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作用下,特别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猪肉价格暴涨等突发性事件给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六稳”政策逐步发力,宏观经济虽下行压力较大,但整体仍在可控范围之内。据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3 130亿元,累计同比增长6.2%,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4.9%和6.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1—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当月同比增长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当月同比增长0.2%;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长8.9%。
需要警惕的是,当前北京市经济转型阵痛凸显,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趋势性、结构性问题叠加,导致宏观指标大面积遇冷,结构性分化明显。2019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3.6%,规模以上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累计同比增长0.3%和-1.13%,非食品CPI在9月份当月同比增长-0.2%,10月份当月同比增长接近于0,表明市场消费需求不足。部分指标年末具有回暖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已进入新的平台期,2019年整体下行的大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变。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新老矛盾充分暴露。北京市目前至少存在着六大结构性问题亟须解决:第一,人口流失与老龄化并行,劳动力成本攀升趋势明显。受到“非首都功能疏散”的影响,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 154.2万人,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社会抚养负担加重,2018年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1.2%,出生率仅为8.24‰,低于10‰的超低生育率警戒线,意味着在外来人口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北京市未来将面临更为紧缺的劳动力供给问题。第二,公共服务供给亟待提高,“非首都功能疏散”面临两难选择。北京市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公共服务供给短缺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区域性供给不足、分布不平衡问题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市重点中学、三甲医院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带动了人口集聚,而强制性的“人口疏散”会对低技能、低收入群体产生较大影响,继而引发劳动力成本与生活成本的进一步提高。第三,国有与非国有投资呈现“衰退性分化”,增长再度依托国有部门。2019年1-10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内资累计同比增长1.1%,非国有投资整体同比增长-1.7%,广义上的民营经济表现出“信心不足”;而国有内资同比增长6.3%,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2010年以来的最高点,与非国有投资呈现“衰退性分化”,不利于市场活力的释放。第四,资本收益与成本分化趋势有所改善,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需高度重视。2018年10月以来,北京市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精准滴灌”,2018年12月,贷款利率大幅回撤,2019年9月北京市金融机构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7%,同比下降了88个基点,极大地改善了民营企业资本收益与成本的分化趋势。但在宏观经济整体趋势以及政策导向下,民营企业面对的风险溢价依旧较大,非标融资大幅缩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信贷需求上出现分化。第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整体放缓,局部向好,多重因素诱发研发(R&D)从业人员减少。技术市场需求具有走低趋势,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全时当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专利授权数维持了较高增长速度,但主要来源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增长,发明专利授权增长较少,中关村示范区表现依然向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整体放缓,加上城区内高低技能人口比例失衡,生活成本提高,R&D人员出现流失征兆。第六,地方财政收入压力增大,债务违约风险可能上扬。一方面,税收减免政策增大了地方财政收入压力,非税收收入占比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工作压力较大,财政支出难以有效缩减,两方面导致政府债券发行激增,需警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综合来看,当前北京市经济的下行压力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虽有外部突发性事件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当中的一些深层次难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导致企业家群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在“稳预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的目标也就难以落地。因此,在新的一年,应该进一步坚决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采取有效措施打破改革坚冰,唯有如此,才能破解经济困境,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