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题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

“太上” ,至尊之称,盖称 天立教 ,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其感应之谓乎?

通篇以首四句 提纲,已括全篇之义,以下皆发明此四语。“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乃统论神明 纠察之密,罪罚之严,先启人敬畏之心。“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言为善召福之报。“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言为恶召祸之报。下又于“横取”“枉杀”二端,特重言之者,见其恶尤甚也。“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为神所鉴,福基祸胎,宜懔懔 辩之于最初也。“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也,示勿因从前之过自弃,果能改过迁善,则转祸为福,实为至易。此太上开示之本旨,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应前“惟人自召”之意。末总结,以“语”“视”“行”三端,为奉行积累之格律。结句,励以勉行。勉之一字,为改过迁善之要诀,叮咛之意,深切至矣!

“太上感应篇”这个标题中,“太上”是至高无上的称谓,因为顺应天道,建立言教,就必须告诉人们,凡是这样的言教就是至高无上的,要用最尊敬的态度来听从,不可以用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感应”二字是什么意思呢?“感”就像开始在种植什么植物,“应”就是种植以后,植物长大开花结果的报应。以“感应”二字来做标题,意思就是有感必应,随感随应,揭示因果不虚、报应必然的自然规律。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不正是“感应”的意思吗?

《太上感应篇》全文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开头四句话为全篇的总纲,这已经概括了全篇的大要,以下内容都是对这四句话的启发阐明。“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这段话,是概论天地诸神察知众生善恶的严密,罪罚的严厉,先启发众生的敬畏之心。“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这段话,是说明为善必定招来福报。“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这段话,是说明为恶必定招来恶报。下面又说“横取”“枉杀”这两件事,这里特别强调提出来,是让大家知道这种罪恶的严重性。“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这段话,就更进一步推论到众生一开始起心动念,就被诸神所察知,这些念头是福报的前提还是祸患的胚胎,大家只要时刻观察,检查当下一念就知道。“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这段话,开示不要因从前的过错自暴自弃,若真的能够改过向善,那么转祸为福,实在也是很容易的。这是太上老君开示的原意,所谓祸福无不都是自己感应来的,呼应开头“惟人自召”之意。最后做总结,以“语”“视”“行”三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每天积功累德的内容。最后一句,勉励大家实践躬行,要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勉”这个字,是改过向善的要诀,叮咛之意,语重心长啊!

世道不古,人心浇漓 。礼教 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人即不畏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故有序此篇者云:“善者闻之益劝,不俟奖赏之加;恶者睹之自危,踰 于刑罚之及。”可见此篇,不但扶翼圣经,亦且补助王化也。

人谓此篇,出自道藏 ,遂疑与儒相背,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者,见得善恶不止一事;“余”者,见得果报不止一途。《易传》 檃括 言之,此书条晰言之。又《书经》 所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诗》 咏上帝鉴观;《礼》 载人事得失;《春秋》 事见在前,报书于后。六经 所载,精言感应之说,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

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 歌哭,皆谓有关天鉴。人读此等语,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书》曰:“细行不矜,大德之累。”《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

当世道人心不古的时候,世风日下,人变得越来越坏。坏人坏事,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只有“感应”二字,才可以引导出人们从善去恶的良心。人即使不怕国法,也没有不怕鬼神的。国法或许惩罚不到,因可以靠个人势力买通,或者靠奸诈狡猾而逃脱,但是,鬼神一定不会因人富贵就能买通,或者躲到阴暗处就能漏掉。因此,有人为《太上感应篇》作序说:“好人听闻后更加精进,不必等到奖赏他才去行动;恶人阅读后知道了因果报应,就会有所恐惧,不敢再为非作歹,感应篇超越了刑罚的效果。”可见这篇《太上感应篇》,不但可以辅助三教圣经度化众生,也可以帮助君王治理国家。

有人说这篇文章出自道藏,就怀疑与儒家精神相违背,这个看法统统都是从来没有深入研究儒书而造成的结果。儒家经典讲解因果的地方比比皆是。《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的意思,就是说看见他的善恶之事不只一件;“余”的意思,是说看见所得果报也不只一种。《易传》做了概括说明,此书又逐条分析。还有,《尚书》上记载:“做善事上天会赐给他各种各样吉祥和善报,做坏事上天就会降下各种各样灾难和恶报。”《诗经》咏叹上天洞察人间,善恶分明;《礼记》记载人事得失,因果不爽;《春秋》写人,在前面记载他的善恶之事,在后面写他的善恶报应。儒家六经所载,深入叙述感应之说,难道与这感应篇不是一个道理吗?

