身体内的病毒就会有机可乘,使健康细胞发生变异。也就是说, 人内在的恐惧、焦虑等情绪会让身体的细胞由正常生长状态进入保护状态,从而失去正常功能,这等于切断了生命的源泉。

国外某医院的研究人员对一所学校的1021名孩子进行研究时发现,621名孩子发育比较迟缓。深入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发育迟缓的孩子在哺乳期时大多都曾有过父母双方感情不和、妈妈情绪波动剧烈的经历。

人在生气的时候容易造成肝郁气滞,有的人甚至会产生血瘀的情况。这时,母乳的颜色甚至成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孩子吃了经受负面情绪影响的母乳后,心跳会变快,变得烦躁不安,有的甚至晚上哭闹、不睡觉或者是消化不良等。所以,母亲的负面情绪不但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影响后代的健康成长。

我们的身体是世上最精密的仪器,它聪明无比,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时常会让我们自己把不开心的、无法忍受的经历给“忘掉”,但事实上,我们并不会真正忘记。这些情绪的种子依然存储在我们的记忆库中——这个记忆库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某种刺激时就会激活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情绪甚至行为。我们常说“触景生情”,当类似的状况、情景出现时,这些就会触动我们的神经,唤起我们过去同样的情绪感受。

这些由过往经历而形成的情绪,如果没有被及时地释放,就会累积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能量瘀堵,让我们的身体出现紧绷、酸痛或是肿胀现象。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久而久之,瘀堵增多就会形成我们身体的病变,比如内部脏器的损伤、疾病或是细胞病变。

自然界中,所有的动物都拥有平衡体内能量的本能。我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一只北极熊在雪地中缓慢地行走。走着走着,它感觉到了背后的异常。当转过头去看到敌人时,它的神经开始迅速紧绷,马上以最快的速度向前跑去。这个现象大家都理解,这是因为碰到了威胁而促发的求生欲望使它快速地逃跑。可是,当它跑了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发现敌人并没有追赶,它安全了,于是停了下来。接着,它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动作:它以四肢着地的姿势,开始疯狂地甩动自己的身体。其实,这就是身体的本能使它把受到威胁后的情绪反应通过身体动作释放出来。

这种状况下,北极熊就像一个受到惊吓后很恐惧的人,它的身体快速地不断抖动是为了释放之前的惊吓情绪——直到情绪释放完之后,抖动才停下来——纪录片中的北极熊又恢复到了之前的缓慢步伐。北极熊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释放情绪,使身体重新恢复到平衡协调的状态。

其实,人类也能够像北极熊一样,通过身体的动作自然地释放存储在自己心智中的恐惧、焦虑等情绪。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形象,不愿意通过自己身体的动作与声音的发泄来自然地释放内在的情绪,总是有意地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内心里,戴上各种斯文、有礼貌、淑女、文明的面具。我们习惯了压抑我们的内心,即使在自己的身体、心情极度不舒服的情况下,还对别人说“我没事”……

生活中看到太多的人不愿意让自己像北极熊一样自然地释放内在的情绪,久而久之,多年来压抑的负面情绪就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明显伤害,不但让我们产生心理疾病或是身体病症,还会影响我们内心的状态、个性与生活方式。

二、情绪影响人体气血的平衡运行

人一旦产生情绪,一方面,会造成身体耗氧;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跳增快、血管收缩,导致相关的器官供血、供氧不足,特别是大脑和心肌更容易缺氧。也就是说,情志的变化影响着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和运行。

2016年我在常州举行公益演讲的前一天下午,一位女士坐着轮椅由她的先生推着来到会场。她在一年半前中风,右边身体麻木,走路艰难,右脚无法抬起,右手也只能艰难地抬起一点,走路需要家人搀扶挪动脚步,不能完整讲话,只能发出婴儿般“呀呀”的语音。我从她丈夫的口中得知,她丈夫几年前借给自己的亲戚五万元做生意,但是这位亲戚一直没有还钱。女士知道后多次为此生气发火,就在一次大怒后倒地不起,送到医院被诊断为中风。

中风多是由于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导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等为主要表现,起病急、变化快。

上述这位女士中风就与丈夫在处理借钱问题时导致大怒密切相关。看似是当下的一次吵架,其实在前面的生活中早已埋下伏笔,多次生气导致身体气血失衡,本就紊乱的身体一经怒气刺激,立刻出现强烈反应,中风后受苦的还是自己。试想,如果这位女士没有多次生气发火,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气血就不会失去平衡,那么她还会中风吗?

