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作战》
孙子论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的关系

《孙子兵法》的第二篇是《作战》。在这一篇中,孙子进一步论述,并且深化了他的战争观和方法论,论述了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的关系,而且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国家战略”方针,以及“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等战争中的军事后勤原则。

下面,在具体讲解这一篇的内容之前,我还是首先解释这一篇的篇名,概述一下这一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篇名】

什么是“作战”?《说文解字》对“作”的解释是“作,起也”,对“起”的解释是“起,能立也”。民国时期的学者陈启天对“作”的解释是:“作,有兴起造作之意。” 而“战”,指的就是“战争”。所以,“作战”二字联用,就是“准备战争”“开始进行战争”的意思。

那么,什么又是“准备战争”“开始进行战争”呢?

原来,按照科学的战争理论分类,“战争”可以划分成“战争准备的活动”和“战争本身的活动”两大部分。所谓“战争准备的活动”,就是一个国家在战争暴力还没有发生之前,为了发动战争或者应付战争而征募兵员、装备军队、训练军队的活动,这些活动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克劳塞维茨把在和平时期一个国家怎样征募兵员、装备军队、训练军队等准备战争的方法,叫作“铸剑术” ;所谓“战争本身的活动”,就是在战争时期和战场上,统兵之将带领军队用暴力手段从事的“作战活动”,克劳塞维茨把统兵之将带领军队在战争时期和战场上怎样作战的方法,叫作“击剑术” 。而孙子在《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中所论述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和平时期一个国家“准备战争的活动”对于战争时期“战争本身的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其中所讲的主要内容,又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财政对于战争的制约关系。

具体地说,在《作战》篇中,孙子认为,一个贤明的国君和一个优秀的统兵之将,从一个国家的和平时期准备战争、开始进行战争时起,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作战问题;因为,军事作战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民生有紧密的联系,打仗,归根结底打的是金钱和国家的财政、物质经济资源之消耗,而如果长期地进行战争,过度地消耗金钱和国家的经济财政,必然会危及到军事上的战争胜负、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切身利益,所以,一个国家决不能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如果国家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战争搞得旷日持久,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综合国力耗尽,经济财政资源枯竭,百姓生活贫困,甚至社稷不保的严重后果。

正是在揭示了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四者之利害关系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孙子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国家战略”方针,以及为了节省国家经济财政开支而“因粮于敌”等军事后勤原则。所以,应该说孙子在《作战》篇中所论述的内容,是对他在《孙子兵法》第一篇中论述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作的深化和补充。《作战》篇和《计》篇一样,孙子也是主要讲给国君听的,是国君带领文武百官在进行“庙算”、制定“国家战略”计划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些重要问题。

《作战》篇内共有七段话,一段一层意思,以下分七个小专题加以述评。

一、孙子论战争与国家经济的关系——打仗打的实际上是金钱和物质经济资源的消耗

【原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 驰车千驷 革车千乘 带甲 十万 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 宾客 之用 胶漆之材 车甲之奉 日费千金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解】 ①驰车千驷:一千辆四匹马拉的轻便、快速的战车。②革车千乘:一千辆运送作战物资的车辆。③带甲:穿戴好军装的军人。④宾客:与外国打交道的本国使节(即间谍)。⑤胶漆之材:维修作战器材、器械的物资。

【述评】 以上这段话的意思是,孙子说:要想准备战争,开始进行战争,需要一千辆四匹马拉的轻便、快速战车,需要一千辆运载军备、粮秣的辎重车辆,需要由十万个穿戴好军装、武装好的军人组成的军队,供给军队吃的粮食要从千里之外运到战场上;这样一来,一个国家在战争时期的金钱物资消耗、国内外的开销、外交使节往来的开支、作战器械的费用、修理武器和车辆的花销,每一天都要达到一千金之巨,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开始投入战争。

——在《作战》篇的第一段话中,孙子讲的就是战争和经济财政的关系,就是打仗打的实际上是金钱和物质经济资源的消耗。当然,在中国古代社会,在春秋时期,每打一场战争不一定总是像孙子所说的那样,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但是,一场战争要是真的打起来,长期地进行下去,金钱和国家物质资源的消耗毕竟是相当惊人的!与孙子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管子在《管子·参患》篇中就说过:“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墨子在《墨子·七患》中也说过:“食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孙子、管子、墨子说的都是战争与国家经济的关系,是打仗打的实际上是国家财政、物质经济资源消耗的大道理。