此篇所叙述的善恶之事,细微详尽,无不洞悉,事无巨细,全部都有,即使吐痰、咳嗽、唱歌、哭泣等事,都说在上天监察范围之内。人们阅读到这些说法,都表示怀疑,认为都是渺茫不见的神话传说罢了,那么微小的事不可能盘根追底。不知道慎小谨微之道,本来就是圣贤所看重的。《尚书》说:“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德,功亏一篑。”《易经》说:“小人以为小善没有什么好处就不去做,以为小恶不足以损伤自己就不去除。因此,罪恶积累得越来越多而不可掩盖,以至于犯下滔天大罪而无法化解。”一部《礼记》,对于人的一举一动都有规范和要求。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大多都是如此。

明昆山进士王志坚 ,博览群书,兼通内典 。尝语弟子曰:“《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即如,一戒杀也,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綦 细矣。曰,非礼烹宰,则不禁食肉也。曰,无故翦裁,则不禁衣帛 也。又曰,春月燎猎,曰,无故杀龟打蛇,似乎益为之宽其途者。盖一为学道之人言,一为流俗之人言也。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而流俗习业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无堤防。此篇须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复矣。”

持此篇者,须是时时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来,有无是事,渐渐寡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动处是善,触处是善矣。

他刻卷首载持诵仪则及诸圣号,只是教人摄心为善之意。学赵阅道 焚香告天故事可耳,若不实意奉行,而落讽诵祈福之见,其失远矣。

此篇专以人心修悖为言,儒教有“惠吉逆凶” 之理,得此倍觉详明。释教有因果轮回之说,得此可见梗概。三教一贯,异事同功。信超凡入圣之阶,实转祸为福之路也。普劝同人,信受奉行!

灵验事实,开列于后:

明朝昆山进士王志坚,博览群书,兼通佛典。曾经对他的学生说:“《感应篇》总共有二百九十三句,全篇文字中,浅深精粗,前后各有不同说法。例如,说到戒杀时,文中说,昆虫草木都不可伤害,这是说到极其微小的地方了。文中说,不符合礼就不能随意烹宰牲畜,说明并没有禁止吃肉。文中说,不要无故剪裁衣服,说明没有禁止穿丝绸。文中说,春天不可烧山打猎,又说,不可无故杀龟打蛇,似乎更加放宽戒杀的尺度。这是因为一方面要为学道修行人开示,另一方面又要为一般人开示。学道修行人,获得开示后更加严格去要求自己,可以超凡入圣;而一般人随俗从事各种职业,也可以除去造恶太深的行为,不至于没有一点限制,随波逐浪。《感应篇》必须这样去读,才知道文中没有重复的地方。”

持诵《感应篇》的人,必须时时心中默念,字字反省自己,有没有违背文中所说,渐渐恶行恶念就越来越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自然起心动念到处是善,所接触的地方也都是善了。

其他印刷版本在书本开头处印上持诵仪轨以及诸佛圣号,只是教人除去杂念,一心向善。学习宋朝赵阅道每天晚上焚香沐浴,然后将一天作为禀告上天,当然很好,如果不去真正修行,沦落为持诵祈福的形式,那就不符合原意了。

此《感应篇》专门教人修正错误的行为,儒教《尚书》中“顺从正道就吉,违背正道就凶,就像影子随从形体,回声随从声音”的理论,在《感应篇》得到更加详细的说明。佛教因果轮回的说法,在《感应篇》中可以认识一个大概。三教之理本来就是相通的,事有不同,功用实际一样,异途同归。我们要深信《感应篇》是超凡入圣的阶梯,也是转祸为福的方法。普劝各位同仁,信奉、接受并在生活实践中躬行!

灵验故事,记录在后:

南宋峨嵋 令王湘,绍兴三十一年 ,发心誓行此篇数十事。一日因病闷绝,男女环泣。湘觉身在半空,闻哭声细如蜂蝇。少顷有神云:“王湘方欲力行感应篇,宜速放还。”后寿一百二岁。

南宋峨嵋县令王湘,在绍兴三十一年,发心立誓要奉行《感应篇》中数十事。有一天,他突然因病而气绝身亡,家中男女亲人都围在他身边哭泣。王湘感觉自己身体在半空中飘荡,听到细如蜜蜂、苍蝇的哭声。没过多久,就听见有一位神说:“王湘虽然阳寿已尽,但他正要精进实行《感应篇》中数十事,应当赶快放回。”王湘死而复生,力行《感应篇》,后来寿命达到一百○二岁。

