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果A发生在B之前,那么A就导致了B

正如我们在第四章《因果关系与填补知识空白》中所阐述的,不确定性会令很多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想要知道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很自然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往往会发展成试图明确是什么导致了什么。再次强调,这种倾向几乎可以肯定是在进化中保留下来的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特征——当你闻到洞穴中有烟味时,就会认为有火才会有烟,于是逃出洞穴;你不会首先去考虑其他可能性,否则就有可能逃不出来了。我们不自觉地给每天观察到的事情赋予某种因果意义。如果你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又看到你的狗从房间里跑出来,就会立刻得出结论:你的狗把桌面上的玻璃杯弄掉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把玻璃杯弄掉了,吓得狗跑了出来。这就是流行病学家所说的因果倒置。但是大多数时候,这个推论都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们对因果关系没有特定偏好的话,就会再次陷入各种各样的无用思绪中无法自拔,失去行动力。

然而,假设因果关系的习惯会在我们思考更复杂的系统和问题时令我们犯错。这不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蛋和鸡的问题是没有科学意义的哲学和语言学谜题。我们知道鸡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成年的鸡又会下蛋,所以不存在鸡或者蛋哪个先出现这种问题。从进化论的角度更确切地说,是更原始的生命形态出现在这两者之前。与此不同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因果关系”是科学方法允许我们得出某事物是另一事物的原因这个结论的特定路径。如果你回顾一下我们列出的反科学观点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有很多是争辩的结果,而不是因果关系的产物。例如,毫无疑问,HIV就是艾滋病的病因,我们可以同样肯定疫苗不是自闭症的病因。不过,仍然有些个人和团体在为这些存在明确因果关联的科学事实展开争辩。

如果某人有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自然很想为此找到一个原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孩子患自闭症的病因是无法确定的,这无疑是令双亲心碎的原因之一。不少病童的父母一开始会责怪自己。妈妈也许会怪自己不该在怀孕时吃那么多油炸食品。爸爸也许会怪自己遗传给孩子不好的基因,或者当父亲的时候年纪太大。罪恶感继续发展,又增添了一份烦恼:这个孩子一辈子都要为了适应环境而痛苦挣扎。这类愁苦的家长很容易抓住一个现成的因果关系不放,尤其是在它能令他们将怒火转移到别人身上而不必怨恨自己的时候。一旦类似于疫苗导致自闭症这样的说法流传开来,并得到鼓吹此类说法的群体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就很难通过引用全部相关研究的数据来证明此结论是错误的,进而使人们抛弃这种观点了。所以,渴望得到或迫切需要找到因果关系的倾向往往会导致我们得出从科学角度上看是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igGFYMbQgTqZN8No8wi+Lwuw4i895X9Hy6plDesAkyzleYvnxBtEyYKlBa8UAj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