在《作战》篇的第一段话中,孙子讲的不仅是战争与国家经济财政的关系,而且,还是“战争准备的活动”对“战争本身的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如果一个国家在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搞得好,兵员充足、武器装备先进、军队训练有素,一旦发生战争,显然,就容易打败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搞得不好,兵员不足、武器装备落后、军事训练差的军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经济前提。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

孙子早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能认识到打仗归根结底打的是金钱,是物质经济资源的消耗,认识到和平时期“战争准备的活动”对战争时期“战争本身的活动”有制约作用,认识到国民经济搞得好坏,对战场上军队的胜负能够起到基础作用,这是很深刻的思想,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国台湾《孙子兵法》的研究者钮先钟先生对孙子的有关论述评价很高,他说:“孙子可能是全世界上第一位注意到战争与经济有密切关系存在的思想家。”

二、孙子论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不可以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

【原文】 其用战也胜 久则钝兵挫锐 攻城则力屈 久暴师则国力不足 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 则诸侯乘其弊 而起 虽有智者 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 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 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 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解】 ①钝兵挫锐:指军队疲惫,锐兵被挫伤。②力屈:指军力被耗尽。③殚货:国家的经济财政枯竭。④弊:发生危机。⑤拙速:不灵巧而迅速。

【述评】 在《作战》篇的第一段话中,孙子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论述战争与国家经济财政的关系,是告诉国君,打仗打的是金钱、物质经济资源的消耗;而在《作战》篇的第二段话中,他同样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告诉国君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战争不仅与国家的经济财政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国家政治也有密切的联系;其二,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不断地打仗,在经济上就会导致国力不足,进而在军事上就会引起军事实力不足,在战场上受到挫折,发生政治危机;其三,所以,一个国家不可以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打仗有利也有弊,不能只看其利,不看其弊。

孙子在论述上述三个问题时,使用的是中国古代朴素的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步步深入,有很强的说服力。他是这样进行逻辑推理的:第一,(既然打仗打的是金钱、国家物质经济资源的消耗,一个国家就不可以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因为)打仗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如果国家长期地陷入战争、打仗,物质经济资源不断地消耗下去,就会影响到军队的军事实力、挫伤军队的锐气,在“攻城”的暴力战斗中把战斗力耗尽。第二,既然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会导致国力不足,在军事上受到挫折,那么,周围的其他国家就会利用我国出现的经济、军事危机,纷纷起而对我国发起进攻,到了那时,我国即使有再高明睿智的贤君良将,也难以挽救国家陷入的政治危机了。第三,所以,我孙子只听说过用不灵巧而迅速的作战手段和方法,取得战争胜利的,没有见过总是用耍花样子的方法能够长期把仗打下去的。那种长期地打仗而又对国家有利的事,是从来没有过的。因此,不完全了解战争对国家有害的人,也就不可能完全了解战争对国家有利。

——在中国古代社会,孙子不但能够发现战争与国家经济财政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能够发现战争与国家政治也有密切的联系,他的这种经济、政治、军事三者息息相关,能够发生相互影响的论述,包含有构成一个国家中的种种战略要素有关联性、整体性的辩证思维,也包含有朴素的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的上层建筑和军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猜测,是非常可贵,值得我们肯定,继续进行研究的。

此外,孙子作出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的著名论断,应当说也是基本正确的。我国有《孙子兵法》的研究者把孙子说的这句话,理解成孙子只是主张在军事上打“速决战”而反对打“持久战”,我认为这样理解孙子的话,并不符合孙子的本意。因为孙子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论述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军事三者之间关系问题的,也是站在“国家战略”的立场上,提出“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个论断的,换句话说,孙子在提出“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个论断时,讲的是“国家战略”而不是“军事战略”,更不是“作战战略”问题,我们不应当只是用单纯的“军事”观点,更不应当用单纯的“作战”观点主观、片面地理解孙子的“国家战略”理论。