南宋遂宁 府周篪 ,日诵此篇,又好与人讲说。绍兴二十一年 仲春,暴死,经日还魂。谓妻曰:“我至阴司,见左右皆乡里饿死者。殿上一官呼我,谕曰:‘汝本在饥馑籍中,因虔奉《感应篇》,为人讲劝,闻而回心行善者甚多,今改注尔禄寿。若再坚固修持,可证大道,不复来此矣。’出遇一吏,戒 曰:‘汝还阳,更宜将此篇广布,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传授者,受持者,皆功业不浅。不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之厄,求嗣,求寿,求禄,求仙,皆在此经’云。”

南宋时候,四川遂宁周篪,每天都持诵《感应篇》,又喜欢给别人解说。绍兴二十一年农历二月,他突然暴死,过了一天后,他又还魂复活。他苏醒后对妻子说:“我到了阴间阎王那里,看见左右两边的人都是我乡里饿死的。殿上有一位冥官喊我名字,告诉我:‘你本来也在饿死名单中,因为你虔诚奉行《感应篇》,又为人解说,劝人行善,听你讲解后,回心行善的人很多,今天更改你的福寿。如果你还阳后,再坚定不移地修持《感应篇》,将来可以证悟大道,不会再来到阴间了。’出来后,又遇到一位官吏,他告诫我说:‘你还阳以后,更应当将此《感应篇》广布天下,如果一方受持,那么一方就会免难;如果天下受持,那么天下就会大治,五谷丰登。传授的人,受持的人,都功德不浅。不但可以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等灾难,求子,求寿,求福禄,求成仙,一切都能从奉行《感应篇》中得到。’”

明河间 杨守业,日诵此篇,六十无子。万历六年 ,病死忽生。谓家人曰:“至冥见一官,持簿点名,言我无子,因恒诵《感应篇》,当增禄寿,赐一子。”明年果生男,养老送终,且登科第。

明朝时候,在河间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杨守业,每天都持诵《感应篇》,到了六十岁,还没有儿子。神宗万历六年,他病死了又忽然复活。醒来后,他对家人说:“我到阴间,看见一位官员拿着簿子在点名,当点到我名字时,他说我一生没有儿子,因为经常持诵《感应篇》,应当增加我的福禄和寿命,赐我一个儿子。”第二年,果然生下一个男孩,为杨守业养老送终,并且考中科举为官。

宋西蜀李昌龄 ,为光州 太守,平反冤狱,甚著声绩。详注《太上感应篇》,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此经大旨遂得昭明于世。历官御史中丞,福寿并茂。

宋朝时候,在四川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李昌龄,任职光州太守,平反冤狱,很有政绩,闻名遐迩。他详注《太上感应篇》,使人从做事修行更进一步追求真理,帮助宣传《感应篇》,教化众生,使此经的主旨就能显明于世间。做官做到御史中丞,福寿并茂。

宋越国郑清之 ,尝进此篇于理宗。登极后,赐钱刊梓,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于篇首。自是奉行者益众。清之尝许作赞,未成,因目眚 。力疾作赞,目即愈。后参大政,同知枢密院事。

南宋时候,在浙江宁波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郑清之,曾经把《感应篇》上呈给宋理宗。理宗登基后,拿出钱来印刷流通,亲自在书前写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因为皇帝的提倡,从此以后奉行《感应篇》的人越来越多。郑清之曾经答应为此书作赞语,没有及时完成,眼睛就生病了。他赶紧完成,眼病就好了。后来参与政事,做了同知枢密院事的官职。

台州 王竺,有男名净,四岁病死,哀痛情切。发心刊刻此篇,欲求亡男再为父子,妻果有孕。因至黄岩进香,恍似与净同轿回家,即生子。取名师回,面貌与前无异,骨肉重完。

浙江台州王竺,他有一个儿子叫作净,四岁就病死了,父子情深,王竺非常哀痛。为了能再得到儿子,他发心印刷流通《感应篇》,希望求得死去的儿子再来投胎,不久妻子果然就怀孕了。于是他到黄岩进香还愿,恍惚之中好像与儿子净同轿回家,然后妻子就生下了儿子。王竺把孩子取名为师回,他的面貌与以前净儿没有差别,一家人重新完聚。

黄岩县杨琛 ,见人刊此篇,自念无力,随缘助刻第十七号一板。梦神曰:“已如君所刻中矣!”果中第十七名进士

浙江黄岩县杨琛,看见别人在印刷《感应篇》,他自己也很想印刷,但考虑到自己贫穷无钱,只能把身上仅有的钱随缘助印第十七号板。印完后做了一个梦,梦见神对他说:“因为你帮助刻印第十七号板,所以你中第十七名进士了!”果然考中第十七名进士。

