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云谷大师开示改造命运

【原文】

己巳 [1] 归,游南雍 [2] 。未入监 [3] ,先访云谷会禅师 [4] 于栖霞山 [5] 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 [6] 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 [7] 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 [8] 所称,的 [9] 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 [10] 。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 [11] 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12]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 [13] ,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 [14] 应得科第 [15] 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 [16] ,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 [17] ,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 [18] 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 [19] 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 [20] ,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 [21] ,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 [22] 无后者,德至 [23] 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 [24]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 [25] ,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26]

“《太甲》 [27] 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8]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29]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30] 。’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注释】

[1] 己巳: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了凡先生34岁。

[2] 南雍:亦作“南廱”。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设在北京的国子监为“北雍”。雍,辟雍,古之大学。明吴节撰有《南廱志》十八卷。

[3] 监:国子监,古时候的大学,此处指南京国子监。

[4] 云谷会禅师(1500~1575年):明代高僧,法名“法会”,别号云谷,故称云谷会禅师。嘉善胥山(浙江嘉兴)人,幼出家于大云寺。后居金陵天界毗卢阁三年,复至摄山栖霞,结茅于千佛岭下。建禅堂,开讲席,往来者众,蒙教化者以千万计。明末四大师之一憨山德清曾从他受教悟旨,并作《云谷大师传》,收入其作品《憨山大师梦游集》卷三十。此处有人标点为:“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显然是不知道云谷禅师法号“法会”,将“会”理解为“相会、会见”。

[5] 栖霞山:又称摄山、摄岭。位于江苏南京东北二十三公里。摄山中峰之西麓有栖霞寺,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与荆州玉泉、济南灵岩、天台国清,并称四大丛林。栖霞寺后方约二公里处,有天开岩,据传为明代袁了凡从云谷禅师授功过格之故址。

[6]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此处指众生因善恶不同而有好坏不同的命运变化。

[7] 拘:约束;限制。

[8] 诗书:《诗经》与《尚书》。《诗经·大雅·文王》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9] 的(dí):确实,实在。

[10] 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意思是:追求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追求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追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命运,这种命运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11] 六祖: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年),亦作慧能,唐代高僧。俗姓卢,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唐龙朔元年(661年)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肉身(全身舍利)至广东韶关南华寺供奉至今。

[12] 方寸: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又作寸心。此处指心。

[13] 反躬内省: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失。躬,自身;省,检查,反省。反躬,反过来对自己;内省,内心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检查有无过失。

[14] 自揣:自己估量推测。

[15] 科第:科举及第。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及格者称“及第”或“登第”,不及格者为“落第”。此处指获得较高的等级,考取功名,如举人、进士。

[16] 烦剧:繁重的事务。净空法师解释为“太烦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蔡礼旭先生解释为“不耐烦,脾气大”。

[17] 直心直行: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不提前考虑后果,往往因不深思熟虑,出现说话做事伤害到别人的后果。

[18] 忍:狠心,残酷。

[19] 铄:削弱;销毁。

[20] 葆(bǎo)元毓(yù)神:保养元气,培育精神。葆,保养;元,元气;毓,同“育”;神,精神。

[21] 因材而笃(dǔ):视各人不同的情况(祸福根基不同),忠实地执行。笃,忠实,一心一意。

[22] 斩焉:斩,断绝;焉,语气助词。

[23] 至:极。

[24] 改刷:改正,洗刷。

[25] 包荒:包含荒秽。度量宽大的意思,也指原谅,宽容,掩饰,遮盖。

[26] 格天:感通上天。

[27] 太甲:《书经》中的一篇,《书经》又称《尚书》。

[28]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太甲中》原文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逭(huàn),逃避的意思。《孟子·公孙丑》引文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孽,灾也。违逭相通,避也,逃也。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孟子引文为“不可活”,并将“活”解释为“自活”,有人认为是误引。

[29]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长久地顺应天命,以使自己求得多种福报。永言:久长。言同“焉”,语助词。配命:与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称。

[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

己巳年我回到了江南,去南京国子监读书。还未入学之前,我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法会禅师。两人在一间房子里对坐,三天三夜没有闭目。

云谷禅师问道:“大凡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是他被妄想缠住罢了。而你坐了三天三夜,没有见你打一个妄想,为何呢?”

