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中医光学没用,要修和习

中医里有很多要通过修和习才能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修身、修心,把你变成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然后你才能理解书本上讲的东西。因为中医的很多东西不是靠指标,而是靠感觉。

【经文】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1. 方士就是沟通天地、沟通无形有形之人

在前面,我介绍了《汉书》还有它的几个作者,尤其是《七略》的作者刘向和刘歆父子。根据《汉书》的记载,我们知道《方技略》的主要负责人是侍医李柱国,后面讲《后汉书·郭玉传》的时候,我还会提到李柱国,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汉书·艺文志》把天下收集的书目分成七类,其中跟中医有关的一共有两类,一个是《术数略》,术数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里的“术数”,涉及天文、星象、历法、风水,在古代归到巫觋,包括占卜、预测,这叫《术数略》;另一个是《方技略》,偏于医生治病救人。

(1)什么是方士、方生

我们先破一下题,为什么叫“方技”?用圆规来测经度、纬度,行星的黄道、赤道,用尺子来丈量土地,这叫“天圆地方”。

从中华文明的传承来看,巫觋逐渐演变成了方生和方士,他们掌握的技能叫“方技”和“方术”。

为什么叫“方”呢?“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你总说天上的事,得到地上落实。天上预测人世,把形而上的东西落实到形而下。比如,把精神、情感等无形的东西落实到肉身去治疗,这都叫“方”。所以,“方”代表方位和方向,也代表测量。

以前我讲淳于意的时候,提到他反复说:“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讲的就是度量衡,圆、规、尺、矩,还有直线、平衡……所以,方士就是把天上的事、无形的事落实到地上,落实到有形的事的这么一个人。

偏于神鬼方面、偏于特异功能方面的人叫“方士” (两次打动秦始皇到海上求仙药的人,就是我们老徐家的人,叫徐福) ;偏于医生方面,偏于开方子、扎针、砭石、刮痧、艾灸、导引、按跷等,这种人叫“方生”,他们掌握了技术——方技。

(2)技和术有什么区别

技偏于单门,比如你就会刮痧,那你有一技之长;把它练到炉火纯青,就由技变成了艺;由艺而入道,就能体会到庖丁解牛的感觉。

多种技的综合运用,就形成了术。如果你打仗会开弓放箭、开枪、拼刺刀,这叫“技”;但综合起来在战场上应用就叫“术”——战术。

2. 懂得方、技,就掌握了让生命恢复生机的本事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经过刘向、刘歆父子和李柱国整理的有关中医药方面的书,一共有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古书都是竹简,一卷一 卷的)

看他对方技的描述: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 守也。”

“生生之具” 中的“生”,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名词是生命的意思。也就是说,方技这个东西,不仅给有生命的人治病,还包括各种含灵 (含灵就是生灵,陕西人管牲口不叫牲口,叫牲灵,所以叫“万物有灵”) 。人得天地之全气,所以是万物之灵。

人们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德指人性,天是道。所以,懂得方、懂得技的人,其实是掌握了让生命更加蓬勃发达、让生命恢复生机的本事的人,而且他掌握的技能涵盖面比较广—— “生生 之具”

王官之一守也。

王官是朝廷设置的一个特殊官职,历朝历代都设置了一个医官在履行这件事。首先他们要照顾君王、照顾王公大臣的健康,同时也担负着向天下传播的责任。

在《周礼》中,记载周朝的医生有四大分类——食医,专门负责君王饮食的调理,按季节、地域、君臣佐使的配伍,给君王设计营养食疗;疾医,专门治疗发病快、发病凶猛的病;疡医,治疗皮肤表面的病;兽医,专门给牲畜看病。这几类医生在《周礼》里分得清清楚楚,所以叫 “王官之一 守也”

3. 在太古和中世,良医也是良相

“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 诊以知政”

太古有岐伯、俞拊。

这两个人我们太熟悉了,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跟巴蜀联姻,娶了西陵峡西陵氏的女子嫘祖,嫘祖有个陪嫁的大臣,这个人就是岐伯。还有一种说法,甘肃庆阳当地出了这么一个人——岐伯,不光谈玄论道,还落实到各种治病救人的方法中。

俞跗我们很熟悉了,我在《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前传》中提到扁鹊想救虢国太子,在宫阙门口跟中庶子理论了半天,中庶子说:“你又不是俞跗。” (上古有个医家叫俞跗,他不用汤液疗理,不用针石,直接移精变气,把这个人的病移到动物、草木身上。人得病了,他可以“搦髓脑”“湔浣肠胃”,打开肚皮把肠子洗一遍又放回去,由此可知俞跗有多 厉害。)

