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阳系是怎样起源的?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从地球开始的,再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那么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呢?显然,如果能够弄清楚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就能揭开更多的宇宙奥秘。

起初,人们用“永恒说”来对此加以解释。这种说法认为,太阳系可能在无限久远的过去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太阳系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很显然,这种说法人们是很难接受的。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星云假说”。康德认为,太阳系的前身很可能是一团稀薄的气体云——星云。这团气体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开始逐渐收缩,越来越密集,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形状也就越来越扁。到了一定程度,最边缘的一圈就开始分离出去,凝聚成一颗行星;接着又分离出去一圈,又凝聚成一颗行星;最后剩下的气体云凝聚成一颗巨大的发光恒星,这就是太阳。

按照这种假说,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卫星大体上都应该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都朝着一个方向旋转,而太阳系恰恰正是这个样子,这说明“星云假说”有可能是正确的。

1795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站出来支持“星云假说”。他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大团弥漫的尘埃气体云形成的,这团原始星云起初是炽热的,但随着辐射而损失能量,温度就开始下降,引起星云的收缩,同时由于其他天体的引力扰动某些邻近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于是开始旋转。

拉普拉斯的学说和康德的学说大同小异,所以被人们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这个学说能够较好地解释太阳系结构上的一些特征,却解释不了太阳系所具有的巨大的角动量,更解释不了角动量在太阳系里分配极不合理的现象。于是,有人就对“星云假说”提出了疑问:星云怎么可能一边收缩(同时越转越快),一边将几乎所有的角动量都转移到分离出去的气体环(行星)呢?

另外,随着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深入,“星云假说”的缺陷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天文学家先是发现海王星的卫星——海卫一绕着海王星的旋转方向正好与海王星的自转方向相反,接着又发现火星的卫星——火卫一旋转一周的时间竟比火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快三倍。按照“星云假说”,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都应该朝着一个方向旋转,卫星的旋转速度不可能超过行星。

就在“星云假说”陷入窘境之时,1900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提出了“星子假说”,后来由英国摩耳顿加以发展。他认为,太阳系最开始时只有孤零零的一轮红日,后来在某个时候,又有一颗恒星朝着太阳运动过来。就在它们相互接近的过程中,彼此间产生了巨大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越来越大,使得这两颗恒星上都出现了强烈的潮汐作用,于是就从它们的表面拉出一股物质,它们彼此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座“桥”。当它们相掠而过时,这座“桥”被带着迅速地旋转,获得了巨大的角动量,而恒星本身的角动量却减少了。当这两颗恒星分开后,“桥”被拉断了,分成若干块,每一块逐渐凝聚成一颗具有一定角动量的行星。

1917年,英国天文学家金斯发展了“星子假说”。他认为,从两颗恒星拉出来的物质“桥”是雪茄烟形状的,两头细,中间粗,断开后最粗的部分就形成了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这两颗最大的行星,剩下的较细的部分则分别形成了土星以外、木星以内较小的行星。

“星子假说”把太阳系的起源归因于一次偶然的灾难事件,因此这类观点就被称为“灾变说”。比如,英国的里特和美国的罗素认为,太阳原来是一对双星中的一颗子星。在某个时候,从远方突然飞来一颗恒星,与太阳的伴星相撞。它们就像子弹一样朝着不同的方向弹去,同时拉出一长串物质。这一长串物质被太阳所俘获,发展成为太阳系中的各颗行星。

跟在“灾变说”后边出现的是“俘获说”。苏联的地球物理学家施密特认为,太阳周围原先有着大量带电的星际物质,逐渐冷却后,它们不再带电,就受太阳万有引力的吸引而落向太阳。它们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就会产生相互碰撞、摩擦而重新带电。在电的作用下,它们便停止下落,在太阳附近凝聚成行星和卫星。按照施密特的说法,太阳原先是“光棍一条”,当它在宇宙空间中运行时,突然钻进了某个星际云中,在里面俘获了一部分物质,它们就是日后形成行星和卫星的材料。

按照“灾变说”和“俘获说”,太阳的年龄必定要比别的行星大,甚至可以大上几十倍、几百倍,而根据各种测定,太阳的年龄与行星的年龄非常接近,这一下子就使“灾变说”和“俘获说”失去了魅力。更致命的是,这两种学说都把太阳系的起源建立在偶然性之上,而天文观测证明,宇宙间有许多类似于太阳系的天体系统,这就说明太阳系的形成不会是偶发事件的结果。

随着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的进展,特别是恒星演化理论的日趋成熟,古老的“星云假说”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据统计,现代“星云假说”竟达20多种。它们一致认为,形成太阳系的是银河系里一团密度较大的星云,它是由巨大的星际云瓦解而来的,一开始就在自转,并在自身引力下发生收缩,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阳,外部演化成星云盘,星云盘随后形成了行星。

现代“星云假说”既有观测资料,又有理论计算,能够比较详细地描述太阳系的起源过程,但它们彼此间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议。苏联的萨弗隆诺夫等人认为,星云盘的质量很小,其中的固态颗粒沉降并形成尘冰层,再瓦解成许多小团,各团收缩成星子,星子积聚成行星。还有人认为,星云甩出去的物质首先积聚成许多气体球,这些气体球每年慢慢收缩,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升高,由重元素构成的分散固体尘粒沉向中心,形成了行星胎。一些离太阳较近的气体,由于受到太阳热量的影响,气体部分的物质大多被赶跑了,它们最后就成了类地行星。

不管怎么说,现代“星云假说”对于太阳系的许多特征都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在它的面前也摆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根据现代“星云假说”,每颗恒星都应该有自己的行星系统,但据观测,在离太阳13光年范围内的22颗恒星中,至今只有3颗可能有自己的行星系统,比例是约1/10,这是为什么呢?

在宇宙航行中,宇航员发现在土星附近的某个区域,存在着一团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出10万倍的气体团。它在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宇航员还发现,在太阳附近有一个巨大的“磁泡”,随着太阳的活动而一张一合。这个发现提醒人们,在太阳系的起源问题上还不应该忽略磁力的作用。

总之,太阳系的起源之谜至今还不能说彻底地被揭开了,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加以研究。

科学小讲堂

角动量

角动量即动量矩,是描述物体转动状态的物理量。太阳系中太阳的自转,行星的自转和公转,卫星的自转和公转,都具有角动量。由于这些旋转的方向都是相同的,所以角动量是相加的,从而使整个太阳系具有了巨大的角动量。而在角动量的分配方面,太阳只占太阳系总角动量的2%,其他行星却占了98%。 P5CZGVpqQs3fbs2vabs9Sj7+0q+LEMXunZPrSS/pspl/zIT3Ofuo2xwsetQdI7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