南直 沈球,因妻项氏有孕多病,发心刻成小卷,便人持诵。工人捧板到家日,妻产一男,母子俱庆。

江苏南直沈球,因为妻子项氏怀孕后多病,就发心把《感应篇》刻成小册,以方便大家携带持诵。工人捧板到家那一天,他的妻子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孩,母子平安,皆大欢喜。

杭州汪静虚,志欲刻板广施,以薄宦未果。其子源,克承 先志,捐产刻成。多方劝募,善士殳玘 等,印施万部。源梦父谓曰:“汝善成我志,劝善共施,我已生天,汝母亦寿,众人与汝名著善籍矣!”

杭州汪静虚,立志想要刻印《感应篇》,普施大众,因为官小难以发动集资大量刻印,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叫汪源,继承父亲的遗志,捐出家产完成刻印。他又多方劝募,其中得到善士殳玘等人的帮助,一起印刷布施了一万部。

汪源梦见父亲对他说:“你很好地完成了我的志愿,劝化善人共同布施《感应篇》,超度我上升天界,你的母亲也会增寿,你和善人们的名字也都登记到善人簿了!”

简州 王巽 ,久病死至冥司,见一衙门,金字额曰“东岳府 ”。殿左有一金字碑,乃《感应篇》也。巽读一遍,欢喜恭敬。即闻神曰:“王巽一见真经,便生如此敬慕,若能从此奉行,兼持戒杀,自然疾愈身安,不须在此。”遂得还魂,重病顿愈,由是奉行不怠。

盖不识字人诵经,胜于识字人,以其无杂想也。背诵经,胜于看本诵经,以其能摄心也。其义只在“敬”字,王巽可证也。

四川简州王巽,久病而死,到了阴间地府,看见一座衙门,金字匾额题名为“东岳府”。大殿左边有一块金字碑文,上面的文字是《感应篇》。王巽读了一遍,心生恭敬,十分欢喜。

这时他听到神说:“王巽一见真经,就产生如此敬慕之心,如果能够从此奉行,并且坚持戒杀,自然能够病愈身安,不必再到此阴间了。”

王巽于是还魂再生,重病顿愈,从此他奉行《感应篇》从不懈怠。

大凡不识字的人诵经要胜过识字的人,因为他没有杂念。不看书背诵经文,胜过看书诵经,因为背诵需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分心。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只在一个“敬”字,王巽可以作为例证。

慈溪 秦三,力贫养母。病癯 久废。逢一道士曰:“汝从我,当治汝。”遂敷 其足即愈,三白 母从之。道士令三闭目,以手挟 之,御风而行,至海上一山。山人讶曰:“此无仙骨,何以至此?”道士曰:“伊 家供养《感应篇》数世,每为子孙讲劝,善根不断,故收之耳。”三思母念切,复挟归,已十三日矣。

浙江宁波秦三,虽然贫穷,但他很有孝心,努力奉养母亲。他由于得病,无钱医疗,以至于病得骨瘦如柴,瘫痪不起,慢慢就成了残废。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道士,道士说:“你跟从我,我就为你治好病。”然后就用药涂上他的脚,治好了他的病,秦三禀告母亲后跟从道士走了。道士让他闭上眼睛,用胳膊夹着他,驾风飞行,来到大海中的一座仙山上。

山上仙人惊讶地说:“此人并无仙骨道貌,为什么带他到我们这里?”

道士说:“他家供养《感应篇》好几代了,祖辈常常用《感应篇》为子孙讲解劝化,善根不断,因此收下了他。”

可是秦三思母心切,道士只好又把他送回来,这时距他离家已经十三天了。

天彭 张道人,诵《感应篇》,募化度日,然止能诵其半。忽卧病至冥。一官问曰:“尔诵《感应篇》,何不究熟全篇?而乃止诵其半,宜还人间,更受百日辛苦。”出,遇吏戒曰:“汝以不诵全篇,故至此,今可自悔,并普劝世人,不惟免罪,更且增功。”道人既苏,遍告一方,人果敬信,其地屡有丰年,道人亦病愈。后得道。

四川彭州张道人,他每天都诵读《感应篇》,平时劝募集资助印,度化众生,但他自己只能读诵一半篇幅。有一天,他忽然得病卧床,不久魂就到了阴间。

有一位官问他:“你读诵《感应篇》,为什么不好好研究读熟全篇呢?你却只读诵一半,应当回到人间,再受百日病苦。”