我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准了,荣辱生死都有定数,即使要有什么妄想,也是枉然。”

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原来只是一个凡夫。”

我问为什么。

云谷禅师说:“一般人都不可能没有心念,最后因善恶不同而有好坏不同的命运变化,为阴阳变易所束缚,怎能没有定数呢?但只有碌碌无为的凡夫有定数。大善人,命运约束他不了;大恶人,命运也限制他不了。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准,不曾改变一分一毫,难道不是凡夫吗?”

我问道:“那么,命运可以逃避得了吗?”

云谷禅师说:“‘命运由我自己创造,福报靠我自己去追求’,这是《诗经》《尚书》所说过的意思,的确是很明白的道理。我佛教经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大戒,诸佛菩萨难道还会说假话骗人吗?”

我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曾经说过,追求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追求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道德仁义,这是属于我自身本有而可以求得的;可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说得不错,你自己理解错了。你不见六祖禅师说:‘一切种福的田地,都在我们的心里;从内心去寻找福田,自然就能够感通得到。’从我内心去追求,不仅仅能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功名富贵;内外双得,这样追求有益于得到。如果不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失,只是拼命地向外追求,那么他所追求的方法不管有多少,能否得到还是由自己的命运所决定,其结果往往因为使用过多手段,损人害己,内则失去仁义道德,外则失去功名富贵,内外双失,故有损无益。”

然后云谷禅师又问:“孔先生算你这一生命运如何?”

我就如实地告诉了他。

云谷禅师说:“你自己估量推测一下,你应得功名吗?应生儿子吗?”

我反省了很久,才回答说:“不应该。得功名的人,大都有福相。我生来福薄,又不能积德行善,使我的福报增厚;加之不能接受繁重的事务,度量狭小,容不下别人;又常常以才智压人,想说什么就随口而说,想做什么率性而作,任性放肆,轻言妄谈。所有这些都是薄福之相,怎么能够获得功名呢?

“土地肥沃之处能多生长植物,水太清洁之处常常没有鱼类,我有洁癖,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使万物兴旺发达,我爱发脾气,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仁爱是生生不息之本,狠心是不能养育之因,我爱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多言伤气,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喜欢饮酒,消耗精神,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五个原因;喜欢通宵不睡,长坐聊天,而不知道保养元气,培育精神,这是我应当没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其他的过失和毛病还很多,不能一一数出来。”

云谷禅师说:“难道仅仅是科第不应得到吗?世上享有千金财产的,一定是有千金福报的人;享有百金财产的,一定是有百金福报的人;被饿死的,一定是命中就要饿死而受恶报的人。所有这些都不是天意安排,上天只不过视各人不同的情况(祸福根基不同)忠实地执行罢了,哪里有丝毫个人意志强加在里面呢?

“就以生儿子这件事来说吧。有百世功德的人,一定有百世子孙来保住他;有十世功德的人,一定有十世子孙来保住他;有三世、二世功德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子孙来保住他。那些断绝后代的人,都是因为积德太薄啊!

“你现在既然知道错在哪里,就要将过去使你不中科第、不生儿子的命相彻底改变,洗刷干净。一定要多积德,一定要包容别人,一定要和气仁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从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一切,譬如今天刚刚出生。这就是你新的生命——仁义道德之身。血肉之躯尚且有一定的命数,仁义道德之身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

“《尚书·太甲篇》说:‘天降给你的灾难,或者可以避开;而自己作了孽,就难以逃避报应。’《诗经》也说:‘长久地顺应天命,以后的福报只能靠自己才能求得。’孔先生算你不得科第,无儿绝后,虽是上天注定,但还可以改变。你从今以后,只要扩充德性,努力多做好事,广积阴德,这是自己创造的福分,怎么能不享受呢?

