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求之在我

一、对坐云谷

【原文】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译文】

我做贡生后,在燕京的国子监呆了一年,每天打坐,不想看书。

己巳年(1569年),我转学到南京的国子监,还没报到,先去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和禅师对坐一室,连续三天三夜眼皮都没合。

云谷禅师问我:“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够成圣成贤,只因被妄念纠缠。而你打坐三天,没见你起一个妄念,为什么呢?”

我说:“我的命早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定数,我就是想起心动念,也没什么可思虑的。”

【注释】

[1]燕都 明朝首都燕京,今天的北京。

[2]游南雍 入南京之辟雍读书。辟雍即国子监,为古时大学。

[3]云谷会禅师 师名法会,别号云谷,浙江嘉兴人,后代崇为中兴禅宗之祖。

[4]妄念 与妄想同义,虚妄的念头。

二、凡人有数

【原文】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译文】

云谷禅师笑道:“我误认你是圣贤人了,原来还是凡夫。”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平常人会起心动念,就逃不过天地规律,怎能没有命数?但是也只有平常人有命数,极善之人没有限定的命,极恶之人也没有不变的命。你二十年来,命数都被孔先生算定,不曾转变一丝一毫,难道不是凡夫吗?”

【注释】

[1]阴阳 此处指大自然规律。

[2]善 《佛说十善业道经》将善分为十类: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此三项为身善)、四不妄语、五不恶口、六不两舌、七不绮语(此四项为口善)、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见(此三项为意善)。

三、命由我作

【原文】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译文】

我就问:“难道命数是可以逃得了的吗?”

禅师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福气来自我们自身所求。’《诗经》《尚书》里讲的,确实是智慧的教导。佛教经典里说:‘求富贵能得到富贵,求得儿女能得到儿女,求长寿能得到长寿。’说谎是佛家的根本大戒,这些佛菩萨怎么会说谎骗人呢?”

【注释】

[1]我教典 指佛家经典。“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此三句系摘集于《楞严经》和《法华经》。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亦云:“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2]释迦 即释迦牟尼,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佛教创始人。

[3]戒 戒律,佛教徒的生活准则,最根本的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佛 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觉”,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也是所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总称。

[5]菩萨 地位仅次于佛,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度众生。中国人最熟悉的菩萨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等。

[6]诳(kuáng)语欺人 诳:欺骗。《金刚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菩萨绝不讲虚假的话欺骗众生。

四、福自己求

【原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

我又问道:“孟子说:‘求能得到所求,只是向内求。’道德仁义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但是功名富贵怎么能求得到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说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没听六祖慧能说吗:‘一切的幸福,都离不开这颗心;只要从心地里内求,感应没有不通畅的。’‘向内心自求’,不仅得仁义道德,也得功名富贵,这叫做内外双得,‘这样的求法有益于求到’。

如果不能反躬内省,而只是向外追求名利富贵,那么‘即使再努力再有方法’,‘得到的也是命中本有的’,这样内(仁义道德)外(功名富贵)都没有得到,所以毫无益处。”

【注释】

[1]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 出自《孟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如果想要就能得到,不想要就能舍去,这种求有益于得,是因为所求的是我自身德行。如果用尽办法去求,得到了也是命里本有,这种努力是白费力气,因为所求的是身外之物。

[2]六祖 唐朝人,佛教禅宗在中国的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弟子整理其事迹和思想成《六祖坛经》。

[3]方寸 此处指心地。 0bTsHghB2ntUspAPtmv4H3WO40YeiWi5iCyGK1QUYJszLw8rPfVYjcvptdIf6K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