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干燥的火种:危机的根源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行业不负责任的放款行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如果不是整个金融体系都积累了“干燥的火种”,这个混乱但相对较小的信贷市场角落的动荡,不可能造成全球性的金融灾难。次贷危机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是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潜在因素导致脆弱的金融体系在危机面前不堪一击。要理解这场危机的根源,重要的是要知道火花是怎样点燃的,更要知道是什么使森林如此易燃。理解这场危机的根源,对于降低未来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影响力也至关重要。

历史本身不会重演,但是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历史是押韵的。2008年金融危机延续了历史上历次金融危机所固有的模式——在经济历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理论中,该模式表现为先是狂热,之后是恐慌,最后是崩溃——只不过到了现代,恐慌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遏制。就像每一场重大危机一样,这场危机开始于疯狂的借贷,在过度自信时期表现为信贷繁荣,当信心消失时就出现崩溃。金融体系反映出繁荣时期的过度自信,金融公司承担了过多的风险杠杆,大部分杠杆是以高流动性短期债务的形式存在的,一旦债权人变得紧张不安,这些短期债务就可能会消失。大部分风险转移到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公司,在这个领域中,监管和监督都是不足的,旨在紧急情况下保护银行的安全网也无法进入。相当多的金融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过度依赖抵押贷款,包括广泛存在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些证券在房地产泡沫时期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在泡沫破裂后就会带来极大风险。它将扩散投资者的恐慌,一开始从劣质的次级抵押贷款到所有的抵押贷款证券,然后逐渐影响到所有被认为购买了这些证券的公司,甚至持续影响到被认为购买了上述公司证券的公司——恐慌是会传染的。

如今,这些问题看起来显而易见,这是得益于十年的后见之明,但在当时可并没有被深刻理解到。虽然每一场危机都始于信贷繁荣,但并非所有的信贷繁荣都终将引发危机。其间,金融体系似乎比21世纪初的那几年更加稳定:2005年是大萧条以来美国首个没有出现银行倒闭的年份。这种繁荣掩盖了美国面临的一些较为严重的长期经济挑战——收入不平等加剧,工资停滞不前,生产率缓慢增长,适龄男性就业率显著下降。但总体而言,美国经济似乎处于相当良好的状态。人们普遍有信心地认为,如果经济真的陷入困境,金融体系也将是有回弹空间的。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很好地经受住了一系列小幅衰退和其他考验,而且即便经济衰退,银行似乎也有充足的资金来弥补亏损。在那个时期,严谨的经济学家声称,像金融衍生品这类金融创新,因其具有所谓风险分散能力,已经使金融危机成为过去的历史篇章。

但是,金融危机永远不会成为过去的历史篇章。正如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的著名论断,长期的稳定可能导致过度自信从而产生不稳定性。在经济繁荣时期,流动性似乎是无限的,资产价值似乎注定会继续上涨,风险开始过度增长,造成的危害可能已经远远超出冒险者的可承受范围。

在危机爆发之前,我们三个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现行金融体系中正在形成的脆弱性。不过,我们并不相信金融危机已经成为过去,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学术界的伯南克、政府部门的盖特纳、市场领域的保尔森——在职业生涯中花了太多的时间来思考与危机相关的问题。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伯南克曾是研究大萧条——金融不稳定击垮经济的代表性历史案例的学者。作为财政部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名公职人员,盖特纳在应对墨西哥、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金融危机中已经看到将要面临的挑战。作为高盛的首席执行官,保尔森经历了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和俄罗斯债务违约等事件。我们都知道过热的市场会以多快的速度崩溃,虽然没有人表现出应有的忧虑,但也没有人认为金融创新和现代金融的复杂性会使我们免受危机的影响。

金融体系对经济体来说至关重要,但至少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金融本质上是脆弱的。在我们讨论十年前有哪些特殊因素使金融体系一反常态地容易受到恐慌的冲击之前,有必要先谈谈为何金融体系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总是容易受到恐慌的影响。

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源于以下事实:银行具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功能,这两个功能偶尔会发生冲突。银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容易获得的渠道来存放他们的资金,这样比放在家里更为安全,并且可以获得更高的利率。然后银行用这笔钱为房地产、汽车、贸易等金融风险投资提供贷款,而这些投资可以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换句话说,短期借入是为了长期借出,这一过程被称为“期限转换”。这是一种能够将资金分配到更有效率的用途上的有效方式,可以使整个社会将资源投入到能够创造繁荣和进步的长期、非流动性的投资中,同时让社会的个体成员在需要的时候获得资金。

但是期限转换也会伴随着一些风险,每个借短贷长的机构都容易受到“银行挤兑”的影响。正如电影《生活多美好》所展示的贝利兄弟的那个著名的场景一样,在影片中,住房贷款协会的乔治·贝利(由詹姆斯·史都华扮演)不得不向吵着要钱的贝德福德小镇的居民做出解释,储户和其他短期债权人借给银行的资金实际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存在银行。在极少数情况下,债权人会对银行失去信心,这个时候债权人会要求银行兑换他们的资金。同样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才显得严重,因为人们的大部分资金都已经借出去了。即使是一家资产远高于负债且具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如果其资产的流动性太低而无法满足债权人对于资金的提取要求,也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美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通过建立限制银行可承担风险水平的监管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同时再配备政府为储户提供的存款保险,当银行出现不稳定时,降低储户挤兑的冲动。但大多数受理存款业务的银行仍然依赖于其他形式的风险性、流动性资金。在现代社会,银行挤兑已经不再需要跑到现场去,只需要点击鼠标即可。这使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对于恐慌的爆发特别敏感。只要银行继续受理期限转换业务,并向个人和企业发放具有内在风险的贷款,谨慎的监管就只可能限制这种风险,而不能将其完全消除。

更为普遍的一点是,不同于其他主要依靠成本、商品和服务质量而取胜的企业,金融机构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信心。这就是“信用”(credit)一词来自拉丁语中的“信仰”(belief),以及我们相信某事可靠用的是“bank on things”,还有一些金融机构被称为“信托”的原因。传统的银行建筑之所以注重用花岗岩砌外墙和石柱,也是因为这可以在金融的脆弱性之前向外界展现银行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光环。没有信心,任何金融机构都无法运作,信心是容易消散的,不管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它可以在任何时候消散。当信心退去的时候,它通常会消散得很快,而且很难重建起来。

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场大规模的银行挤兑所引发的蔓延至整个体系的信心危机。人们出于害怕想要撤回他们的资金,这使留在银行中的资金变得更不安全。因为这诱使更多的人想要撤回他们的资金,一个可以不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恐慌、抛售、资本短缺、追加保证金通知、信贷紧缩,最终触发挤兑。一旦恐慌开始形成,撤回资金以避免受损成为理性的选择,观望才可能是致命的。感知和现实都很重要,因为一旦发生挤兑,挤兑者便不会停止,直到他们重建信心,不仅自己没有合理的理由继续挤兑,其他人也同样没有理由挤兑下去。恐慌深深地扎根于内心深处,从众心理也是强大的,这使恐慌很难被预测,也很难被阻止,恐慌的潜在可能性永远无法被完全根除。换句话说,只要冒险和期限转换仍然是金融的核心,正如只要人类还具有人性,世界就将面临金融危机的威胁。非常不幸的是,灾难总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那又是什么导致这场特殊的灾难爆发了呢? TpJ3z3oYE+NiNXqCb+DgxFrXdO4o3Bdan7OiIuUvBW4DxPMFD8n1R54/TrEhTh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