“《易经》一书是为君子出谋划策的,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趋?凶又如何避?《易经》开篇第一个道理就说:‘做了许多善事的人家,必定有多余的福泽留传给子孙。’祖宗的福泽延伸到了子孙身上,你相信吗?”

云谷禅师一席话使我猛然醒悟,我很相信禅师的话,叩拜领教。

【解读】

本章写了凡先生正在面对被孔先生算定的人生心灰意冷之时,去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给他开示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即“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从而批判了世俗的宿命论,使了凡先生犹如醍醐灌顶,大梦初醒。云谷禅师的开示,为了凡先生践行他的立命之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一介凡夫到改变命运,内外双得,这一切的原理实际上都来源于佛经一句话“一切唯心造”。所有的一切,无论是内在的仁义道德,还是外在的功名富贵,都是自性的显现。一旦德性充盈了,那么外在之物也随身而来;否则,若是利欲熏心,一味追求功名富贵,用尽心计,不仅丧失了道德仁义,连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功名富贵也一并丢失。正如《红楼梦》所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起心动念就是命运好坏的前因,因起心动念而产生善恶不同的行为,即为将来善恶不同的果报埋下了种子。佛经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活动。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故称为业力。

南怀瑾先生在开示这个偈子时说:

“我们人的这一生,为什么变成男的,变成女的,每个人身体、遭遇、环境又各人都不同?这是前面多生多世的果报来的,种子生现行。过去多生累劫,我们所作所为,善、恶、无记这三种业力,形成种子,因缘成熟时,种子会变成现行。这一生成什么样子,一生的命运、遭遇、思想、情绪、习惯,就是种子变成现在的行为、现象。我们这一生所作所为加上第六意识累积,又变成阿赖耶识(潜意识,笔者注)里未来生命的种子,所以‘现行’又生‘种子’……因果是这样来的。这其中,很多因素都是因缘所生的,因果太复杂了,最精密的计算机也算不清。

“这个中间有个问题,佛说‘无主宰,非自然’,没有什么阎王、上帝、菩萨、佛做你的主宰;你的生命,完全是看你自己因缘成熟,业报如何。这里面的重点是三世因果。所以佛有一个最重要的吩咐,这个三世因果,就是你的心理行为和你平常做人做事,过去到现在无数生的行为,累积起来的,这是个动力。拿现在的话讲,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也包括唯物唯心力量在内,这个叫作业力。前面说过,‘造业’包括善、恶、无记三种业。无记业是中性的,有时候记忆里没有,不要认为记忆里没有就真没有,有的,存在的,都会报应的。

“所以学佛为什么要学戒定慧?有个基本的原则,有一个偈语大家注意:‘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假使经百劫’,不管你过去生,多少时间,百千万亿年,‘所作业不亡’,你所做的行为没有亡,没有消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所做的行为,在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一切做过的事都有记录的。譬如,我们年轻时,所遭遇的最痛苦的事情,最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忘,就算平常不去想它,但在下意识里都存在的。这就是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没有忘失过,永远存在,所以这个叫‘一切有’,不是‘一切空’。因缘会遇时,就受这个果报,生死是这样来的。”

然而,不管有多大的业力,有两种人约束不了,他可以改变业力,这就是云谷禅师所说的大善人和大恶人。这就告诉我们算命只能算一般的凡夫才能算得准,这种人碌碌无为,既不干坏事,也不做好事,所以他就在定命里打转,这一辈子的命运也就被算命先生算定了。为何大好人不再受命运的安排呢?因为好的命运本来就是自己创造的,今世享受福报是前世行善的结果,那么此世若是做了太多的好事,也就不一定要等到下世再报应了,这就叫现世报。反过来,大恶人的道理也是如此。这个大恶人虽然暂时还享受前世的福报,但他为恶太多了,福报很快就享完,今世就遭受做坏事的恶报,不必再等到下世再报应。世界上虽然碌碌无为的人居多,但这两种人,在社会也是存在很多的。