出来后,他遇到一位冥官说:“你因为不读诵《感应篇》全篇,所以到了这里,从现在起你就应当深刻忏悔自己的过错,并且普劝世人持诵《感应篇》,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免罪,而且还可以增加功德。”

张道人苏醒后,遍告四面八方大众,人人都来敬信《感应篇》,他那个地方就经常丰收,道人的病也痊愈了。张道人后来不断精进,果然得道。

钱塘 汪元,贫而无子,惟老母在堂。日诵此篇,募金刊施,以祈母寿子嗣。方刊首卷,妻已有孕,后生子,母享高寿。元尝曰:“吾一念之诚,求母寿而即寿,求子嗣而得嗣,感应之理,固昭昭 矣!”

浙江杭州汪元,他贫而无子,只有一位老母在家。每天他都读诵《感应篇》,又募捐善资印刷布施,以祈求母亲增寿和自己尽快有个儿子。才刊印首卷,妻子已经有孕,后来生了儿子,母亲也享高寿。

汪元曾经对人说:“我因一念诚心,祈求母亲增寿就增寿,祈求自己有儿子就得了儿子,感应的道理,从这里就非常明明白白了!”

杭州许廷俞,一门虔奉此篇,且书一幅挂堂中。一夕巨盗入劫,若有所驱逐而遁 。许后知其故,奉行益笃

浙江杭州许廷俞,全家人都虔诚奉行《感应篇》,并且书写一幅挂在厅堂之中。有一天晚上,大盗来到他家抢劫,强盗感觉好像有人驱赶,就赶快逃跑了。许廷俞后来知道了缘故,奉行《感应篇》更加精进。

武林 陈碧松,素济人利物,精刻此篇,流通海宇。会积雨连月,远行未归,其妻夜候未寝,忽闻大声击门。时巨盗连劫里中 ,家户戒严。惊谓盗至,急呼家人同窜。甫 出户,高墙忽崩,房屋器物,碎成齑粉 ,一家竟无恙。

浙江杭州陈碧松,平素济人利物,精心刻印《感应篇》,流通海内外。有一次,正遇上连月大雨的日子,陈碧松远行未归,他的妻子连夜等候,到了深夜还没有睡觉,忽然听到外面有巨大的击打大门声。当时因为有大盗连续作案,抢劫了同村很多人,家家户户戒备森严。陈妻以为大盗又来了,慌忙向家人大声喊叫:“强盗来了!”她把大家喊出来,一起向外面逃。才出门,房屋高墙忽然倒塌,屋中一切器物都被压得粉碎,一家人最终安然无恙。

明海门 周汝登 ,侍龙溪先生 讲席有年,而无所得。后遵行此篇,著为辑略劝世,从善者多。以是功德,一日心地开朗,洞明 圣道,为明季 大儒。

嗟乎 !今儒学圣,释 学佛,道学仙,有终身不悟,半途而废者,因根器既劣,又无功德及人耳。张紫阳 曰:“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 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

明朝时候,有一个大学者叫作周汝登,别号海门,侍从王龙溪先生,听他讲课多年,但没有什么收获。后来遵照实行《感应篇》,并进行解读,编辑写书,阐明大义,用来劝世,跟着他从善的人很多。因为这个功德,有一天,他豁然开朗,心地顿悟,顿时通晓圣人之道,成为明朝末年的大儒。

唉!现在儒门学孔圣,释家学佛祖,道家学神仙,有的终身不悟,有的半途而废,只因根器太劣,又无功德超过别人罢了。张紫阳说:“如果不多积功累德,起心动念都有群魔来障碍修行。”有志于修道的人,看到这里,能不猛省吗!

明钱塘 于玉陛 ,室 梁氏,病祟 三载。一夕,梦法云 大士降云端中,光明灼烁,鬼魅俱遁。越日 ,礼云栖大师 。梁氏恭睹慈颜,俨 如所梦,不觉欣然,沉屙 顿愈。师示曰“病从业 生,业从心生,力行功德,可以延龄。”乃以《感应篇》授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为一篇要旨。浅言之,遏 恶扬善,只三家村 守分良民;极言之,纤欲净尽,万善周圆,天中天 ,圣中圣,世尊 亦复如是。汝当广传以宏法施!”陛感悟信受,集有《标元》八卷劝世。

