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孔先生算命

【原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 [1] 学医,谓可以养生 [2] ,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 [3] 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 [4] 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 [5] ,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 [6] 《皇极数》 [7] 正传,数 [8] 该传汝。”

余引之归,告母,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

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 [9]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余卜终身休咎 [10] ,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 [11] ,某年当贡 [12] ,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13] ,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 [14] 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 [15] 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 [16] ,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 [17] 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注释】

[1] 举业:在古代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如诗文、学业、课业、文字等,明清也指八股文。

[2] 养生:维持生计。

[3] 夙(sù)心:平素的心愿。

[4] 修髯(rán):长长的胡子。髯,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5] 进学:科举制度中,考入府、州、县学,做了生员,叫作“进学”,也叫作“中秀才”。

[6] 邵子:邵康节(1011~1077年),名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7] 皇极数:来源于《皇极经世》一书,收在《四库全书》里。将天地万物归于天数之中,是一部算命的书,朝代更替、个人吉凶,它都能从数理上推断。易学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数。数,既描述了一切事物从生发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也描述了预测所用的方法,如皇极数、梅花易数等;理,就是道理,即天地演变、人生命运等大道理。

[8] 数:命运。

[9] 起数:算命,占卜。

[10] 休咎:吉凶,善恶。

[11] 补廪(lǐn):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谓之“补廪”。

[12] 贡: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

[13] 大尹: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此处指知县,即相当于县长。

[14] 宗师:明清时对提督学道、提督学政的尊称。提督学道,明朝各省按察使佐官按察副使、佥事的分道之职,督理一省学校教育及各种文化学术之事。清初沿设于各省,雍正四年(1726年)改提督学政。提督学政,简称“学台”,与巡抚、巡按属同级别正三品。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15] 署印:代理官职。旧时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故名。

[16] 丁卯年: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了凡先生32岁。

[17] 博洽淹贯:学识广博,深通广晓。

【译文】

我童年时父亲就去世了,老母亲要我放弃学业(科举),改学医,她说:“学医可以维持生计,也可以救济别人,况且因学一门技艺而成名成家,也是你父亲平素的心愿。”

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一脸长须,相貌非凡,飘然若仙。我就恭敬地向他敬礼。

他对我说:“你是从政之人,明年就可中秀才,为何不读书呢?”

我就把我母亲的想法告诉他,并询问老人姓名,哪里人,家住何处。

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人,研究《皇极数》,是邵康节先生的传人。今天我们见面,命中注定应传授给你。”

我就把老人接回家暂住,并告诉母亲孔先生算命很准,于是就过去之事屡次求问,孔先生都算得丝毫不差。因此我就动了读书的念头。

同表兄沈称商量,他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当时一位富户)的家里开学馆,我送你去寄读是很方便的。”于是我就拜郁先生为师。

孔先生推算我的命说:“明年你去考童生(秀才),县考应考中第十四名,府考应考中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省考)应考中第九名。”

到第二年,三处考试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终身的吉凶。他说我:某年应考取第几名,某年应当补廪,某年应当成为贡生;贡生后某年选为四川省一个县的知县,在任上三年半,便该告老还乡;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应当寿终正寝,可惜没儿子。我将这些话一一记录,并记在心里。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的预定。唯独算我的廪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贡,似乎不对了。因为当我吃到七十多石米时,屠宗师就批准我补了贡生,因此我就怀疑孔先生推算的有些不灵了。没想到后来果然被署印杨公驳倒,不准我补贡生。直到丁卯年,学台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卷,叹息道:“这五篇策竟像是大臣呈给皇上的五篇奏章,岂可使博学多识的读书人埋没终身啊!”于是他就依照县里提交的申报文书,批准我作贡生——这时连同以前所食的廪米计算,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

因此我更加相信“发达、不发达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来早、来迟也都是有一定期限的”,于是平静面对现实,无所企求了。