站在汉朝的立场来说,黄帝所在的时代就是太古;站在黄帝的立场来说,伏羲、女娲所在的时代就是太古——基本上都是相隔两千年左右。

中世有扁鹊、秦和。

中世就是春秋战国的时候,与汉朝相隔的时间也就几百年,出了个扁鹊——《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前传》里多次提到扁鹊。还有一个人叫秦和,秦和是秦国的名医,史书上记载,秦国有两个名医,一个叫医缓,一个叫医和,连起来叫“缓和”,名字起得真好,他们都是黄帝学派的传承人。

延伸阅读 │ 古代称氏,就是称职业、称地域、称官职

古代称氏,就是称职业、称地域、称官职,所以叫“医”,至于他姓什么,不知道。秦和有名在哪里呢?根据历史记载,晋国的一位君王得了病,秦国派名医医和给他治疗,去了以后,医和就说:“您这是‘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意思是贪恋女色过重,导致身体出现了异常,给他讲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对晋侯的触动很大。

医和不仅指出了晋侯的病因,而且给他周围的大臣也提了建议:“你们作为大臣,不劝诫君侯胡作非为,将来国家要出问题的。”而且他也跟淳于意一样预测,“如果晋侯能听我的话,身体还能保持好十年;如果不听我的话,三年之后,不仅他的身体会垮,国家也会出现动乱”。

底下这些大臣就说:“你作为医生,怎么能管我们国家的事?”医和就说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比如,医生要把道家的东西运用在养生保健、治疗疾病方面,这和治理天下的道理是一样的。

其实,在医和那个时代,巫和医还不是分得很清楚,作为一个医生,他甚至还代表着神权的身份,相当于现在某些国家的宗教领袖。也就是说,他们的存在能让人敬天命、畏天道,不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

后面发生的故事,我在《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前传》中说过,扁鹊也曾经试图跟秦国的君主说这些事,最后却被人暗杀。看来,医生扮演的角色逐渐在萎缩。

其实,现在很多医生,已经变得像4S店的修车师傅一样,把人当机器在修理……

近世有哪些名医呢?后面说了这句话——先不说近世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盖论病以及国” ,他们开始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然后 “原诊以知政” ,通过诊断君王身体上出现的问题,继而探知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哪儿出了问题。

多说一句,以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病夫治国》。这本书是说当一个病态的人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以后,他会在病态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一种病态的心理。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你有什么病态心理无所谓。但对一个显赫人物来说,掌握国家军队的重器,如果制定了错误的决策,就会祸及千千万万的人。

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伦理、逻辑上来看,都希望是一个正常人治理国家。正常人的周围都是同气相求,他会聚集一批正常的人,这样,一个团队就偏于政治清明;而一个病态的人则会“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劝刘禅时就是这么说的,劝他跟谁接触,远离谁谁谁。

因此,太古和中世的名医,除了治疗身体,还要调节心理,不仅为良医,而且要以良相的身份议论国政。

4. 中医光学没用,有很多东西要通过修和习才能得到

“汉兴有仓公,今其技 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接下来说一下近世有哪些名医。

汉兴有仓公。

汉朝初年,汉文帝的时候出现了仓公淳于意。

今其技术晻昧。

什么是 “技术晻昧” ?第一,汉文帝多次下诏,向仓公淳于意询问他学了哪些书,是怎么学的。淳于意肯定会把他学的这些书都向朝廷捐一份。但学习中医有个最大的问题——光学没用,就是把那套书给了你,也不见得有用。为什么呢?

中医里有很多要通过修和习才能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修身、修心,把你变成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然后你才能理解书本上讲的东西。因为中医的很多东西不是靠指标,而是靠感觉。作为一个麻木迟钝,甚至有病态感觉的人,想理解中医很难。

第二是习,习就是见习、实习、练习,把你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来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一定要有老师的引导。技和术的东西,光看书没有用。

从汉兴到西汉末年的两百一十年里, “技术晻昧” ,这些技术都失传了,不明确了。

中国古代没有专利技术的保护,人们都把技术藏着掖着,不愿意传给别人,甚至不愿意示人,觉得自己传出去会惹灾祸。所以,西汉末年的李柱国在这里感叹了一句: “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 四种”

李柱国把有关中医方面的书分成了四类:第一类叫医经,医经是高大上的高屋建瓴,像中医的理论;第二类叫经方,具体讲本草和方剂的使用;第三类叫房中,讲性生活的保健,预防性生活不当造成的伤害,以及通过正确的、有度的性生活,达到一种养生、保健、通神的目的;第四类是修道成仙,就是神仙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道家协会主席陈撄宁想把道家的这些东西世俗化,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他提出了一个词——仙学 (修仙的学问) 。神和仙不一样,神是创造万物的、无形无象的存在;仙是人,他们通过修仙祛除疾病,尽其天年,甚至能有一些超然物外的神通,这叫仙学。

《方技略》大概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nbEs2Uc8OooxpRSe2WVyAW9B5C3Eh3cFv0jPMHZJkDuqtjAyZi59RQhEVDo6Wf7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