三、国君和统兵之将必须掌握的军事后勤原则

【原文】 善用兵者 役不再籍 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 因粮于敌 故军食可足也

【注解】 ①籍:征集兵员和让老百姓服劳役。②载:运送,运输。

【述评】 孙子认为,既然战争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打仗打的实际上是金钱、物质经济资源的消耗,那么,指导战争的国君和统兵之将,不但要注意国家不能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以免使得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军事危机、政治危机,而且,还要注意在战争开始以后,必须要掌握这样几个军事后勤原则:一是从老百姓那里征募兵员、服劳役的活动,只能搞一次,而不能搞两次;二是供给前方军队使用的粮食运输活动也只能搞两次,而不能搞三次;三是战争中的物质资源需要,主要靠本国供给,但粮草的日常消耗,还要设法在敌国就地解决而不能全部依靠本国国内,只有这样处理,军队的后勤物资供应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显然,孙子在这里提出的三条军事后勤原则,都和国家经济有关,其精神实质,都是在进行战争时,要设法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这些军事后勤原则,既是国君带领文武百官在进行“庙算”、制定战争计划时要掌握的“国家战略”原则,也是统兵之将在实施、贯彻战争计划时,要在战争中注意遵循的“军事战略”原则,这些军事后勤原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作战战略”范畴。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孙子在论述“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军事后勤原则时,所说的大前提是“善用兵者”,所以,孙子在这里所说的“善用兵者”中的“兵”字,指的就不只是战争时期、战场上的“作战活动”,而是包括“战争准备的活动”和“战争本身的活动”的一个“广义的战争”即“大战争”;而他所说的“善用兵”,不是仅仅指战争时期、战场上的“作战方法”即“狭义的战争艺术”,而是一种包括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两个时期在内的“广义的战争艺术”即“大战略”。

四、孙子论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四者之间的关系——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下去,还会造成“百姓贫”和“国之贫”的严重后果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 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 贵卖则百姓财竭 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 财殚 中原 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 十去其七 公家之费 破车罢马 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 丘牛大车 十去其六

【注解】 ①丘役:赋税徭役。②中原:国内。③破车罢马:战车被损坏,战马疲劳生病。④甲胄矢弩:护身的铠甲,头盔,箭,发箭的弓。⑤戟楯蔽橹:指古代各种进攻和防御的兵器。⑥丘牛大车:指辎重车辆。

【述评】 孙子认为,战争不仅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还与民众的生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紧密的联系,他实际上认为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这四者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他的结论是:如果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下去,必然会造成民生凋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陷入困境,进而引起国家的经济财政发生危机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在论述战争与经济、政治、民生四者之间的关系时,孙子使用的也是中国古代朴素的逻辑推理,推理步步深入,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作战》篇的第四段话中,他是这样进行逻辑推论的:

首先,长期地进行战争之所以会使一个国家陷于经济财政贫困的局面,远道运输前方战斗部队所需要的物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远道运输这些物资,要征集众多的老百姓参与,这些老百姓都脱离了正常的生产劳动),所以,必然会导致老百姓的生活陷于贫困。其次,再加上靠近军队活动的地区物价飞涨,使得民众的财富枯竭,可是老百姓的财富越枯竭,国家为了把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却反而不得不加紧向民众增加赋税和增加徭役(如此,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国家的财政就会越来越吃紧,军队的战斗力就会越来越疲弱,国库就会变得空虚,国内家家户户也会变得空虚。在战争中,全国百姓的财富会损失十分之七,国家的财富,由于要解决战车的损坏、兵器装备战具的损耗、辎重车辆的损坏等问题,也要损失十分之六。

——不但能够把战争与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而且,能够把战争与民生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国家的经济财政状况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况息息相关,民众的经济贫富乃是国家经济贫富的基础,也就是把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四者看作是一个彼此紧密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通过综合分析来论说战争不可以持久进行下去的理由,这是孙子战争和战略理论的一个耀眼的亮点,是西方战争和战略理论中所缺乏的内容。

五、统兵之将在战争中必须掌握好的军事后勤原则和军事奖励政策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 当吾二十钟 一石 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 怒也 取敌之利者 故车战 得车十乘已上 赏其先得者 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 善养之 是谓胜敌而益强

【注解】 ①钟:古代的容量单位,一钟是六十四斗。② 杆:喂战马和牛吃的饲料。③货:用财货奖励将士。④卒:敌军那方面被俘虏过来的士卒。

【述评】 孙子认为,既然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有相互紧密关联的利害关系,那么,在战争发生以前,在国君带领文武百官制定战争计划时,不仅要注意不能让战争长期地进行下去,以免让国家陷入经济、军事和政治危机,而且,在战争发生以后,带领军队在战争时期和战场上作战的统兵之将,也要注意掌握好有利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的军事后勤原则和奖励政策。在《作战》篇的第五段话中,孙子便告诫统兵之将:

