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主要养殖贝类

(一)双壳类

1.贻贝(Mytilidae)

贻贝隶属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我国贻贝的养殖种类主要有紫贻贝(Mytilus edul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等。

紫贻贝俗称海红,干制品称淡菜。它是冷水种,在我国自然分布于黄海、渤海。翡翠贻贝为暖水种,在我国仅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厚壳贻贝在我国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等海域。贻贝属滤食性贝类,主要饵料包括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双壳类面盘幼虫、微生物和有机碎屑等。见图2-18-1、3-40、3-41。

图3-40 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

图3-41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2.扇贝(Pectinidae)

扇贝隶属瓣鳃纲、珍珠贝目、扇贝科。扇贝有足丝,营附着生活,主要滤食浮游生物、细菌和有机碎屑等。在我国扇贝有30余种,养殖种类主要有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见图3-42~3-44。

图3-42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图3-43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图3-44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栉孔扇贝是我国海域自然生长的种类,适应范围广,北方沿海养殖多。贝壳一般为紫色或淡褐色,间有黄褐色、杏红色或灰白色等。壳高略大于壳长,前耳腹面有一凹陷,形成一孔即为栉孔;在孔的腹面右上端边缘有小型栉状齿6~10枚。足具有足丝,营附着生活。壳面有放射肋,其中左壳面主要放射肋约10条,具棘,右壳放射肋较多。该属养殖种类还有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产于我国南海及东海南部,属暖水性贝类;其壳高与壳长相等,放射肋大。

海湾扇贝是暖水种,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1982年引进我国。它以其广温、广盐性、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深受养殖业者喜爱。海湾扇贝个体较小,成体壳高仅为5~7cm。两壳几乎相等,壳前耳下方与前背缘相接部位有一凹陷的足丝孔,壳面放射肋均匀,约18条,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

虾夷扇贝为冷水种,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北部和日本沿岸。1982年从日本引进我国。它以其个体硕大、味道鲜美,被誉为“扇贝之极品”。虾夷扇贝成体壳高为20cm以上,体重150g以上。左壳较平,略带紫褐色,右壳较凹,略带白色。右壳前耳下方与前背缘相接的部位有一凹陷的足丝孔,壳表面放射肋均匀,约17条。

3.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缢蛏隶属瓣鳃纲、帘蛤目、竹蛏科。贝壳呈长圆柱形,壳质脆薄,贝壳前后端开口。缢蛏为广温、广盐性种类,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多垂直分布在软泥或沙泥底质的中、低潮区,营穴居生活。北方的缢蛏,冬季能忍受-3~0℃的低温;南方种,在35℃下也能正常生活。缢蛏生长的适宜水温为8~30℃,水温高低和饵料的丰歉是决定缢蛏生长的主要因素。见图3-45。

图3-45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4.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栉江珧俗称江珧、江瑶等,隶属瓣鳃纲、江珧科。我国南北方沿海都有分布,贝壳大,壳顶尖,呈楔形;铰合部线形,无铰合齿。壳尖端,直立插入泥沙中。足丝发达,用足丝附着在粗沙或碎壳上,终生不移动。江珧后闭壳肌的干制品称“干贝”,是海味珍品。见图3-46。

图3-46 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5.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魁蚶俗称毛蛤、赤贝、血贝等,隶属瓣鳃纲、列齿目、蚶科。魁蚶为大型贝类,成体贝高8cm、长9cm、宽8cm,壳质坚厚,壳顶突出,壳面放射肋发达,42~48条;壳内面灰白色,壳缘有毛,边缘有齿,铰合部直。魁蚶生活在3~50m深的沙泥质海底,埋栖或半埋栖生活,无出入水管,活动能力差。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北部,生长适宜水温5~27℃,产卵水温18~24℃。魁蚶个体大,出肉率高,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口感好,是海鲜中珍品。养殖的其他列齿目贝类还有毛蚶和泥蚶等。见图3-47。

图3-47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6.牡蛎(Ostreidae)

牡蛎俗称蚝、海蛎子,隶属瓣鳃纲、珍珠贝目、牡蛎科。我国沿海约有20种,养殖主要种类有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近江牡蛎(O.rivularis)、大连湾牡蛎(O. talienwhanensis)等。牡蛎营固着生活,以其左壳固着于外物上,一旦固着,终生不再移动,仅靠右壳的开闭呼吸和摄食。牡蛎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广,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美味食品,而且有许多药用价值。见图2-18-3、3-48、3-49。

图3-48 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

图3-49 近江牡蛎(O. rivularis)

