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和兵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学术地位,可以说,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一部产生最早、整体质量最好、地位最高的战争和战略理论经典著作。

《孙子兵法》产生于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其作者孙子原名孙武,是春秋末期人,他生活的时代大约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相当。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512年,孙子经伍子胥的引见,见到吴国的国君阖闾,吴王阖闾见到孙子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子之十三篇,吾已尽观之矣。”当时,孔子约40岁,而孙子约30岁。在孙子以前,中国只存在一些内容零零星星的军典和兵法片段,而《孙子兵法》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成理论体系的兵法专著。

自《孙子兵法》产生以后,两千多年来,因为战争连绵不断,中国又涌现出几千种兵书,而所有新出现的兵书的整体质量都没有超过《孙子兵法》,兵学家们都把《孙子兵法》视为中国兵学的鼻祖。例如,《四库全书总目》称:“武书为百代谈兵之祖。”而从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实际作用看,从春秋战国起,一直到近现代,《孙子兵法》对中国历代的战争指导、对军事思想和战略思想的流传和发展,甚至对中国人特有的一些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拜孙子为将军,孙子就凭借他在《孙子兵法》里阐述的战争和战略理论,曾经辅佐吴王在中国称霸,“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后来,吴国发生内乱,吴国换了国君,夫差登上王位,孙子不得志,退隐了。《孙子兵法》也被吴王夫差锁入金匮石室里,秘藏起来。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又冲出金匮石室,在中国得到广泛流传,在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以后,西汉王朝曾经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理;三国时期的曹操亲自整理《孙子兵法》十三篇,给其加序、加注;到了宋代,从宋神宗开始,在全国兴办武学,以《武经七书》试士,《孙子兵法》被列于《武经七书》之首,《武经七书》取得了与儒家“四书五经”同等重要的地位。一直到中国的近现代,为了抗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我国许多文人志士试图从《孙子兵法》中寻找救国图强的良策……众所周知,在中国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在他一些著名的战争和战略著作中,也多次赞扬过《孙子兵法》。

长期以来,学术界所公认的世界战争和战略理论名著有三部:第一部是产生于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时期的《孙子兵法》;第二部是产生于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德国近代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撰写的《战争论》;第三部是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撰写的《战略论》。把《孙子兵法》同《战争论》《战略论》相比较,《孙子兵法》也是整体质量最好、学术地位最高的。

美国的战略学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他……写成了最早的名著《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到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评论《孙子兵法》说:“中国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积累相对优势”,“孙子与西方战略学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孙子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而不是只谈军事”,“最理想的情况是指挥官拥有绝对优势,从而完全可以避免交战。其次是深思熟虑,并在后勤、外交和心理上做了充分准备后,给敌人致命一击”。“即使在今天,《孙子兵法》一书读起来依然没有丝毫过时感,令人颇感孙子思想之深邃。孙子为此跻身世界最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行列。”

我国当代战略学家熊光楷在《国际形势与安全战略》一书中,更加具体地分析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与《战争论》《战略论》的区别,他说:

“世界上最早对综合国家安全战略进行全面阐述者,全世界公认是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孙子。《孙子兵法》固然主要论及军事战略问题,但其内容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可以说是世界最古老的国家安全战略。《孙子兵法》开篇就写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兵’字就是国家安全战略概念。《孙子兵法》还提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兵法》出现后两千多年,西方所推崇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才问世。《战争论》主要涉及军事战略问题,其范围比《孙子兵法》要窄。……现代国家安全战略概念是西方国家最早提出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29年,英国人利德尔·哈特提出了‘大战略’(Grand Strategy)。‘大战略’已经超出了军事战略的范畴,扩展到了政治和经济等诸多方面,使现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具有了更新和更加丰富的内容。”

在具体研读《孙子兵法》的内容之前,读者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孙子兵法》的整体特点。

由于《孙子兵法》在历史上产生的年代很早,又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华夏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它有三个方面突出的特点:

第一,《孙子兵法》“文略而意深”“舍事而言理”,是一部战略哲学和军事哲学著作。

从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看,《孙子兵法》的特点是“少而精”,或者说,它有“言简意赅”“言简意丰”的特点。我国宋代《孙子兵法》的研究者梅尧臣在《孙子兵法注》中说,《孙子兵法》“其文略而意深”。《孙子兵法》全书虽然文字少,只有6000字左右,篇幅也不长,只有十三篇,但是,它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理论很深刻,涉及很多有关战争和战略的基本问题。例如,战争的本质、规律、指导规律;战争的目的、手段、方法、战略和策略;“大战争”“大战略”“军事战略”“作战战略”“战术”;战争与国家经济、政治、民生的关系;战争所特有的矛盾和运动形式“进攻”及“防御”;指导整个战争的国君和在战争时期战场上指挥军队作战的统兵之将的关系;统兵之将应该具备的政治、军事素质和思想方法修养;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战争中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用“文”“武”两手治理军队;行军、驻军、在战争中观察敌情的方法;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应该使用的不同作战方法;在本国国内、在国外、进入敌国之后的不同作战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战斗、战役中使用火器进攻敌军的方法;使用间谍、特别是使用“国家战略”大间谋,全面掌握敌情的方法,等等。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是一部把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战争和战略理论高度地“浓缩”起来的战争哲学和军事哲学著作。这部著作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有关战争和战略的方方面面问题,可是,文字又不多,篇幅不长,而哲理性很强,理论思维相当深刻,而且,《孙子兵法》还有“舍事而言理”的特点,它在论述战争和战略问题时,只讲理论,并不涉及具体的战史、战例。

第二,《孙子兵法》的另一个特点是重“方法”而轻“本体”,这部中国古代兵书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指导规律组成的。

从战争和战略理论的侧重点和性质上看,《孙子兵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指导规律组成的,这些战争指导规律很便于在战争中实际应用。整个一部《孙子兵法》并不是侧重讲“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即不是侧重回答“What?”,也就是什么是战争和战略的“本体论”问题;而是侧重讲“How?”,即“怎么进行战争?”“怎样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如何使用战术?”的战争和战略、作战的方法论问题。我国民国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者金典戎说得很对,他说:孙子“十三篇,是一部如何应用原则的书,所以对原理的部分,非常简略。” 民国时期另一位《孙子兵法》的研究者林夏说得也很对,他说:“外国的兵学是以探究兵学乃至兵术的学理为重心,其应用是适切于一般学理的理解;我国兵学是以应用为主,指示若干的原则或方法以教示其应用的极致。外国的兵学是以论理的推论以达到条理的结论,我国兵学是以直观立刻把握住事实的本体。两者一般的差别,完全是由于东西两洋哲学的不同点而起的现象。总之,我国兵学是求应用之妙,而不拘形式的推理。这点是我国兵学独有的特色。”

总之,《孙子兵法》是对中国古代战争和战略经验的直接概括和总结,又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其基本内容是许多战争指导规律和方法论的集合,便于在战争中实际运用。

第三,《孙子兵法》既重视战争和战略的整体联系,其思维方式和理论又欠分析,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有一定的理论模糊性,整个一部《孙子兵法》大体上是由“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战术”三大部分理论组成的。

从哲学和思维方式的角度考察,《孙子兵法》还处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始的辩证法阶段,其中许多概念、范畴和原理既有重视构成战争和战略的整体性、综合性、联系性、辩证性、开放性的优点,同时,又有理论欠分析、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模糊性、混沌性、比喻性、猜测性,有“象数推理”的缺点——这是因为,《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哲学和军事哲学还处于直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阶段,也和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事物的整体联系的思维方法有关。

例如,《孙子兵法》中的“兵”字,就是一个含义模糊、混沌、有整体性、多义性、开放性的大范畴、大概念。“兵”在《孙子兵法》里可以指兵器、武器、武装(weapon),又可以指士兵、军人、军队、军事(soldier,soldiery,military affairs),既可以指战争(war)甚至大战争(grandwar),还可以指“兵法”即西方人所说的“战争艺术”(artofwar)和“大战略”(grandstrategy)……像《孙子兵法》中第一篇《计》里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的“兵”,指的就是“战争”;可是,在同一篇里所说的“兵者,诡道”的“兵”,指的就是“兵法”,也就是西方人所说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中这种关键性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比较模糊、混沌,具有整体性、多义性的情形,给研究《孙子兵法》的人造成了不少困难,也是使历代《孙子兵法》的研究者产生种种学术上意见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与一些概念、范畴和原理具有整体性、模糊性的特点有关系,《孙子兵法》由于产生的年代很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对一些战争原理和战争指导规律还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所以,只能借助一些自然现象做比喻,进行所谓的“象数推理”。例如,孙子在《孙子兵法》的第六篇《虚实》里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他还在第五篇《势》中说“任势者,其转木石”,等等。在这两段话里,孙子的本意是想用“虚”“实”,说明统兵之将在同敌人作战时,必须集中兵力,以自己一方强大的“实有”兵力,去攻击敌人的“虚弱”兵力,而不可以在自己兵力“虚弱”的情况下去攻击敌人,就像“水”总是“避高而趋下”那样;同时,孙子又用“任势”,来说明统兵之将必须把自己已有的兵力,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像“转木石”那样主动而灵活地对付敌人,最后战胜敌人。可是,因为在孙子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军事学术界还没有形成“集中兵力”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的科学概念,所以,孙子只能借助“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和“转木石”作类比,用“象数推理”来表述有关的作战方法和战争指导规律。