在战争时期,一定要尽量从敌人那里攫取本国军队所需要的粮食,从敌人那里攫取粮食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来粮食二十钟,会大大地节省本国运输粮食的成本;从敌人那里获得供给战马和牛食用的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来的饲料二十石。(除了要贯彻这样的军事后勤原则以外,还要实行这样的军事奖励政策)一方面要激发起我军将士对敌人的仇恨,督促他们在战场上勇敢杀敌,另一方面,又要奖励那些攫取敌军物资装备的军人。凡是在车战中能够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人,就要奖赏那个抢先获得者,然后,注意更换车上的战旗(就是把敌车上的战旗,更换成我军的战旗),把更换了战旗的车辆和我军原有的车辆混合编组,为我军使用,还要好好地对待、使用俘虏,以充实我军的实力。只有贯彻、实施好这样的后勤原则和奖励政策,才能叫作战胜敌人又壮大发展自己。

——从孙子在《作战》篇第五段话中论述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 他并不是从单纯的军事作战角度看待战争问题的 而是从战争与国家经济 政治 民生有紧密的关联之处 亦即从 国家战略 的全局高度看待战争 的——他之所以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是因为如果在战争中贯彻、实施这样的军事后勤原则,能够大大地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和老百姓的负担;他之所以说“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也是因为在战争中如果贯彻、实施这样的军事奖励政策,可以节省武装自己一方军队的经济成本,对国家和民众有利。至于“车杂而乘之,卒善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实际上,也就是自《孙子兵法》产生两千多年后,中国革命军队里常常说的“化敌为我”和“以战养战”的一系列对敌斗争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都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兵家和兵学的优良传统,在西方战争和战略发展史上,很少见有这样的理论和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在《作战》篇的第五段话中,孙子还把能够贯彻、实施“务食于敌”原则的统兵之将,称为“智将”,而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智将”这种称呼只在《作战》篇中出现过一次。那么,什么叫作“智将”呢?

据我的理解,孙子虽然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里,在论述构成战争的五大战略要素即“道”“天”“地”“将”“法”时,认为“将”必须具备有“智”“信”“仁”“勇”“严”所谓“五德”,但是,孙子在《作战》篇第五段话中所说的“智将”,绝不是说统兵之将必须要有“智慧”的意思,而是说,统兵之将必须有“大智慧”,即必须有“政治”头脑,要了解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孙子实际上认为,只有了解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有紧密联系的统兵之将,才能够在战争中比较自觉地贯彻、实施那些有利于国家、民众的后勤原则和奖励政策。换言之,孙子是把具有“国家战略”眼光、有“政治”头脑的将领,叫作“智将”,“智将”是孙子对有“政治”头脑的统兵之将的一种美称。

六、孙子论“兵贵胜,不贵久”的“国家战略方针”

【原文】 故兵贵胜 不贵久

【述评】 这是孙子在《作战》篇中所作出的第一个重要结论,也是他提出的一条“国家战略”方针。

“贵”在中国古代社会是表示“价值”的概念。孙子认为战争贵在赢得胜利,而不贵在进行得长久,也就是认为战争的方法,必须为赢得打仗的胜利目的服务;如果战争打得旷日持久,必然会影响打仗的胜利目的的初衷,失掉打仗的价值。这是他在《作战》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他在总结中国古代战争的丰富经验教训以后,所得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战略结论。在制定战争计划和实施战争时能否贯彻这条“国家战略”方针,涉及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民生各个领域,涉及一个国家的生死命运。

孙子在《作战》篇中提出的“兵贵胜,不贵久”还包含有更深刻的“国家战略”内容,即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对一个国家既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而且,已经认识到了国家经济作为战争的“手段”在战争中具有基础作用;战争假如旷日持久地进行下去,必然会伤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这样的战争就只有害而没有利可图,失去了打仗的价值。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兵贵胜,不贵久”的“国家战略”方针,是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在《孙子兵法》产生两千多年后,即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当时的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世界大国创造的经济财富投入军事领域过少,会危害国家的安全,而投入军事领域过多,又会造成经济下滑,同样会危及国家安全之各国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们的困惑,美国当代战略学家保罗·肯尼迪发表了著名的《大国的兴衰》。他考察了世界近现代500年来众多国家领导人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以及大国兴衰的原因、普遍规律。保罗·肯尼迪认为,近500年来曾经成为世界大国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苏联和美国之兴衰的原因和规律是:一方面,大国之兴,兴于这些国家领导人所制定和实施的“国家战略”之正确,兴于这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组织形式的有益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强盛。正是这些强大的实力,决定了这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领先大国的地位。但另一方面,正当这些国家居于领先大国的地位以后,这些大国的领导人又往往把国家的经济财富“过度”投入军事领域,寻求对外扩张,长期地打仗,于是必然又会使得经济财富发生短缺,综合国力下降,随之,整个国家地位下降而沦为一个弱国,甚至小国。所以,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兴衰的关键在于“国家战略”的好坏,在于国家创造的经济财富能否“适度”地投入军事领域。总之,要想避免国家衰落,就必须避免过度地进行对外扩张、长期地打仗。