明朝时候,在浙江杭州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于玉陛,娶妻梁氏,因为邪鬼作祟,妻子病了三年还没有好。有一天晚上,梁氏梦见大菩萨在云端中降临,光明照射天地,邪神邪鬼纷纷逃跑。第二天,梁氏就和丈夫一起去云栖山礼拜高僧云栖大师。梁氏恭睹大师慈颜,简直和梦中所见一模一样,不觉非常高兴,多年病痛顿时消失。

大师开示说:“病从恶业而产生,恶业又从自私的心产生,努力修行,积累功德,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于是就把《感应篇》送给于玉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就是《感应篇》全篇的要旨。从浅层次来说,止恶扬善,只不过针对偏僻山村守本分的良民罢了;从深层次来说,让心中一点一滴的欲望全部消灭,使万善都能周全圆满,就是名为天中天、圣中圣的佛祖也都如此去做。你应当广传《感应篇》来弘扬正法!”

于玉陛听大师一席话,感悟很深,决心奉行实践,后来他汇集《标元》八卷劝世。

休宁 方时可,自幼多疾。遇一异人曰:“汝形貌当贫,且无子无寿,须多种善根。”因发愿刊此篇施劝。后病顿愈,家渐丰,生三子皆贵,以寿终。

在安徽休宁这个地方,从前有一个人叫作方时可,从小就体弱多病。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高人对他说:“看你的外貌,你应当贫穷,命中没有儿子又短命,必须多种善根才能改变命运。”方时可听后,就发愿印刷《感应篇》普施大众,广劝众生行善。后来病很快就痊愈了,家里也渐渐富裕起来,生了三个儿子都显贵,最后自己也享高寿而善终。

明冒起宗 ,万历丙午 入学读书,稍暇,即虔诵此篇。戊午登乡榜 。是科临场,因病几危。及入闱 ,四肢困倦,目不见卷格,不知何处下笔。出闱后,所作之文,不记一字。及中式 后,见原卷,字字端楷,始知闱中,若有神助。己未下第 ,复发愿增注感应篇,博引旁考,无不详尽。书成,即中进士,历官布政

明朝时候,在江苏如皋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作冒起宗,万历丙午年(1616)入学读书,稍有空暇就虔诚读诵《感应篇》。他在戊午年荣登乡榜。在参加这场考试时,冒起宗因生重病而生命垂危。当他进入考场时,四肢困倦无力,眼睛连考卷的格子也看不见,不知从哪里下笔。出考场后,所写的文章,一个字都不记得了。可是,等到考取后,他去看原卷,发现字字端正,楷体写得很规范,这才想起在考场中,好像有神在帮助了他。己未那一年他考试落榜,就再发愿增注《感应篇》,旁征博引,多方考证,解读无不详尽。书写成后,即中进士,做官做到布政使。

清顺治甲申 十二月,苏州阊门 大火。先期三日,有人持竿量地者。众问之,诡辞 以对。已而焚毁所止之处,适合其量界,始悟为神也。当火焚时,阊门专诸巷 ,有陈松轩屋,寓 新安 客者,距火不过咫尺,城上人皆见有神立其屋上急救。移时 左右并毁,此屋独存。次日始知有新安客,所刻感应篇板藏焉

清朝顺治甲申(1644)十二月,江苏苏州阊门(西城门)发生火灾。火灾发生之前三天,有人手拿一根竹竿在丈量土地。大家问他干什么,他显得很神秘,含含糊糊地回答众人。到了火灾发生后,大火烧停之处,正好限定在他丈量的范围内,大家才觉悟原来是神明来了,保护了他丈量范围内的房屋。在发生大火时,西门专诸巷这个地方,在陈松轩屋里,寄居了一位新安来的旅客,他住的地方离大火不过咫尺,当大火烧起时,城楼上的人都看见有神站在他的屋上迅速施救。不一会,左右房屋都烧毁,惟独此屋存下来。为什么要保护这块地方呢?第二天大家才知道原因。原来新安来的客人,他所刻的《感应篇》板藏在这里。

鲁子晋,会稽 诸生 ,虔奉此篇,详加注释。家贫鬻 饭田,刻印流通。子德升,官至翰林院检讨

鲁子晋是浙江绍兴这个地方的秀才,他虔诚信奉感应篇,详加注释。因为家里贫穷,就将吃饭的田产卖了,所筹资金用来刻印流通《感应篇》。他的儿子叫鲁德升,后来官至翰林院检讨。

感应之验,古今所载,不能尽述。今略举以上诸案,皆确本见闻,信而且显者,以证感应之定理。惟愿收此书者,幸勿泛然 。当清净端坐,屏 去浮气,存一片恭敬虚受心,细细详览,深味勉行 。莫大良缘,慎毋自失!曷 胜焚香叩恳?

