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球内部不同的圈层是因为物质的比重不同吗?

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的结构相当复杂,既不像皮球那样,外面一层皮,里面全是空气,又不像铅球那样,从里到外是个完全一样的实心球体。

人类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是借助于地震波认识到的。地震时,各种形式的波会从地心传出,经过相当长的传播距离,最终作用于地球表面。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研究,科学家们把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部分:地壳是地面以下几千米到70多千米的一层;地幔是从莫霍洛维契奇界面以下至2900千米深处的地核之上;地核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一部分。如果再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将每一圈层分成许多小的圈层。那么,地球的这些圈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根据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假设,地球是由炽热的星云凝结而成的。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么在地球处于熔融状态时,物质会因为比重不同而产生重沉轻浮,最重的都集中到地球中心去了,轻的都浮在上面,先冷却以后结成坚硬的地壳,所以地球一定是分成许多圈层的。

以上仅仅是科学家的推测,很长时间内谁也没有办法使这个学说得到证实。1909年莫霍洛维契奇根据研究地震波所得资料发现,地震波传到地下50千米处就会出现折射。地震波的传播并不是乱闯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在不同的物质中,不但速度不同,而且在从一种物质转向另一种物质时,一定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根据这个规律,莫霍洛维契奇得出结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与地壳下面物质的分界面。

从此以后,利用地震波来探索地球内部构造的工作不断深入下去,反复证明莫霍洛维契奇发现的这个分界面虽然在各地深度不同,但它是普遍存在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分界面叫作“莫霍洛维契奇界面”,简称“莫霍面”。界面埋深各地不同,大陆上的平均深度是30~40千米,其中在褶皱山系区域可达50~75千米,在岛弧地区为20~30千米,而在大洋地区只有5~10千米。

莫霍面的发现和确定,似乎使得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假设得到了确定,但是也有人不断提出新的假设。他们也认为,地球是由固体的宇宙尘埃聚集而成的,形成地球圈层的原因是物质的比重不同。但同时他们又指出,重的物质向地心聚集这一过程并未结束,直到现在仍然在进行当中,只不过目前地球内部的圈层已经基本形成,所以不像开始时那么活跃了。 dx323b2UGlgdeoqYvw+ZHpjqNkaEZ6fxNn6rUJLdA+azOwEFP7yvX6p1XEUrWH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