了凡先生毕竟不是一般人,首先他被孔先生算准后,并无非分之想,只是安于现状,没有另外什么追求,所以他能够静下心来与禅师对坐。然后经禅师开示,得知命运可以改变,但他只是片面理解人可以改造心灵做道德君子,而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怎么也能够得到呢?禅师用六祖慧能的话开示他:“一切种福的田地,都在我们的心里;从内心去寻找福田,自然就能够感通得到。”凡夫不懂外在的东西都来自内心,佛教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生存的条件,如房子、车子、衣物等等,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众生在六道里面轮回,根据他生前善恶,投生到哪一道,就得到什么样的身体,然后就有什么样的生存条件,这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而这个创造出来的结果最早都出自我们的内心。

所以,我们求好的命运,不要向外求,要向内求,这个很重要。正如净空法师讲解这段话时说: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绝对)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考试,都不会提前一名,也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作‘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

“‘徒向外驰求’,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作‘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如何内求呢?云谷禅师让了凡先生分析了自身有哪些毛病,使他命中不能考取功名,不能有儿子传宗接代。然后举一反三,告诉了凡先生,世间一切贫穷富贵都有前因,我们要做的是承认这种定命的存在,确信因果报应真实存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禅师引用《尚书》的话,告诉我们过去一切虽然是上天注定,但这种灾难经过今世的努力,还是可以躲避的;如果继续为恶,不相信因果,再造下大恶,那么就真的注定不能解脱了,只能自作自受。

禅师引用《诗经》的话,“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笔者将此翻译为“长久地顺应天命,以后的福报只能靠自己才能求得”,净空法师讲解时说“‘永’是永恒的意思;‘配命’就是‘上合天心’”。“天心”是什么?就是大公无私的心,就是舍己为人的心,这样顺应天心,才能真正改变命运,并使自己求得更多的福报。笔者译为“顺应天命”,这个“天命”指命运,是紧接上文而来,因为此章主要阐述要听从命运的安排,不要因命运多舛而怨天尤人,然后知道过去一切因造成现在一切果,就要发誓与过去恶因决裂,然后重新做人,这样才能“自求多福”。

关于“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南怀瑾先生如此解释,亦算一家之见: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八个字要特别注意,这是《诗经》描述周朝文王武王之所以成功的重点。这八个字,也是我们中国文化道德修养的中心思想。

“什么叫‘永言’,古诗很难读懂,诗歌有一个重点,‘诗言志,歌永言’,诗是自己思想情感的表达;歌的句子不像诗,可长可短,永言就是永远讲,永远地唱。歌是代表人性,人的情绪,人受了委屈自然就唱歌。所谓‘永言’,就是歌中有很好的话,可以流传,我们现在叫格言,一句可以做标准的话。

“至于‘配命’,就是说这一句话,带有文化的精神生命,一句什么话呢?‘自求多福’,求人、拜佛、求上帝、求朋友都没有用,人要自己站起来,福气是自求的,以人为中心。你不自求,只想求菩萨保佑,菩萨太忙了,你到民权东路行天宫看看,一天到晚多少人;关公那里都要用电脑登记了,那么多人求他,他比我们还忙。所以我发了一个大愿,将来死后不成佛,也不成神;神佛太忙了,而且被人家烧的香都熏昏了。实际上求神拜佛,求的是哪一个呢?是你自己,要自求多福,一切在自己。”

虽然南老讲得幽默,但“自求多福”的核心意义他是讲透了,引用在这里可以给我们更多启悟。

【例证】

物与人的定数与变数

(出自《感应篇汇编》)