《感应篇》的灵验事例,古今所载,不能尽述。现在略举以上几例,都是确实来自所见所闻,用这些可以相信并且显著的例子,来证明感应的定理。只愿收阅此书的人,千万不要随便对待。应当清净身心,端身正坐,除去浮躁之气,心存恭敬,虚心接受,细细阅读,深入研究,认真努力去落实。如此莫大的殊胜因缘,千万不要丢失!难道这不胜过向神明焚香祷告,恳求如愿吗?

《迪吉录》 曰:一祝起信心。夫迪吉逆凶,圣人已断言 之矣。而世乃指 顺逆 之少爽 者,懵然 不信。谓为善未必获报,为恶未必蒙灾。断自己福缘,灭他人善根。是心何心哉?见此者,正宜起大信心。一念信,便是一念善根;念念信,便是念念善根。

《迪吉录》说:

第一,祝愿大家生起信心。

顺从正道就吉,违背正道就凶的因果规律,圣人已经十分肯定它是正确的了。可世上竟然有人指责善恶报应并非能够应验,因为他们不明白其中道理,愚昧无知,所以不相信。他们说为善未必就能获得善报,为恶未必就能遭受灾难。这种说法断送了自己的福缘,毁灭了他人的善根。这是什么居心呢?看见这些灵验事例后,就应当生起大的信心。一念生起信心,就是一念善根;念念都是信心,就是念念善根。

一嘱勤修。夫为善未有二三其念而得报者。以一杯水,救一舆 薪,遂谓善不必为,怠玩 复生,不又与于不仁之甚者 乎?正当吃紧修持,勇猛不懈。常如天地临我,鬼神诏我,方不辜负此身。不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人寿几何?待我徐徐积累,恐无常 猝至,嗟何及矣!

第二,嘱咐大家精进修行。

想要为善修行,就要知道没有三心二意就能得到果报的。杯水救不了烧着的车薪,就说做这点小善没有用,不必去做了,懈怠轻忽的心又产生了,这不相当于那些特别不仁的人了吗?正因为杯水车薪,就要加紧修持,勇猛不懈。常常好像面对天地之神,他们下临正在考察我,又如面对鬼神接见我那么慎重,以这样的态度来修行,才不辜负此身。否则的话,悠悠忽忽,日复一日地糊涂生活,人寿有多长呢?等我慢慢去积累功德,恐怕死期已经突然来到,再怎么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也来不及了!

一重养心。《管子》 云:“喜气迎人,亲于兄弟;怒气迎人,惨于兵戈。”《南华》 亦云:“兵莫惨于志,而镆铘 为下。” 由此言之,志气 之间,于物未有所济,而含和 饮醕 ,固已捷若桴鼓 。昔禹 佐尧舜 定天下,水民而致居之,饥民而致饱之,固功德浩大,实被 斯民矣!而尼山 布衣,一筹未展,空言何施?独是老安少怀 之心,勤恳至死 ,竟得与南面 者比功絜 德,师祀 万世。则心之具万法也。人但能涵养本原,冲和 活泼,不动浮气,遇亲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有情无情 ,有事无事,都是一团生意 ,弥满虚空界,其福德又乌 可思议哉?此为善第一切务也。

第三,注重养心。

《管子》说:“喜气迎人,比兄弟还亲;怒气迎人,比兵戈还伤人。”《南华》也说:“没有什么兵器能比人的志气更锋利,从这一意义来说宝剑莫邪也只能算是下等”,由此看来,有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尤为重要,虽然暂时还不能够帮助别人,普度众生,但他所蕴藏的祥和之气就如痛饮陈年老酒,善因善果响应的速度一定快如鼓槌与鼓。

从前禹稷辅佐尧舜治理天下,使受水患的百姓能够安居,使受饥饿的人民能够吃饱,功德是多么浩大,覆盖了全天下的人民啊!

然而,尼山孔子,他是一介布衣,虽然也有一腔抱负,但因地位低下也一筹莫展。他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弘扬正道,难道是空说而未有所作为吗?否。单单是他的“让老年人得到安养,让朋友们互相信任,让少年人得到关怀”的心志,他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勤奋精神,就能与那些拥有天下的帝王将相比一比,其功其德,足可以让万世师范,千古留芳。

要知道一切惟心造,我们的心具备整个宇宙的一切。修行的人就是要能够滋养自己本有的真性,淡泊平和,养出活泼泼一团元气,再也不动那种浮躁之气。能这样去做,那么遇到亲人就能孝敬,遇到众生就能仁慈,遇到善事就能成就,遇到侮辱就能忍受。无论面对有情众生,还是无情山石,无论是有事,还是无事,都有一团活泼的生气,充满整个虚空界,这样修行所得到的福德又怎么可思议呢?

