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难以克服的粗放

事实上,在咨询工作中,每次面对新客户,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过去三年,你们的人均销售收入和人均利润怎么样?”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反馈不尽如人意。说实话,大部分客户基本上不太关注这些指标,或者说没有做过相关的统计分析;有些客户零散地关注过这些数据,但是从来没有对它们给予重视。我们为此发起了一个关于人效的调研,包括我们客户在内的400多家企业参与了此次调研,结果如图1-2所示:58%的企业根本不关注人效;21%的企业定期开展人效分析,但是未将其作为企业经营目标或者考核指标;可喜的是,21%的企业定期开展人效分析,并将其作为企业经营目标进行考核。

图1-2 人效关注度调研

为什么衡量经营质量的“人效”指标没有得到企业的关注?随着研究和思考的深入,答案终于慢慢浮现,归根到底,这都是我们过去难以克服的粗放式发展所致,这不是企业基因的问题,而是发展模式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经济沐浴改革春风,很多中国企业享受着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依靠政策、关系、眼光乃至赌性迅速发展壮大。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强调规模指标,号召“大干快上”,GDP快速增长,我们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迅速提升。这种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深深地烙在中国企业身上,表现为企业追求规模,迅速扩张,忽视发展质量,忽略内部管理。这是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真相,似乎很残忍,却无比真实。

只追求销售额

在追求速度与规模的发展阶段,销售额当之无愧成为企业家首要关注的目标,以至于在我们的脑海中天然地形成“有了销售额就有了一切”的概念。所有企业都将销售额作为最重要的年度经营指标之一,但是我们很少见到将人效作为经营指标的企业。

不可否认的是,凡是顺利活下来的企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人效基本还是在波动中提升,甚至表现亮眼。然而,有多少企业是通过有意识地提升经营效率而获得成功的呢?实际上,肯定有很多企业已经因为经营效率低而死去了,尽管我们无法得知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企业。同时,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企业人效数据表现出众,是因为搭上了外部环境利好的顺风车,基本处于“靠天收”的自然生长状态,长远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只有有意识地关注人效,采取实际行动才能让企业的经营效率摆脱“靠天收”的状态,真正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主动采取措施提高效率才能发展得更快。水稻种植自古兴起于北方,种植技术最早是直接进行撒播,收成主要依靠“天时”,换句话说是“靠天收”。东汉时期《四民月令》中开始出现“别稻”,标志着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出现。农民首先在秋田中培育幼苗,再将之移栽至稻田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当其他作物还在农田内尚未成熟时,水稻的种子已经在秋田内发芽了;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秧苗的存活率,从而提升水稻的产量。可以说,早期的水稻种植技术基本等同于让水稻自然生长,产量无法突破且不稳定,而“别稻”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满足了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用粮需要,解决了人地矛盾。水稻种植技术的演变过程正如当前的企业人效管理,超过半数的企业人效管理也正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只看销售额”势必导向人效管理“靠天收”的状态。水稻种植技术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只怕我们在这条“只看销售额”的道路上还要走很久。

模糊的经营数据

我们在开展管理咨询项目时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当我们谈及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点时,企业家们总能脱口而出,一点不含糊。然而,当我们问及诸如“你目前所处的行业整体增长数据如何”等问题时,很多企业家便无法像谈及销售额那样侃侃而谈了。再进一步问,“你是否了解你的行业老大,你是否了解其经营状况”“你的公司历年人均销售额是多少,人均利润几何,三费占比如何,与标杆的差距在哪里”……热络的场面总在这个时候开始略显尴尬。

这种大致的、模糊的数据管理是中国企业粗放式经营的普遍特征。很多企业没有仔细地统计和分析行业数据、竞争对手数据,或者即使有统计也不关注,甚至连自己企业的数据也掌握得不全面。我们不禁想问企业家们:你们真的了解自己的企业吗?(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反倒成就了我们咨询行业。)说实话,我们并不会因为这种情况给我们创造了市场机会而窃喜,相反,我们的团队总会因此五味杂陈。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倾向于教我们从“道”的层面、策略的层面入手去处理事务,这可能也是企业家不那么精细地关注数据的文化根因。实际上,数据管理不应该被忽视,西方的方法论总是基于数据分析进行问题的归因,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老祖宗的哲学教会我们管理的基本逻辑,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精细化经营,有了大量数据分析的支撑,企业的人效管理水平必然会有所提升,经营质量的提升也能有迹可循。

粗放的管理方法

可喜的是,我们通过调研也发现,一部分企业似乎意识到了人效的重要性,在日常经营中将人效作为重要的经营指标。我们所服务的一个客户就是这样的情况。在该客户的一次年中经营分析会上,有这样一段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讨论”:

“人均利润是公司级的指标,我们每个月都有关注,经营计划部定期跟踪汇报,实际上都做了哪些工作?”总经理尤总以责问的语气问道。

“我们每个月的经营会议上都会回顾这个指标,看看每个月的变化,我们还带领各个部门把这个指标给分解下去了,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控制人员编制,生产部主要负责降低生产成本,研发部负责工艺的改善,大家各自有一个不同的指标,比如单位人工成本、人均效益等。”经营计划部张总介绍道。

“工作部署了,人员也安排了,工作量也增加了,那结果呢?”尤总若有所思地看向张总。

“我们年前的工作部署还是很周密的,但是这里面有很多矛盾点,新业务开展了还考不考虑人均利润?生产部的产能有限,是加人还是加设备?不加人的话,工作量太大,员工抱怨情绪又太重,怎么办?直接加人的话,人力资源部也不同意。而且这两年我们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流程越来越复杂,组织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管,现有的管理人员不太合适,对外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来,内部又没有人能顶得上来。我想,这不是经营计划部可以单一控制的,需要公司整体再来策划。”张总满脸郁闷地回答道。

尤总的责备、张总的委屈,全部在董事长李总意味深长的收尾中结束:“今年我们的人均利润指标表现不太好,我想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是我的责任,也是大家的责任。当然,我理解,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可能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笔者在现场目睹整个讨论过程,但没有给予任何建议。单从结果来看,企业在关注人效,也采取了一些动作,遗憾的是,结果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首先,人效管理的方法论从来不是点状分布,而是一个系统;其次,粗放式管理在作祟,这是过去中国经济发展重速度、轻质量的“后遗症”。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对过去的路径产生依赖,因此粗放式管理自然会有较大的惯性,导致企业很难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过去的管理方法。即使有好的指导思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容易大打折扣。归根结底,是企业的粗放式管理惯性造成了人效管理鲜有成效。笔者时常在想,想法与现实之间只怕也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uWluwt+uHdIaDSGqzeNsubxX17SxLo1+sHSs2MW4949HomPpi9+82NJSl3Iz+Z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