以上这种既有整体性、关联性、辩证性,同时又有模糊性、混沌性、比喻性的现象,不但表现在《孙子兵法》里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和原理之中,例如“兵”“战”“形势”“奇正”“虚实”等,而且,也表现在《孙子兵法》全书的理论体系之中。几千年来,学术界对于《孙子兵法》中究竟存在不存在有一个理论体系,以及有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体系问题一直有争议,有很大的意见分歧,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实际上关系到能不能够洞察到《孙子兵法》本身的战争和战略理论的真相。我本人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虑,认为在《孙子兵法》中,确实存在有一个理论体系,那就是沿着从战争的“全局”到“局部”,从战略的较高层次到较低的层次,从抽象到具体,在《孙子兵法》中,大体上可以划分出“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战术”这样的三大部分内容(我在下面还要具体论述),可是,我认为这种划分也仅仅是“大体上”而已,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严格的,因为在这三部分内容之间还有一定的内容和逻辑方面的交叉和重复。

而且,就是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每一篇里,一些概念、原理也有整体性、关联性,同时又有模糊性、开放性的特点。换言之,《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主题和中心思想,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篇所论述的内容,并不完全受这一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限制,有时,在这一篇里往往会出现另一篇的主题里所要论述的内容。例如,孙子在《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中,本来论述的主题是用智谋进行“进攻”,特别是必须对敌国进行“国家战略”性质的“全争”问题,可是,他在这一篇《谋攻》中的最后一段话里,又论述了“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问题——这种情形,就像在一章交响乐中,突然之间又出现了另一章交响乐的内容,出现了一支“插曲”,似乎与这一章交响乐的主题无关;然而,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反复地琢磨一番,就可以省悟到,这支“插曲”又不仅仅是一支纯粹的“插曲”,而是在整体上和这一章交响乐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既有“整体性”“关联性”同时又有理论“模糊性”“混沌性”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孙子兵法》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原理里,也表现在《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全书之中和每一篇之中。《孙子兵法》是一个重整体联系,又有一定的理论模糊性,有机的、有血有肉的战争和战略理论体系。

《孙子兵法》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战争和战略理论发展史上的显赫、重要地位,以及它的“文略而意深”、重方法而轻本体、具有整体性又具有理论模糊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阅读这部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时,既要非常仔细、认真,切不可以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囫囵吞枣,而要多动脑筋,深入、准确地思考孙子在每一篇、每一段话中所阐述的深刻内容,同时,在阅读时,又要注意《孙子兵法》十三篇篇与篇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要在阅读时,时时考虑到《孙子兵法》的内容整体,进行综合分析,全面地把握住《孙子兵法》的精神实质。

为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而准确地了解这部兵书的战争和战略理论的真相,我撰写的这本《孙子兵法新诠》所引用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原文,均以曹操等人注、杨丙安校理、中华书局2012年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把整部《孙子兵法》的内容从逻辑上划分为“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战术”三大部分。我讲解《孙子兵法》的具体方法是,从《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到第十三篇,每一篇首先分段引述《孙子兵法》中的“原文”——然后,加以“述评”——最后,再归纳每一篇的“内容提要”。

希望读者阅读了这本《孙子兵法新诠》之后,能够对《孙子兵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吴琼
2019年12月写于北京胜古家园 WPnrlaFzI/zjGamPmGFEofD92sTfJuCeK8NQmtLBJjOiNOKgfzcLA6GO9Q5m/i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