这是为善所要做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

一贵坚永 。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柳蒲 之质,朝种夕发。松柏则不然,困于蓬蒿 ,厄于牛羊,而后获千万年之用。今世信善者非无人,而坚永者不多得。由其略行数事,间值坎坷,即谬谓天道难知,前修顿废。皆欲速之心误之也。故积德而弱者,福之基;履险而贞 者,德之辨。古云:“树德如滋,除恶务尽 。”每见发祥 之家,或累世积行,或多年力善。余庆 之流,非朝伊夕。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根源已差,何由集庆?朱天麟 曰:“有心为感感不灵,有心祈应应不至,此宜听之自然,不得妄生揣度。”故坚永,尤积德之枢要也。

第四,贵在坚持长久。

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柳蒲那样质地的植物,早晨种下去晚上就会发芽,易生而早凋。松柏则不然,被野草所困,受牛羊践踏,但长大后却成为有用之材,人类受用千年万年。今天我们这个世界行善的人并非没有,可是能够坚定长久地做下去的却不多。因为他做了几件好事,中间遇到挫折,就荒谬地认为天地万物的规则难以知道,对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也产生了怀疑,修行至此半途而废。这都是求善报速成之心所耽误的,欲速则不达。因此,积德不多的人,他福报的基础就很薄;经历艰险也坚定不移的人,他能辨别道德的价值胜过一切。古语说:“树立德业一定要滋长蔓延,广泛充分,消除邪恶一定要连根铲除,没有遗留。”每见显示吉利征象的家庭,去回顾他们的过去,有的是多世积德,有的是多年行善。《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话,这个“余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成功。如果只做了几件小小的好事,就希望得到大的福报,可能吗?因为根基很差,怎么可能聚集吉庆呢?朱天麟说:“有心为感感不灵,有心祈应应不至,这应当顺其自然,不能妄生揣度。”

因此,做事贵在坚持长久,对于积德是尤其重要的。

一重传流。经书所在,即属善缘,秘而不流,必有天殃 。《功过格》 :“以善书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刻流传,广布无疆者,当万善。”时时称说 ,时时提醒。虽至田夫闺妇、牧竖 村童,无不变化。善缘无边,福缘亦无边也!昔孙真人 刊《千金方》,书成仙去。周篪 与人说《感应篇》,脱饥馑籍。公善之德,宁有量哉?

第五,注重流传。

经书所在之处,即属善缘,秘藏而不流传,必有天降的祸殃。《功过格》说:“把善书传给一个人,就抵十善;传给十个人,抵百善;传给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身份的人,抵千善;重刻流传,广布无边,抵万善。”时时用经书所说劝化众生,时时提醒大众读经行事。即使是田里的农夫、闺房的妇女、放牛的牧童、村里的小孩,遇到你的善缘也没有不会发生变化的。你的善缘无边,福缘也无边啊!从前孙思邈印刷《千金方》,书印成后他就成仙而去。周篪给人说《感应篇》,脱离了阴间的饿死鬼薄。大公无私行善的功德,所得福报难道能够估量吗?

一愿增补发挥。古今善恶酬报者何限?偶笔记取,安能悉其大全?同怀此意者,或取之载籍,或得之见闻,不妨续入,更加大笔。挑剔 微危 ,跃人心目。一句赞扬,便是一句护持善根;一念打动,亦是一念消弭罪业。发挥愈朗,至理愈显,助天阐教,为功厚矣!

第六,发愿增补发挥。

古今善恶报应的故事哪里有极限呢?如果只靠某人偶然提笔记录,怎么能知道更多呢?所以增补发挥,意义很大!同有这个意愿的仁者,或是从历史典籍中摘录,或是筛选生活中所见所闻,不妨把这些事例继续加入书中,使善书篇幅加厚,内容更加丰富。精心挑选,指点阐明,微妙警句,启人心目,金玉良言,振聋发聩。一句赞扬,就能护持善根;一念打动,就能消除罪业。让书中教言发挥得更加明朗,至高无上的真理就能更加清楚,助天弘法,功德太大了! HTioA0KkHXkGVk10ZrP9cK8dTDzCBBZ1equE1VKbCSO8bgQ8yQ9x2PwZnwg3Br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