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孙子兵法》前四篇
——国家战略:国君的“大战争”指导艺术

在具体讲解《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之前,有必要首先向读者介绍一下《孙子兵法》全书的叙述方法和理论体系。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共由十三篇内容组成。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经在《孙子后序》中说,《孙子兵法》十三篇在内容安排上“甚有次序”。 那么,这十三篇在内容安排上有怎样的一种次序,亦即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呢?

总的来说,孙子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所讲的都是战争观和方法论,也就是他对战争和指导战争问题的全部看法和观点,可是,因为战争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非常复杂的事物和人的实践活动,是由许多要素、部分和环节组成的整体;人类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方法,即“战略”“战术”也是多种多样、有层次的,涉及国家领导人(古代的国君)、统兵之将、各级指挥官和士兵们等不同的战争主体,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有造诣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学家在论述战争和指导战争的方法时,都很讲究叙述方法和逻辑次序。西方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的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引言”中,就首先这样地论述他的叙述方法和逻辑次序:

“我们想首先研究战争的各个要素,其次研究它的各个部分或环节,最后就其内在联系研究整体,也就是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

马克思曾经把这种“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方法,叫作“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而孙子在 孙子兵法 中使用的方法 其实也是 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 方法 也就是 从抽象到具体 的方法 ;可是,虽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使用的都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但是,两个人又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与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首先研究战争的各个要素,其次研究它的各个部分或环节,最后就其内在联系研究整体”的 逻辑起点 恰恰相反, 孙子在 孙子兵法 却分明是首先研究战争的 整体 ”, 然后 再研究构成战争的各个 要素 ”“ 部分 环节 ”——这一点根本的不同,从《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的篇章逻辑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战争论》的第一篇是《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是《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是《战略概论》,以下依次是第四篇《战斗》,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草稿)》,第八篇即最后一篇才是《战争计划(草稿)》;然而,《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第一篇就是《计》,讲的就是与制定战争计划有关的战争全局性、整体性问题,就是一国之君带领文武百官进行所谓“庙算”的大问题,即“国家战略”的高层次的战争和战略问题,然后,孙子在《孙子兵法》以后的其余十二篇里,才陆陆续续地讲“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以及“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才讲构成战争的各个要素、部分或环节。

如果更具体地说,孙子在《孙子兵法》的十三篇中,大体上是按照从“大”到“小”、从“高”到“低”,也就是从战争的“全局”到“局部”,从一国之君怎样带领文武百官们谋划战争、制定战争计划,即从战争全局上、整体上指导战争,之后到统兵之将在战争时期和战场上怎样指导战争,之后再到将士们在战场上怎样作战这样的一种先后逻辑次序,论述他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的。换句话说,《 孙子兵法 论述战争观和方法论的逻辑顺序 乃是从 国家战略 军事战略 ”, 再到 战术 ”;其中,“国家战略”即“国君的‘大战争’指导艺术”问题,是孙子在《孙子兵法》的前四篇《计》《作战》《谋攻》《形》中论述的;“军事战略”即“统兵之将的作战指导艺术”问题,是孙子在《孙子兵法》的中间四篇《势》《虚实》《军争》《九变》中论述的;而孙子在《孙子兵法》的后五篇《行军》《地形》《九变》《火攻》《用间》中所论述的,则是“战术专题:行军、驻军、治军、作战和侦察敌情的方法”。这也就是说:《 孙子兵法 这部中国古代著名兵书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 实际上是由 :① 前四篇 国家战略 国君的 大战争 指导艺术 ”,② 中四篇 军事战略 统兵之将的作战指导艺术 ”,③ 后五篇 战术专题 行军 驻军 治军 作战和侦察敌情的方法 这样的三大部分组成的 ,亦即《孙子兵法》的全部内容,有一个从战争和战略的“整体”到“部分”,再到“要素”的逻辑顺序。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孙子在《孙子兵法》中使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也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而《孙子兵法》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又是具有“整体性”“联系性”“模糊性”“多义性”等特点的“大范畴”“大概念”,所以,像“兵”“战”“形”“势”等这些概念和范畴,在《孙子兵法》的前几篇刚刚出现的时候,它们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抽象、内容贫乏的,但是,这些概念和范畴越是到了《孙子兵法》的后几篇,其内容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丰富。 因此 读者在研读 孙子兵法 的过程中 切记不可以抓住孙子在 孙子兵法 中的某一篇对其中某一个概念或范畴所作的论述 就误以为是他对这个概念或范畴的全部看法 ;换言之,我们只有研读完了全部《孙子兵法》,了解了孙子在《孙子兵法》各篇中对“兵”“战”“形”“势”等这些概念和范畴的全部论述,才能够掌握住这些概念和范畴的全部外延和内涵,进而对这些概念和范畴的内容及其间的真实关系融会贯通,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了解孙子战争观和方法论的精神实质,以及《孙子兵法》的全部战争和战略理论的真相。

