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彗星雨是由冥外行星造成的吗?

考古学家在对化石资料的分析中发现,地球上的物种曾经遭受过周期性的毁灭。对于这种大毁灭的原因,很多学科的专家们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见,而其中天文学家的意见最令人瞩目。他们认为,大量的彗星好像下雨一样周期性地洒落下来和撞击地球,由此造成了生物的普遍灭绝。

如果说确实存在着这种周期性的彗星雨,那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天文学家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虽然至今仍未统一意见,但提出了以下三种主要学说:

第一种是“太阳伴星说”。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戴维斯、马勒等。他们认为,太阳有一颗看不见的伴星,叫作“复仇女神”,它以2600万年的周期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当它周期性地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奥尔特云中的彗星核就会在它的扰动下纷纷脱离自己的运行轨道,其中有几十颗彗星可能与地球相撞。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太阳存在伴星的猜测至今也没有得到明确证实。

第二种是“冥外行星说”。这种学说认为,冥王星以外还有一颗行星绕着太阳公转,当它的轨道与奥尔特云相交时,许多较小的彗星就会在它的带动下飞向地球。和第一种说法一样,冥外行星存在与否至今得不到证实。而且有许多专家认为,即使存在冥外行星,它能否产生上述作用也很值得怀疑。

第三种是“太阳跳跃运动说”。这种学说认为,太阳在绕着银河系运行时,并不总是水平运动,而是像旋转木马那样时起时伏。当太阳穿过银河系平面天体最密集的区域时,奥尔特云中的彗星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飞向太阳系。

总的来说,第三种学说最为诱人。因为太阳系每隔3300万年左右就要穿越银道面一次,而根据很多学者的估计和推算,地球上生物灭绝的周期也在2600万~3300万年,这二者正好相近。此外,地球上陨击坑记录所显示出的周期,也差不多与此接近。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第三种学说有可能是正确的。 lLuSpJb2jPaOEZXOuFGpW+s2Opk7zDL7KkkhZ5vvl+N6pqhwuGQUQsy7oJ0fxp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