宋朝的官员廖德明(南宋乾道进士),是朱熹的弟子。他年少时做梦,曾经梦见自己身上藏着一张名帖去一座寺庙拜访,守门人向他要名帖,廖德明从衣袖中拿出来,上面写着“宣教郎廖德明”,然后就醒来了。后来考试上榜,果然让他去福建做宣教郎。廖德明想想前面做过的梦,猜想自己的官大概也就做到这个宣教郎为止了。因此,他不想就职,就去拜访自己的老师朱熹询问自己的前途。

朱熹指着桌上的东西说:“人与物不同,如笔只能为笔,剑不能为琴,因此一件器物的使用,它存续或毁坏的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定数。人就不同,早晨还是强盗柳下跖,到了晚上就变成圣君虞舜了,因此吉凶祸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命运。现在你只管尽快上任,只要充实精神扩展德性,力行好事,前面做过的梦不必介意。”

廖德明按照老师的话去做,后来果然官至正郎。

宣教郎是宋代官职名,迪功郎的别称,八品官。正郎相当于今天中央部里面的司局级干部。史载,南宋中叶,廖德明升任广州知州,兼任广南路经略(安抚使),后调任吏部左选郎官(正郎),掌管文官的考试与升降。

从宣教郎到正郎,从地方小官到中央大官,命运的转变不是一点点,这其中有他老师朱熹的功劳,否则廖德明先生也将为定数所束缚,碌碌无为,以宣教郎致仕(退休)。正如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廖德明先生遇到老师朱熹,都是他们人生路上最大的贵人。

起心动念的力量

(出自《大智度论》)

一位已得六通(六种神通,其中“他心通”可以知道别人心中的想法)的僧人,他已经是阿罗汉(小乘最高果位),身后跟随一个小沙弥,背着衣钵袋子。

沙弥心中想道:“我应当发菩提心,勤求佛果。”

罗汉知道他的想法,就取走衣钵袋子背到自己身上,让他走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沙弥又想:“佛道遥远渺茫,不如先求声闻果位(小乘果位,比阿罗汉低),自己早得解脱。”

罗汉就把衣钵袋子又放到他的肩上,叫他走在后面。这样反复多次。

沙弥说:“和尚您老糊涂了,为什么让我忽然走在前面,忽然走在后面?”

罗汉说:“我没有老糊涂啊!你开头发心求佛果,是菩萨中人,位在我上,自然应当让我背袋子,让你走在前面。但你又忽然羡慕声闻,没有度人的念头了,位在我下,自然就应当让你背袋子,走在我后面。”

沙弥大惊,就下定决心寻求佛果。

《优婆塞戒经》说:“如果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欢喜,以为我们今天已经获得了天人之师。”这里只说发心,就知道还没有修证。但是,他已经胜过阿罗汉了,因为有愿必成。譬如初生太子,虽然还在摇篮之中,但是白发老臣也应当恭敬礼拜。

命运的好坏都来源于最初的一念,起心动念非常重要,以至于一善念可以上天堂,一恶念可以下地狱,一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心)竟然让老僧背袋子。那么我们要想改变命运,能不从起心动念开始吗?“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从这个例子来看,道理也就更加深刻了。

【名言哲语】

云谷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话告诉我们,命运好坏由我们自己创造;民间流传的一首《心地与命运之歌》说明了心好与命好的关系,与禅师引用六祖惠能大师“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的话正好吻合。歌云:“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曾国藩说:“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出自《曾国藩家书》)“尽人事”是劝告人们一定要自强不息,努力断恶修善,而不要去计较回报,即“计天命”,你努力了,天命就会改变,你就在你的善行中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曾国藩学习了凡先生改造命运,改名为曾涤生,他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意:‘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出自《曾国藩日记》) nqoWtRrbJDcWuozx2m0RKMVFyDDEHIDopx+Ra6+kLLHYk3UM/PGGfVb4pv8VGY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