实际上 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在 孙子兵法 作战 篇里 早已阐述过与保罗 · 肯尼迪相类似的战略思想 。孙子在《作战》篇中的辩证思维很鲜明:一方面,他强调一个国家在准备战争,开始进行战争时,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财政实力,没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就无法发动或应付战争,就不可能赢得胜利;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战争中必须注意节省使用经济财政开支,掌握好有利于国家的军事后勤原则和奖励政策,特别是注意不要把战争搞得旷日持久,否则,一个国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军事危机、民生危机甚至政治危机,后果将不堪设想。

七、“知兵之将”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原文】 故知兵之将 生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解】 ①司命: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星名,这里是指掌握命运的主人。

【述评】 这是孙子在《作战》篇中作出的第二个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在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一般的统兵之将,而是“知兵之将”,“知兵之将”在《孙子兵法》中也只是在《作战》篇里出现过一次。那么,什么叫作“知兵之将”呢?孙子决不会无缘无故地在“将”之前再加上“知兵”二字。

据我的理解,所谓“知兵之将”,也就是孙子在《作战》篇第五段话里所说的“智将”,即有“政治”头脑,有“大智慧”,懂得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有联系,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统兵之将。这种统兵之将既熟悉军事,会打胜仗,又知道为什么要掌握好有利于节约国家经济开支的军事后勤原则,能够在战争中自觉地贯彻、实施“务食于敌”和“卒善养之”的政策。孙子认为,只有这样的统兵之将,即既有“国家战略”、“政治”头脑,又能打胜仗的统兵之将,才能够成为掌握国家的安危和民众命运的主人。

还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在这段话中所说的“知兵”中的“兵”字,也不是一个小概念、小范畴,而是一个大概念、大范畴;在这里,“兵”不仅包括有“军事”“军队”“战争”“作战”“作战艺术”等含义,更包括有国家经济、政治、外交等内容或成分的“大战争”“大战略”的含义。

【《作战》篇内容提要】

综上所述,孙子在《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中,先后论述了七个方面问题:①打仗打的是金钱和物质资源消耗,即战争与国家经济的关系;②一个国家不可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即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三者之间的关系;③国君和统兵之将必须掌握的军事后勤原则;④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下去,会造成“百姓贫”和“国之贫”的后果,即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四者之间的关系;⑤统兵之将在战争中必须掌握好的军事后勤原则和军事奖励政策;⑥“兵贵胜,不贵久”的“国家战略”方针;⑦“知兵之将”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我认为,孙子在《作战》篇论述的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关系的内容,也应当属于他的战争观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在孙子的战争观里,除了他自己所说的构成战争的“道”“天”“地”“将”“法”这五大战略要素之外,“经济”“政治”“民生”也是构成战争的重要战略要素,只不过孙子没有把这些重要的战略要素放在同一篇中讲罢了。也正因为如此,应该说,孙子在《作战》篇中讲的内容,乃是对《孙子兵法》第一篇《计》中所论述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的深化和补充。

可以用下面的话,来概括《作战》篇的主要内容:

“本篇同样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论述了战争对一个国家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论述了如果战争打得旷日持久,必将导致国家财政枯竭、军事实力耗尽,百姓生活贫困,进而危及国家政治的严重后果。在揭示了国家经济、政治、军事、民生四者关系的基础上,孙子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国家战略’方针,以及‘因粮于敌’等军事后勤原则和奖励政策,强调了‘知兵之将’在国家和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本篇内容是对《计》篇所论述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的深化和补充。孙子提出的‘兵贵胜,不贵久’实际上是一条‘国家战略’方针,包含有战争的手段和方法必须服从胜利目的的思想,具有中国传统兵学的特色。” zXoHZL6ihUrW+iNkW2iZvNPWVl1/MjhSWcyPJCK+C50Ajr9m2qCQYWWHU56a8I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