在本书的第一章,我就开始按照《孙子兵法》原有的叙述方法和逻辑次序,逐篇逐段地论述《孙子兵法》前四篇的内容,也就是向读者介绍孙子所论述的“国家战略:国君的‘大战争’指导艺术”——但是在介绍、论述《孙子兵法》前四篇的内容之前,我还想首先强调以下三点,请读者务必注意:

第一,《孙子兵法》前四篇是《孙子兵法》全书里非常重要的内容。

《孙子兵法》的前四篇包括《计》《作战》《谋攻》《形》。这四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非常重要、也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研读的内容。因为研读完全部《孙子兵法》我们可以发现,在孙子看来,战争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军事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整个国家的事情;战争并不仅是从事军事活动的将帅和士兵们的事情,还是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古代的国君)在内的一个国家最高行政当局所从事的日常行政工作的一部分;战争也不仅是发生在战争时期和战场上的军事活动,“战争”从和平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孙子的心目中,所谓“战争”既包括和平时期,又包括战争时期,既囊括战场之内的军事活动,又囊括战场之外的所有非军事和军事的社会活动。总之,孙子在《孙子兵法》所说的“战争”,并不是仅仅发生在战争时期、战场上的那种暴力的、流血的“狭义的战争”,而是一种包括战争时期、战场上的那种暴力的、流血的“狭义的战争”在内,以及国家的和平时期其他种种非军事和军事活动也在内的“广义的战争”。孙子在《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里,便把这种“广义的战争”非常明确地叫作“全争”,并且明确地主张对付敌国必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他认为战争从和平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付敌国必须要综合地使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等等各种手段,既包括和平时期的非暴力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手段,又要包括战争时期“伐兵”“攻城”的军事、暴力手段。孙子在《谋攻》篇中说得很清楚,他说:“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样一来,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战争”的概念就很大了!这种“战争”既包括和平时期,又包括战争时期;既包括和平时期对敌国采取的“伐谋”“伐交”“伐兵”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非暴力的手段和种种活动,又包括战争时期所采取的“伐兵”“攻城”等军事暴力的手段和种种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孙子在 孙子兵法 中所说的 战争 ”, 也就是他所说的 全争 ”, 实际上也就是两千多年后 近现代西方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和利德尔 · 哈特在 战争论 战略论 中所说的 大战争 ”; 孙子在 孙子兵法 中所说的 谋攻之法 ”, 实际上也就是两千多年后 利德尔 · 哈特在 战略论 中所说的 大战略 ”。

也正因为孙子认为战争是“全争”,是个“大战争”,这种“大战争”既包括和平时期,又包括战争时期;既包括战场之外,又包括战场之内;既要使用“伐谋”“伐交”等非军事暴力的手段,又要使用“伐兵”“攻城”等军事暴力的手段,要从事“全争”即“大战争”。所以,他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中所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就是说,战争是一种国家行为,战争本质上是国家的大事,战争首先是一国之君、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事情。如果用我们今天的准确的战略科学语言来表达,那就是:一国之君即国家领导人所操持的“国家战略”,才是指导战争的“全局”,而统兵之将所操作的“军事战略”,只不过是指导战争的“局部”,考虑战争问题,首先必须从“国家战略”这个最大的“全局”着眼、着手,然后,才能在“国家战略”这个“全局”的指导下,再考虑“军事战略”和“战术”这些战争中的低层次的局部性问题。

论述战争和战略问题时,能够站在国家整体的立场上,首先从战争的“全局”开始、从指导战争的最高战略层次“国家战略”开始,从国君的“大战争”指导艺术开始,而不是从战争的“局部”,从构成战争的某一个要素、部分或者环节开始,这正是孙子战争和战略理论的最大特点!

