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阳正在缩小吗?

每天清晨,旭日东升;每天傍晚,夕阳西下。仿佛天天如此,年年相同。在人们的感觉中,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太阳也还是那个太阳。可是如果有人说,今天的太阳比昨天的要小一些,今年的太阳也比去年的小一些,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说法有些荒唐可笑呢?

可是,有的天文学家经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却证明了太阳确实正在缩小。1979年,美国天文学家艾迪对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长达117年的子午环太阳观测记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太阳的角直径每年大约减少1角秒,这相当于每年缩小8000米,每天缩小20米。如果按照这种推算,大约17万年以后,太阳就会从太空中消失。艾迪还指出,有人推算出1567年4月9日的日食应该是一次日全食,然而实际观测记录却表明是一次日环食。这说明了那时的太阳比现在大,以至于月亮实际上不能完全遮掩住日面,因而造成了日环食。

艾迪的这一结论是十分令人震惊的。如果确如其说,太阳的萎缩将会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

许多人怀疑艾迪结论的正确性。他们认为,太阳不可能长期以来都以这样的速率收缩变小。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太阳在它产生的早期应该比现在大得多,辐射也强得多。但是,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还不能够从地质、古生物和古气象等资料中得到相应的证据。同时,也有人分析了其他天文台的同类太阳观测资料,结论却是近二三百年来,太阳的直径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这两种观点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为了深入研究有关太阳大小的变化规律,需要有一种不同于子午环观测的测定太阳直径的独立方法。1973年,美国科学家邓纳姆曾提出,利用日全食或日环食的机会,在全食带或环食带两个边缘记录“倍利珠”出现或消失的时刻,这样就可以精确地推算出太阳的光学直径。“倍利珠”又叫“金刚钻戒”现象,它是日全食刚刚开始时或刚刚结束的那一瞬间,太阳边缘出现的一两个或两三个珍珠似的闪光,这是由于阳光穿过月面山谷的细小狭缝而造成的。首先发现这种现象的是英国天文学家倍利,因而被命名为“倍利珠”。后来,邓纳姆分析了1915年、1976年、1979年以及1983年的日食观测资料,发现太阳直径确实有缩小的趋势,平均每百年缩小0.1129千米,比艾迪提供的数据要小得多。1987年,中国天文学家万籁等人,利用当年9月23日发生在中国中部的日环食,再一次测出了太阳的直径每百年缩小330千米,或每年缩小3300米。

但也有人进一步提出疑问,利用日食机会确定太阳直径的工作只是在最近些年来才达到了较高的精度。而19世纪的资料,由于当时的观测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因素,是否可靠还不能做定论。因此,将19世纪的观测结果与今天的观测结果相比照,是不科学的。

究竟是1715年的资料有误,还是太阳确实正在缩小,人们正期待着天文学家给予正确的回答。 7w8atL/h2FSWr3xuHanx9U/tZBcknUv/FCQORgLE2Xtx4uCmNmMeYlUB7whP9Z0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