剧烈的情绪变化会使人体阴阳大幅度失衡,导致严重的气血功能紊乱。情绪越强烈,对身体的刺激性越强,带来的伤害越大。

所以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处事不惊、不乱、不急、不怒、不恼且淡定的心态,才能保有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永怀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在此,谨以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无门关》的一首诗偈与大家共勉: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三、情绪干扰免疫系统,引发各种疾病

情绪是免疫系统的无形杀手。科学家发现,身体组织中一些负责携带并传送信息的化学成分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不同情绪下细胞机能会有所改变。所以情绪的变化,短期内看,会引起免疫力下降使人感染小病小疾;长期来看,会导致身体抵抗严重疾病的能力变弱。

科学家巴尔特鲁斯博士对8000例癌症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患者被检查出癌症前1~2年大多出现过忧郁、焦虑、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情绪变化,大多数患者是在失望、孤独,或者受到其他沉重打击、精神压力倍增的情况下发病的。

据医学科学家调查,在经历了人生不幸剧变之后,80%的人会在两年内生病。人们做过对比试验,在体质、年龄、生活条件相似的两组人中,近亲眷属发生丧亡的一组人员,其死亡率要比相似年龄对照组高出三倍。我的母亲在2007年1月28日去世,我的父亲相隔100天也因病去世,就符合这个研究结论。母亲身体由于中风和糖尿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父亲九年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父亲的免疫系统还能保持正常;母亲去世,父亲的情绪波动剧烈,免疫功能迅速崩溃,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从免疫细胞的数量来看,与平常没有太大变化,但问题是它们都不工作了——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原有疾病显著加重,致使父亲很快因心脏病与器官衰竭而离开人世。

美国著名的精神神经免疫学科学家甘蒂丝·柏特(Candice Pert)在科学上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研究突破,她发现那些包含情绪的分子分布在人体全身,也就是说,情绪对应我们的五脏六腑,存在我们的全身各处。

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和美国“关爱网”等多家媒体综合相关研究发现,生气不仅会伤及心肝肺等人体重要组织器官,而且会增加癌症和猝死的概率,缩短寿命。

1.伤心脏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为期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与善于控制情绪的人相比,爱发脾气的人罹患心脏病而死亡的概率较不爱生气的人高出19%,爱生气的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则增加24%。

2.伤肝脏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气会导致慢性丙肝病人病情加重。

3.伤肺脏

美国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生理学专家贝妮塔·杰克逊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年龄越大,越容易生气,肺功能也越差。生气时情绪激动过度,呼吸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结果造成肺泡持续扩张,得不到正常放松和休息,导致肺脏功能失常。

4.伤肠胃

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医学教授马克巴比亚斯基完成的研究发现,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血流量降低,蠕动减速,食欲不振,严重时还会引起胃溃疡。

5.皮肤愈合慢

美国《大脑、行为和免疫》杂志刊登俄亥俄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脾气暴躁的人,身体自我修复能力更差,伤口愈合也更慢。

6.致癌

生气憋闷是导致癌症的“快捷方式”。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博士完成的研究发现,长期生气导致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和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癌症更容易发生。

7.猝死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刊登耶鲁大学蕾切尔·兰帕特博士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气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怒发冲冠时,肌肉中血流量高出正常水平,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引发心肌缺血、心律不齐、大脑缺氧、气短甚至猝死。

8.折寿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专家约翰·巴尔福特对118名参试大学生进行的25年跟踪调查发现,对他人敌视程度高的参试者,50岁前死亡的概率高达近20%。相比之下,“敌视度”低的参试者,50岁前死亡概率仅为5%。

四、情绪降低认知和思维能力

思想产生情绪,情绪又影响思维方式,情绪是生命能量的最大消耗。我们会发现,人发脾气过后会显得身体无力,甚至在发脾气过程中遭遇病情或死亡。细胞记忆中存储的情绪越多,人再次遇到相同或相似境遇时所产生的反应就会越明显。情绪存储的时间越久,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大。情绪会侵蚀人的身体细胞,破坏人的脏腑器官,影响并作用于人的心智,使人常常因此而失去理智。