7.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菲律宾蛤仔隶属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蛤仔的壳呈三角卵圆形,壳面灰黄色或深褐色,有的带有褐色斑点。壳面放射肋与生长线交错呈布纹状。菲律宾蛤仔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以中、低潮区最多。喜栖息于内湾风平浪静、水流通畅并有淡水注入的泥沙滩上,生长适宜温度为5~35℃,主要滤食单细胞藻类。另有杂色蛤仔,也称花蛤,其外形和生活习性与菲律宾蛤仔基本相同。见图2-18-2。

8.文蛤(Meretrix meretrix)

文蛤隶属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壳略呈弧底的三角形,厚而结实,长5~10cm;壳面光滑似瓷质,表面生长线清晰,具有放射状褐色斑纹。文蛤营埋栖生活,多栖息在潮间带下区及低潮线以下沙质海底,成贝可靠斧足缓慢迁移。肉可食用,味道鲜美;壳供药用,亦可做盛蛤蜊油、雪花膏等的容器,或做水泥的原料。见图2-18-4。

9.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

西施舌俗称海蚌,隶属瓣鳃纲、帘蛤目、蛤蜊科。它是一种个体大,肉质细嫩,味道甘美的海产双壳贝类。西施舌壳脆薄,呈圆三角形,壳面光洁,壳表具有黄褐色发亮外皮,顶部为淡紫色,壳内面淡紫色或白色,内韧带极发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闽江口一带,生活在低潮区至水深10m以内的细沙或沙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埋栖深度一般为7~10cm。索饵和呼吸时升到表层,后段朝上伸出水管,退潮时潜居沙中,沙滩上留下“8”字形的进出水孔痕迹。见图3-50。

图3-50 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

10.象拔蚌(Panopea generosa)

象拔蚌俗称太平洋象拔蚌、巨大象拔蚌、皇蛤等,隶属瓣鳃纲、海螂目、缝栖蛤科大型埋栖贝类。它原产于美国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的西部沿海,属北太平洋冷水性埋栖贝类,生活海区水温0~23℃,盐度27.5~32.5,生活水深9~20m,泥沙底质,埋栖深度为60~90cm。

11.河蚌(Unionidae)

河蚌隶属瓣鳃纲、蚌目、蚌科。我国淡水河蚌育珠的主要种类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三角帆蚌壳大而扁平、坚硬,后背缘向上突起呈三角帆状的翼;壳面黄褐色,壳内面珍珠层光泽晶莹。褶纹冠蚌壳大而薄,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后背缘向上伸展呈冠状;壳面黄绿色,从壳顶向后有十余条粗大纵肋,壳内面珍珠层一般为白色。见图2-18-5、2-18-6。

(二)单壳类

1.鲍(Haliotis)

鲍隶属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鲍科。鲍的种类很多,我国目前养殖的主要有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和杂色鲍(H. diversicolor)两种。皱纹盘鲍分布于我国北方,以辽宁、山东最多。它具有一个大而坚厚的壳,螺层三层,缝合线浅,壳顶钝;壳边缘有一列突起,末端有4~5个开口;壳外面深褐绿色,生长纹明显,壳内面银白色。杂色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它缝合线深,但顶部不明显;螺层中部至末端边缘有突起20余个,靠体螺层边缘具7~9个开口;壳内面银白色,具珍珠光泽。见图3-51、3-52。

图3-51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图3-52 杂色鲍

鲍喜栖息于水质清澈、水流通畅、海藻茂盛、水深一般1~20m的海区,营匍匐生活。鲍的足部吸附力很强,昼伏夜出,移动缓慢。鲍主要舔刮食褐藻,也食绿藻、红藻和硅藻。

2.光瓶螺(Pila polita)

光瓶螺隶属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它为淡水产种类。贝壳大型,壳高65mm,壳宽47mm。壳质厚,坚固,外形呈卵圆形。有7个螺层,略外凸,各螺层高度、宽度增长迅速。螺层部短,呈短圆锥形,体螺层极膨大,其高度约占壳高的5/6。缝合线明显、凹入。壳面光滑,有光泽,呈绿色或黄褐色。壳口大,呈半月形。厣大,长卵圆形,坚厚,周缘比中部薄,中央处凹入,外层具有一层角质层,深褐色,内层为石灰质,银黑色,有光泽。

光瓶螺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和云南的河口及西双版纳等地,以及东南亚及南亚等国。生活在静水水域——水田、池塘及缓流小溪内,以宽大的足部在水底或水草上爬行,当天气干旱,水干涸时,埋于淤泥中营两栖生活。见图3-53。

图3-53 光瓶螺(Pila polita) F5AGoCp//sQFuUpf96gRC3RHwKUjeB99XBUN0HbYTLCv6N/xhJ7fUbGA8dVgTF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