当贡生后去了北京,在京城一年,我终日静坐,不看文字。

【解读】

《皇极数》所说的“定数”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流传甚广的《增广贤文》说:“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人不能去改变。这个“天”在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里面解释为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一个人前世种了什么因,此世就是什么果,有富贵的因就得富贵的果,有贫穷的因就得贫穷的果。从一个人最初起心动念就决定这个人后续的结果,一个人心中产生善念然后开始行善,其后续结果就是得到善报。净空法师在讲解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算命时说:“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如何突破这种定数呢?净空法师说:“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内,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在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就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对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

所以,孔先生算命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诉人们,要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出身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从宗教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要正确面对自己的前世今生。自己有好的命,实际上是自己曾经努力才获得的果报,不是靠手段去取得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能以破坏别人的利益为代价去取得自己的名利。所以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义的手段而取得富贵荣华,是坚决不能做的。不义的荣华富贵,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来得快,也去得快。圣人视天下如敝屣,把抛弃本来属于自己的荣华富贵都看作抛弃一只破旧的鞋子一样,可世间人竟然还要用不义的手段去获取富贵,与圣人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孔子还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如果以盗窃的方式去取得富贵,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那么这个人即使曾经有富贵的命也会因此消失殆尽。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是告诉我们富贵不是可强求的,如果能够强求,那么让我孔丘赶马车(下等差事)都行,可惜不行啊!《论语》里有句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是说明富贵不是靠强求就能够获取的。

《中庸》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这是告诉人们要用平常心来面对生活。君子处在简单平淡生活中而无所贪求,他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可小人却不这样,他们不肯听从命运安排,往往冒险强求,希望侥幸得个好结果。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解释这句话时说:“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生活、人生非常平常,真做到真平常,这是真修养,没有特殊,不稀奇,一切没有特殊。‘以俟命’,不是等着算命,‘俟’者,等也。这个‘命’字中国古书上经常提到。这个‘命’有宗教性的观念,就认为宇宙间生命的本来有一个冥冥中无法名之的一个力量,也可以叫他是道,叫他是主宰,也可以叫他是上帝,也可以叫他是天,也可以叫他是佛,后世叫他佛,随便了;庄子又叫他是混沌。就是说,古人用‘命’,一个生命本来有一个不可知的一个力量,那么佛学的解释就是‘业力’‘自性’,等等。所以呀这句话就是说明,一个真有学问修养的,人生,是不断地奋斗,不错;不断地努力,也不错;但是不强求。”所谓“不强求”就是要守本分,不强求分外之财,至于自己努力做事行善,自然会有善报,也不要天天企求这种善报,因为因果报应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

【例证】

邓通的钱花不完却被算定要饿死

(出自《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汉书·佞幸传第六十三》)

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人,他早年擅长划船,不久就被征召到皇宫里做了黄头郎,专职掌管行船。

有一次,汉文帝做梦上天,却无论怎样都登不上去,这时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他回头发现那人的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梦醒后文帝前往未央宫西边苍池中的渐台,暗地里用眼光寻找梦中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看到邓通样子很像,衣带从后面穿结,正如梦中所见;及至召问他姓名,姓邓名通,音近“登通”。文帝听后十分高兴,之后一天比一天地宠他,封为上大夫,赏赐邓通十几次,累计有亿万钱之多。

后来汉文帝命令相士给邓通看相算命,相士说:“邓大夫以后会因贫困而饿死。”汉文帝听后大不高兴,愤愤地对邓通说:“富贵的主宰权属于我,你怎么会贫困呢?”说完即下了一道诏书,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赐给邓通铸钱。邓通从此富可敌国。

蒙汉文帝如此赏赐与宠爱,邓通更加想要有所报答。因此,文帝患痈(毒疮)后,邓通就常为其吸吮患处。汉文帝闷闷不乐地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答:“应该没有比太子更爱您的了。”后来太子进宫问候汉文帝的病情,文帝要他吸吮患处。太子吸时却面露难色,事后听说邓通经常为皇上吮痈,心里感到惭愧,却也因此而嫉恨他了。