当我们努力压抑、控制这些情绪时,那些可以用于达成目标和创造物质生活的生命能量就会被极大消耗。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会导致人过早失去生命,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传递给下一代,严重的还会对社会及他人造成危害。

累积的情绪记忆会造成人思想的错误与局限,影响人的行为和结果,同时也导致了身体的很多疾病,阻碍美好生活的实现,限制内在本我的发展,让人失去了许多本应享有的幸福与快乐。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带着早期残缺的自我形象,并且一直认同和相信那是真实的自己时,就会被恐惧、担忧所驱策,如同进入了漩涡,既无力自拔,也无从选择。那些存储在心智中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清除与化解,它将因缘相续,如影随形,使人一直沉浸在烦恼与痛苦的思想之中。

身体的每一次不适或病症,其实都是我们内在的求助,是我们的警钟。 我们总是习惯于看表象,却往往忽视了自己内在最深层的渴求:有人总是习惯于大把地吞胃药,却不去想寻找让自己压抑和紧张的根源;有人总是习惯于给自己出红疹的皮肤上涂抹这样那样的药膏,却意识不到这其实根源于自己内心的愤怒;有人总是习惯于不断地与各种妇科疾病对抗,却根本不曾意识到这其实来自于夫妻或亲子关系的不和谐……

我们的身体是具有智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能够自动地排除累积的负面情绪,使中央神经系统中失调的能量恢复正常。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从远古过渡到如今的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渐渐地远离了自然,远离了我们的大地母亲。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偏向用头脑与逻辑生活,偏重于外在的形象而非内在的直觉,所以又怎么可能会静下心来聆听身体的智慧?

2019年5月,“心转病移”课堂上的一位学员,从来上课的飞机上就开始胃疼。因为忘了带胃药,所以几天课程中胃都不舒服。她患有多年胃病,中间有一段时间没有犯病,但是结婚有孩子以后又经常犯胃病。

课程到第四天的时候,她希望能够进行情绪的处理。我指出她胃病的原因在于不接纳,结婚、生孩子以后犯胃病说明根由出在家庭里。她承认自己不接纳丈夫,觉得他不顾家,有很多缺点。我引导她重新认识自己与爱人和家庭的关系,她忽然发现是自己要求太完美了——丈夫也有很多优点,也很不容易,是自己要求太高了,家庭应该是包容和理解的所在。在转念的一瞬间,她的胃突然就暖起来了。那一刻,她觉得太神奇了,几年来困扰她的胃病,一下子烟消云散。

课程结束后,她不论是喝酒、喝冷饮、吃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都不再有问题,胃病一直没有再犯——以前她可是连常温的矿泉水都不敢喝的。

更重要的是,她对爱人和孩子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前回到家会无意中把情绪带给孩子。孩子也因此变得有脾气、不高兴,有时甚至无故就会把茶几上所有的东西都推到地上去。她改变以后,孩子也变好了,变成一个阳光开朗、人见人夸的小朋友。

思想与情绪是相互作用的。遇到同样一件事,不同人会有着不同的看法、理解和认知。而情绪又会制约着思想,让人执着在当时的情绪中。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夫妻、朋友的关系,出现问题不是当下而是过往的情绪累加到了极点,造成了关系的破裂。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内在创伤。而在我们觉得委屈、恐惧或是生气的时候,通常会被命令“不准哭!不许发脾气……”所以这些情绪就会被压抑下来,形成我们的生命障碍,阻碍我们生命能量的流通。这些形成生命障碍的情绪如果得不到清除和化解,就会像种子一样扎根在我们的细胞记忆中,只要条件适宜,就会生根发芽,随时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一场景的触发而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其实这些情绪并不一定是我们当下的情绪,而是缘于我们内在细胞记忆的“种子”。正是这些情绪“种子”为我们带上了一副愤怒、怀疑或是恐惧的面具,去看这个世界时,又会为自己增加新的心智障碍,如此循环往复,陷入难以逃脱的窘境。

身体是我们最忠诚、最真实的朋友,是帮助我们觉察的最好伙伴!它就像是我们内在的“显示器”,向我们展示内在各种各样的状况,以提醒我们通过了解它而去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所以,人必须正视自己的疾病,懂得去深入思考疾病产生的根源,才会拥有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HipkpTS4+fvFVTciWOWxjAJvs5O39qQwiQMiuJOunO6KRt/8PovlJnPMTeSEem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