自从人类社会在近现代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界、战略界和军事界人士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战争的胜负,首先并且主要地取决于国家领导人所制定和操持的“国家战略”的正确与否,其次,战争的胜败才取决于“军事战略”“作战战略”“战术”的好坏,即取决于统兵之将指导战争艺术的高低,以及将士们在战争时期和战场上的作战努力。

这是因为,战争和战略的“全局”总是制约着它的各个“局部”,“局部”总要受到“全局”的制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句话也适用于战争和战略问题,适用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关系。而孙子在《孙子兵法》前四篇所论述的,主要是“国家战略”方面的内容,是国君的“大战争指导艺术”,因此,《孙子兵法》前四篇的内容非常重要、值得我们特别注意,是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仔细研究的。

第二,《孙子兵法》前四篇所论述的“国家战略”内容相当丰富、系统而且深刻。

必须注意,关于战争的“全局”决定“局部”,关于“国家战略”制约“军事战略”和“战术”,关于“国家战略”对于指导战争来说特别重要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孙子兵法》所独有的思想,而是中国古代兵学家们和中国传统兵学共同具有的优良传统思想,例如, 中国古代另一部兵学名著 尉缭子 就这样说过 :“ 兵胜于朝廷 ”,“ 智在于治大 。《孙子兵法》前四篇所讲的,就是和《尉缭子》讲的同样的道理。但是,《孙子兵法》在讲“国家战略:

国君的‘大战争’指导艺术”时,比《尉缭子》等兵书讲的内容更丰富、更系统,也更深刻,颇开人心智,振聋发聩。三国时期的曹操曾经称赞“孙子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孙子略解》),诸葛亮也曾经说“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远”(《便宜十六策》),曹操和诸葛亮所肯定的,也正是孙子在《孙子兵法》前四篇里阐述的内容。

第三,《孙子兵法》前四篇在内容上贯穿有一种内在联系。

任何作者在著述一部书时,都要考虑好接受这部书的对象即读者是谁,两千五百年前的孙子也是这样。孙子在著述《孙子兵法》十三篇时,最初是献给春秋末期不大了解战争和战略的吴王阖闾看的,所论述的对象首先是国君,《孙子兵法》前四篇所论述的“国家战略:国君的‘大战争’指导艺术”,也是一国之君首先应该了解掌握的兵法内容。那么《孙子兵法》前四篇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

第一篇《计》,孙子讲的主要是“什么是战争?”,战争大体上是由哪些要素、部分或环节组成的,国君和统兵之将在战争中是什么关系,等等。孙子在这一篇中重点论述的是:为了掌握主动权、赢得战争胜利,国君必须首先从敌我两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好战争计划。

第二篇《作战》,孙子主要是讲准备战争和开始进行战争的问题,讲的是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的关系;他认为战争对国家可能有利,但也可能有弊,一个国家决不能长期地处于战争状态。

第三篇《谋攻》,孙子主要是讲对敌“进攻”的问题,可是,我们要注意,孙子在《谋攻》中所说的“进攻”,不仅仅是那种在战争时期和战场上发生的军事暴力的进攻,而是包括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在内的、非军事暴力手段和暴力手段在内的一种“大进攻”。孙子便把这种“大进攻”叫作“全争”。孙子认为,指导这种“全争”的人,当然是一国之君,即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第四篇《形》,在这一篇里,孙子实际上论述的是“防御”和“进攻”这两种战争特有的运动形式,讲的是“积极防御”,特别是讲在和平时期发展和壮大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和平时期发展、壮大了国家实力,才能在战争时期具有比敌国军队更强大的军事作战实力,统兵之将因而才能在战场上战胜敌军。而要想在和平时期发展、壮大本国的实力,孙子认为只能从政治上着手进行,采取“修道而保法”的政治革新手段。

当然,在《孙子兵法》的前四篇中,孙子除了论述以上所说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外,还论述了其他一些也很重要的问题,例如“兵者,诡道也”的问题,“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问题等。但是,他在前四篇里论述的内容,主要是国君应该了解、考虑、掌握的有关战争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国家战略:国君的‘大战争’指导艺术”的问题。

下面,我就分四小节,一篇一篇地讲解《孙子兵法》前四篇的内容。 DVdLKL3pMmvag8gaw2qtyzS85ptWR1BsQ2FaEKOSwNXZSWGJNK0UrmcPH6vHW9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