几年后汉文帝死了,太子即位,就是汉景帝。汉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邓通革职,追夺铜山,并没收他的所有家产。可怜富可敌国的邓通,一旦落难,竟与乞丐一样,身无分文,最后竟应了相士的话,饿死街头。

汉文帝是历史上的一个英明皇帝,“文景之治”是整个汉朝的盛世。文帝厉行勤俭,连一件穿破了的衣服也舍不得丢掉,对邓通的宠爱却无以复加,在邓通身上所花的钱不可计数,可他仍旧改变不了邓通被饿死的命运。因为邓通从来没立志去行善,也没有本事治国,他只是谄媚皇帝一个人,故命运不能改变。司马迁说:“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

曾国藩扶乩算定三河惨败

(出自清薛福成《庸庵笔记》)

一切皆有前定,天命不可违,湘军主帅曾国藩深有体会。

薛福成的《庸庵笔记》记载曾国藩“扶乩奇验”的过程。说的是曾国藩在家守丧,遇到家人扶乩招来彭大仙,向他透露了两千里之遥的湘军将在江西九江战役后必败。那时,湘军李续宾在克复九江后,受命攻打庐州(今安徽合肥),一月之内,率部长驱五百里,连克太湖、潜山、桐城与舒城,所向无敌。没想到,太平天国火速调集陈玉成与李秀成两路大军(人数在十至三十万间),回援庐州,在庐州西南的三河镇,团团围住湘军(人数不足六千)。十月九日,两军决战,结果是湘军被太平军全歼,主帅李续宾自杀,曾国藩之弟曾国华也在此役殉职。三河之战是湘军战史上最惨重的败绩,也几乎扭转了太平天国的颓势。

正在湘军攻无不克的时候,彭大仙半年前所预料的“最后惨败”,使曾国藩感受良深,他在日记里写道:“偶思咸丰八年四月葛睪(ɡāo)山扶乩(jī),即已预知有是年十月三河之败,温甫(指曾国华)之变。天下万事皆有前定,丝毫不能从人力强求,纷纷思虑,亦何补邪?以后每日当从‘乐天知命’四字上用功,治事则日有恒课,治心则纯任天命。”(同治八年七月十八日记)

薛福成感叹道:“半年之前,败征未见,而鬼神早有以告之,凡事莫非前定,岂不信哉!”

两考生走后门也不能提前上榜

(出自《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四位老弟说:

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笔者注),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清朝会试即进士会试,乡试即举人试,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笔者注)。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某显贵提前吃完命中的粮食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人一生吃多少粮食都有定数。

《聊斋志异》“禄数”,说的是某显贵经常做坏事,夫人用因果的道理劝告他,他不相信。正好遇上一个方士能知道人的福禄寿数,他就去问。

方士仔细观察了他一会,说:“你再吃米二十石,面四十石,天禄才尽。”

此人回来告诉夫人。心想一人一年只吃面二石,还有二十多年的天禄,我的命数哪会因不善而断绝呢?于是继续作恶。

过了一年,忽然得了一种怪病,吃得特别多,刚吃完不久肚子又饿,一天一夜要吃十几餐。不满一年,就吃完方士所说的数目,然后就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人一生享受多少福报都有定数,虽然他的命很好,一直享受福报,但若是一直为恶,那么他的福报会很快享受完毕,恶报就会现前。

【名言哲语】

了凡先生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也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出自《回忆父亲陈毅》)

了凡先生“澹然无求”,告诉我们要顺从命运的安排,不要有非分之想。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意是,一切都是命运安排,我们要做的就是听从它的安排,不要走到邪路上去。因此,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之下(做非法之事,如巧取豪夺分外之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净空法师说:“这一本书里面告诉我们‘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我们要学、要记住的。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记住,我们要修福,要培福,要惜福,福报才能享之不尽。好比我们耕种,今天有收成了,还要继续准备明年的种子。如果不懂得修福,不懂得培福,也不知道惜福,纵然用尽心机,所得到的一切享受,还是属于宿世的福报。” 9SF7USvDqlIzVxVVzfkPu5eeVc1XyGqG2T7PpPqMuySRC7FF90NV/PIPvItay4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